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的“问题解决者”
- 来源:IT经理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智慧城市,华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4-20 09:42
智慧城市的建设不能“漂浮在城市上方”,要实实在在改善民生,解决城市中的问题。
今年2月,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出现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几年前,这家郑州当地实力最强的医院采用华为视讯系统和融合会议系统,建成了覆盖全省地市县及乡镇500多家医院的远程医疗综合服务平台。
在医院,杨萍看到医生正在为渑池县一名患者做远程会诊。去年,在远程医疗平台上,每天的会诊量达到150例,全年在线会诊疑难病近3万例,远程专科会诊12万例以上。更多常见病患者得以留在当地基层医院进行救治,并给真正需要到大城市、大医院治疗的患者留出宝贵的医疗资源。
数据显示,近3年,该院所有患者中常见病患者占比下降10%,疑难危重病患者占比上升到58%,难度较大的三四级手术占比上升到71%。
“现在,大家一提到智慧城市都愿意去谈技术,但我觉得还是要回到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实实在在改善民生,解决城市中的问题。”杨萍说。
今年1月,华为与智慧警务相关领导交流,客户反复强调的是,建设平安城市只有一个衡量标准,那就是建完之后“ 城市发案率是否降低了”。
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和反思,越来越多智慧城市从业者意识到,不能忘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但如何实现以人为本呢?
技术不是目的
吴军是华为智慧城市领域资深专家,在华为从事平安城市及智慧城市10多年,负责了华为多个重点及样板项目.
“做了这么多年的深刻感触是,在智慧城市中,技术不是核心问题,关键的是政府的业务创新与体制创新——智慧城市并不仅仅是一个项目或信息化工程。它推动了政府的改革,并由此惠及民生、产业以及政府管理。信息技术企业扮演的则是技术落地的角色。”吴军说
在深圳龙岗智慧城市项目中,改造前龙岗区行政服务大厅一层开设近70个窗口,一天业务量在3000件以上,大厅里经常是人山人海;项目推进后,大家基本都在网上办理事物,政府服务大厅愈发清冷。
在线上,龙岗区1000多个政务服务事项中,现有100多个常见事项可在网上全程办理,比如商事登记、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变更等,页面上滚动着受理编号和当前状态,办完后,证件会通过快递寄到申请人手中。
在线下,龙岗区也设立了三级行政服务大厅——区级大厅、街道大厅和社区大厅,甚至在一些重点的园区和小区也设置了窗口,像天安云谷园区就有两个办事窗口,方便企业和周边居民就近办事。
即使到办事大厅现场,很多事项也实现了“一窗惠民”。以前一个窗口只能办一个部门的事项,现在多个部门的事项在任意一个窗口就能办好。
“这不是技术问题,这背后是政府的改革,包括思维上、组织上、流程上的变革。”吴军说。2016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规范,就是政府改革的一个典型场景。“一号一窗一网”是对政务服务改革的形象说法,未来老百姓只要拿着身份证这“一号”,到服务大厅的“一窗”就能办成事,“一网”则让政务服务触手可及。
在龙岗智慧城市项目中,既包括政府改革,也包括技术方案,还包括惠及民生的理念。
培养“城市的大脑”
“一号一窗一网”背后也是政府各部门打通信息,建立统一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并实现集中与整合带来的服务。
“数据打通共享,确实是推动智慧城市落地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举措。”深圳太极云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查树衡说,“虽然现在各种办事信息都电子化了,但老百姓并不觉得省事。我们统计过,深圳600个审批事项,需要提交的材料有5000多种,其中多次重复使用的证照,个人的有10多种,法人的也10多种。如果把这些证照的数据共享起来,减少老百姓重复递交、重复录入,那老百姓就感到落地了。”
不过,从全国范围看,在建设了城市的云平台后,如何把数据从各部门拿上来打通共享,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件相当困难的事。为什么数据打通如此之难呢?这有历史原因。多年来,政府已经以部门为主导,像“十二金”工程,构建了从上到下的垂直系统。如何打破“部门墙”,实现这些垂直系统的对接,将是一项长期工作。
只有打通系统,才能构建高质量的基础数据库。像目前的人口信息,公安、社保、教育等部门都有,但数据并不一致。只有打通比对,进行数据清洗融合,才得到更准确、全面的数据。这是后面开放应用的基础。
“国家要有政策规范,包括数据共享、开放原则,数据对接标准等,尤其是要国家层面强力推动,在垂直部门方面做出改革,才能完全把数据打通。”吴军说。
数据打通后,将成为一座城市的“城市的大脑”,政府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决策都可以做到“事前”,这将给城市带来巨变。
如今,在一些城市中,智慧城市做到后来,留下一个堆积着大量硬件设备的数据中心。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与当地的产业结合在一起。”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康燕文说,“通过产业大数据,我们梳理了全国近千个产业。然后,再分析一个城市的产业链上下游,看一个城市定位的产业是不是很精准,需要的核心资源是不是存在,人才分布怎么样。通过和产业结合,我们与政府共同打造一个智慧城市。”在河北的一个智慧城市项目中,软通动力通过旅游园区模式让下岗贫困户重新在旅游区上岗,服务民生。
在这些项目中,康燕文发现,中小城市对智慧城市的需求一点不比大城市少,智慧城市需要落地到地级市和县城。“在县城,我们看到非常需要支撑的两个产业,一个是农业,一个是旅游业。”他说。
与此同时,为了避免智慧城市建设只留下一个数据中心的结果,杨萍认为要避免把智慧城市建设“想简单了,认为一家企业就能搞定”。智慧城市是一个“巨系统”,包括融资、顶层设计、系统集成、软件开发、运营和运维、设备提供等,只有各个环节的企业组成一个大生态,并在各自专注的领域做深做透,才能让智慧城市真正构建起来。
最近,发改委和网信办已推出新型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再加上行业的实践和反思,业内人士认为,今年智慧城市建设将会更具体,“从城市的上方飘落下来。”
文/赵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