2017年短视频应用何去何从?

  前不久,拥有《秒拍》、《小咖秀》和《一直播》三款应用的一 下科技宣布完成5亿美元的E轮融资。这是国内短视频行业单轮融资金额的最高纪录,一 下科技的估值也借势一举冲上了30亿美元。不过有人欢喜有人愁,很多短视频应用企业并没有秒拍这么幸运……

  5亿美元投资更看重的是一直播,而非秒拍准确说,一下科技这轮的融资并不是仅针对秒拍一个业务,而是整个公司,包括秒拍、小咖秀和一直播。如果进一步说,其中估值最大的部分很可能已经不是秒拍,而应该是一直播业务。

  2016上半年国内直播应用的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但再繁荣的增量市场也承载不起这么一大群饿狼。因此业界普遍认为绝大多数直播软件将很快被淘汰出局,进入2016年下半年以来市场整体表现确也如此,很多直播平台纷纷陷入融资和经营困境。但去年5月姗姗来迟的一直播却能逆势而上,不但生存了下来,还发展迅猛,挤进了直播市场的第一阵营。是技术比别人先进,还是运营更牛?或者可能存在一些这样的因素,但真正的决定性因素是一直播有个别人羡慕的好“爸爸”—新浪微博。

  据统计,包括这次的E轮,新浪微博已经连续参与一 下科技的4轮投资,可谓是一 下科技的最坚定投资者。事实上,一 下科技从新浪微博获得的支持远不止是资金,更有宝贵的流量入口和渠道支撑。因此无论秒拍还是一直播,都比竞争对手具备更强的视频创作、分发、互动和社交能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短视频应用难以突破,发展靠拼爹

  早在2014年国内短视频继文字、图片和语音之后大热,业内有人问当红的短视频应用中会不会诞生出微博和《微信》这样的新社交应用霸主时,笔者就泼了一盆冷水,认为这种可能性极小。主要原因是下面这几个方面:

  首先,短视频的拍摄和分享功能都不是杀手级应用,很容易被模仿和移植。社交应用加入短视频功能技术上没有难度,后来《微信》就不出意料地增加了小视频,其他如《手机QQ》、《微博》和《陌陌》都也增加了这项功能。最新消息是《微信》小视频的时长从6秒增长到了10秒,业内普遍认为这将大大压缩短视频应用的生存空间。

  其次,大多数短视频应用都主打视频拍摄和编辑美化功能,与《唱吧》和《美图秀秀》等类似,更多体现的是其工具属性。而工具属性的应用想从社交上突破是很难的,看看《支付宝》的一次次无用功就不难理解。此外,社交软件用户沟通联系使用最多的媒介是文字和语音信息,而不是视频。不仅是短视频,即使是直播也同样无法颠覆人类的沟通方式,视频更好的方向应该是媒体而不是社交。

  而最终的市场发展,也证明了短视频应用并不具备挑战主流社交的条件。短视频应用鼻祖Vine的兴起的确快,曾经一度成为互联网独角兽新星和人气王,但衰败也更快,仅仅4年就沦落到关停和要被转卖的地步。而在国内,在《微视》、《美拍》、《秒拍》、《拍酷》、《玩拍》、《微拍》和《GI F快手》等一长串的名单中,如今很多已经默默无闻,仿佛从来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一样。

  如果我们稍加留意,也就不难发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短视频应用似乎走不出拼爹的怪圈。

  比如Vine的衰败和母公司推特的经营状况息息相关。在与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视频巨头YouTube和社交新贵Snapchat短视频业务的竞争中,Vine的运营力度、用户基数和活跃程度都明显处于下风,人气迅速下滑,而网红集体出走反戈一击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国内的情况也类似,有强大“干爹”或“亲爹”背景的《秒拍》以及《美拍》都活得不错。而《微拍》则是腾讯的战略防御性产品,像腾讯微博一样完成阶段任务后就被主动放弃。

  2017年,短视频要么转型要么被淘汰

  在国内,快手算得上是个异类,没有雄厚的资本,也没有资源支持的“干爹”。但凭借着敏锐的嗅觉和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及简单易用的产品特点,成为短视频中为数不多的转型成功者之一。

  很难用哪一个标签来准确定义《GIF快手》,它主打的领域是短视频还是直播,其平台是内容平台还是社交平台?快手平台现在已经拥有超过4亿的用户,日活跃用户数达到4 000万人,每天产生数百万条UGC短视频,以及数量更加庞大的图片信息流,现已经成为极富生命力的内容生产平台。

  另一个转型不错的则是《美拍》,可能是母公司美图基因的原因,《美拍》很快从工具属性走向了图片社交。尽管美拍认为从工具到媒体到社交是逐步递进的关系,希望未来在社交更进一步,但实际上定位精准的美拍成为年轻女性社区更加现实,更同样有市场价值。

  展望2017年,可预知的是短视频应用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如若不转型就将面临被淘汰的境地。

  文/蚂蚁虫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