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心瞄准“八大万亿产业”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浙江省,特色小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3-15 15:23
浙江省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打造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八大万亿产业”,当了三十多年尖兵的浙江将会凭借什么找到新的动力?
文化产业将首次跻身“万亿产业俱乐部”,在浙江省的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其重点打造的产业,从2015的“七大万亿产业”--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转变为2017年的“八大万亿产业”,增加了文化产业。
“前十年,浙江文化产业平均增加值为18%,发展势头很猛。而且文化产业的渗透能力很强,能够与三产相融合。” 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胡坚介绍说,将文化产业列入“八大万亿产业”是水到渠成的决定,是浙江省发展至今的客观需要。
用“最多跑一次”赢得新动力
对于备受关注的文化产业,浙江省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以上,文化产业总产出达1.6万亿元。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胡坚提出,浙江目前有近十万家民营文化企业、十万多从事文化产业个体工商户,要利用这样的优势,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百姓参与创造、生产、享受文化;政府充分发挥引导、服务、推动作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资本资源,推动文化产业与三产融合发展并与国际接轨。
“八大万亿产业”靠什么来承载?浙江省给出的答案是“持续打造特色小镇”。
2015年,浙江提出在3年时间里建100个特色小镇。如今,这些特色小镇成为承载“八大万亿产业”以及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等历史经典产业的重要载体。
杭州玉皇山基金小镇打造出良性发展的基金生态圈与优质生活圈;占地3平方公里的余杭“梦想小镇”让互联网创业与天使投资交融发展;云栖小镇引进阿里云、富士康科技等行业内一流企业,形成了国内罕见的云产业生态链;诸暨袜艺小镇涅槃重生,构建包括“大唐袜业大数据中心”在内的产业创新服务体系,推动袜业走向中高端,所谓的弱势产业也能产生新动能。
2017年,当了三十多年尖兵的浙江经济希望通过简政放权找到新的动力。
1月16日,在浙江省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浙江省省长车俊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指明方向:按照“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的理念,从与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的事项做起,逐步实现“最多跑一次”的全覆盖,以此倒逼政府部门减权、放权、治权。
“这五个字,我一下子就记住了。”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说,这等于是倒逼政府减权放权,变成真心服务企业的“店小二”。“最多跑一次”,降的是制度成本,让企业更有获得感和发展实业的信心,是浙江的软实力所在。
转型升级的“加减乘除”
2016年,浙江预计全年生产总值46485亿元、增长7.5%。这个增速与浙江历年相比并不算快。改革开放的前30年,浙江经济的年度平均增速为13%。然而,这样的增速却更有质量、更可持续。将视野放宽到全球,把浙江视作一个区域经济体来看,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经济总量突破4.6万亿元的浙江完全可以凭借7.5%的增速跻身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阵营。
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是浙江省面临的新考题。
去年8月,车俊在绍兴市调研时提出“转型升级四法”:加法,加快传统产业集聚、提质,优先发展信息经济、高端装备、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推进“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加快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减法,加快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乘法,完善创新政策、建好创新平台、强化资本对接、激发人才活力,释放创新红利;除法,落实降成本的各项扶持政策,防范和化解“两链(资金链、担保链)”风险,优化企业服务。
去产能,表面上是在做减法,从长远看却是在做加法。
去年10月10日,杭钢这个浙江黑色金属冶炼行业的龙头老大,在关停半山钢铁基地9个多月后全新亮相:浙江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为了给老百姓一个更好的环境!”时任杭州市拱墅区区委书记许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杭钢搬迁压力巨大,拱墅区GDP直接下降5个百分点,税收下降4个百分点,一万多名员工的生活更是难题,“当年决策、当年关停,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完成了,杭钢蜕变的背后是浙江去产能的决心。”
人们不禁发问,做好了“减法”,腾出来的空间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利用?“机遇一定是带着问题来到你面前的。” 胡坚介绍说,浙江的经验是牢牢抓住未来世界发展的三大主题,即科技、文化、生态。
改变:从物质民生到精神民生
每年浙江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的民生实事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治霾、治水、推进垃圾分类位列前三。“坚持有违必拆、有污必治、有劣必除,坚决打破拖累浙江发展的坛坛罐罐”是主政者给百姓的承诺。
浙江,因水而生,因水而名,因水而美,也率先感受到水环境所带来的生态压力。2013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五水共治”的重大决策部署:7年总规划投资4680亿元人民币,实施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行动。
今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对“五水共治”着墨有加:2016年完成河道综合整治2836公里,完成河湖库塘清淤1.37亿立方米,建成城镇污水管网3252公里……
就在最近,“河长制”走向全国。2016年12月13日,水利部、环保部等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召开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视频会议。浙江等地在会上作典型发言,向全国介绍“河长制”经验。
“河长制”不仅走向全国,也走向了世界。2016年3月,在美国俄勒冈州举行的第34届国际公益环境法大会上,《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作为中国团代表向来自5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代表介绍浙江“河长制”,引来现场阵阵掌声。
站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面对百姓“水更清”的要求,浙江省再次部署“五水共治”工作--至2017年底,全面剿灭劣V类水,比原定时间提前3年、更高水平地实现水环境改善目标,郑重宣告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法建筑带入全面小康。经济发达的浙江,正以“五水共治”带动治水治气、治城治乡、治土治山,铺陈出“两美”浙江(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动人画卷。
“浙江提高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仅仅解决物质的民生,也解决精神的民生问题;不仅仅关注城市的民生,更关注偏远乡村的民生问题。”胡坚说,“五水共治”改变的不仅是水质,还有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精神状态,甚至是一个地域的治理理念。
作为浙江的生态屏障,浙西的衢州市和浙西南的丽水市,把生态全方位融入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各个方面,壮大绿色产业,发展体育休闲、养生养老等“美丽经济”;做好“旅游+”的文章,推进农旅、文旅、工旅融合发展。
2016年,《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正式出台,着力在乡镇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历史古村落保护、浙派民居建设、加快农村产权和户籍等制度改革等方面做文章,预计到2020年,浙江将有三分之一的县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美丽中国的“浙江样板”将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城乡更美丽。
文/《小康》记者 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