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艺复兴

  • 来源:IT经理世界
  • 关键字:民艺,工艺
  • 发布时间:2017-04-20 10:22

  传统手工艺从古人衣食住行中来,古代器物有着与自然最深沉的和谐感。在它们日益消亡的今天,在一些人和一些平台的多样组织和实验下,却能日渐鲜活甚至年轻起来,衔续起我们文化和生活的断层,带来一种来自祖先,却能实在拥有的喜悦。

  传统艺术如流水,唯有源头终不断。这是《汉声》杂志的文字。说到民间手工艺,怎么样也绕不过《汉声》。那一代人拼尽全力挖掘和记录,以求它们即使消亡,也有静态的记忆保留。现在,轮到了新一代面对民艺了,他们生长在更加瞬息万变的时代,它们却在加速远去。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世界的传统技艺都面临失传和绝迹的命运,无法遏止,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变了。拖着沉重历史的欧洲最先转身,利用工业和科技进步,诞生出了保留传统手工艺精髓的奢侈品。

  以制造业带动了经济腾飞的中国,面临着品牌低端、利润低下、创新乏力等发展瓶颈时,一切商品都过剩,消费升级的迅速到来为品牌再造、工艺复兴的“新匠人”提供了无数可能性,个性与创新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

  2016年吴晓波在公开演讲时提出,“当今中国一切美好的商业都与两个东西有关,一个叫做互联网思维,一个叫做工匠精神。”2017年3月,吴晓波联合了IP设计、奢侈品、电商、工业设计、IT、投资等几个行业的“导师”,开始了“匠人养成营”第一期,免费为甄选出来的100位匠人“坐而论道”,目的是协助拥有老手艺的工匠们抓住这一轮民艺复兴的机会,创立商业成功的品牌——而不再只是作坊里一心溯古、无心窗外的手艺人。

  几年前参与过意图复兴传统工艺的“看见造物”项目的太火鸟创始人雷海波曾说过:“现在人们想买的东西一般都能买到,但有一种情况是,你本来没那个需求,但就是被打动,触到了某个点而产生了购买欲。这种无心理预期的击中感,与打磨质感的手工艺是相通的。”和吴晓波一样,他也认为人们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不会再去买工业化、同质化的东西,转而追求现代工艺和传统审美结合的精神层次,此时正是内涵深远的传统手工艺品重新流行的契机。

  达斡尔族作家孟晖在《潘金莲的发型》中提到韦庄的那首《叹落花》,“西子去时遗笑靥,谢娥行处落金钿。”满地的落花像西施的身影已经远去了,美人笑涡儿却遗落在了地上。或许以此来形容那些曾经繁盛的手工艺再合适不过。这一层无法安放的记忆,偶尔回溯翻转,看看曾经的人们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如此神交也是民艺复兴的主要推动力。

  渊源不绝的历史是民族的命脉,那些曾经带给祖先审美享受和实用功能的手工艺,一样可以给这块土地上繁衍的子孙带来荣耀和自信。

  已经为《汉声》杂志工作了46年的黄永松深谙“过去心不可得”的禅意,他辛苦一生去记录,其实最真心想留存的,是中国人传统的“手艺精神”——这也是机械复制时代下最宝贵的文化基因。你不得不承认,在某个时空某个点,你会被某个老物件或老手艺戳中,进而带出那在血脉里流了几千年的“基因”,从此你知道自己花开何处,叶未落却能喜归根。

  那些本已在消亡或正在走向博物馆和书籍的民艺,在一些人和一些平台的多样组织和实验下,日渐鲜活甚至年轻起来。它们衔续了我们文化和生活的断层,传递着一种来自祖先,却能真实拥有的喜悦。

  文/理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