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丰台年画

  提到天津的年画,大家一准会提到杨柳青,但却不知天津还有一个年画重镇——东丰台。

  东丰台是今天宁河县的丰台镇,在天津版图的最东边,地处海河水系下游,近临渤海湾,这里地广土肥,水源丰沛,光照充足,是天赐的鱼米之乡。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农耕文化。民间花会、制陶、年画、剪纸、草编、面塑等,都是此地百姓喜闻乐见并擅长、精通的民间艺术。同时,东丰台又置身京、津、唐三市间的腹地,宁河、丰润、丰南、宝坻、玉田的交界处,自古以来就商贾云集,货物流转,因此其地域文化传播四方且远近驰名,其中最突出的是东丰台的木版年画。

  东丰台木版年画的起源与北方平水系统坊刻密切相关。木版年画出现于明末,兴盛于清代中期,极盛时期全镇的年画作坊多达五十余家。那时,镇上集中了一大批才高艺湛、擅长刻版与绘制的年画艺人,还有精通营销精明的画商。到了清代末期,天津西南的杨柳青年画走向鼎盛,不少丰台人便跑到杨柳青炒米店开设画店,其中,“义盛发”“永和德”“增兴”“永庆和”“成泰长”等名气都很大。丰台人店多势众,擅长买卖,经营得力,再加上独特的画风与高超的印绘技艺,颇受市场钟爱,在杨柳青炒米店有“丰台帮”之称,势头颇健,一时与来自河北地区另一个著名的年画产地武强的“武强帮”,构成争强斗胜的局面。人称武强年画为“河西货”,东丰台年画为“河东货”。

  虽然与杨柳青镇相距不远,但东丰台年画的画风——尤其是早期画风与杨柳青却相去甚远。杨柳青年画的受众多为城中市井人家,东丰台年画的需求者都是乡间百姓,所以它在题材、造型、构图、色彩等各方面都有很浓的地域和乡土的特点。

  东丰台年画以套版为主,局部手绘,特别是面部和手部,画法为写意。套版一般为六块版,红、绿、黄、紫、蓝,外加一块黑色的线版。蓝色多是品青,绿是品绿,红是品色玫瑰精。不用调和色,只用原色;着色很重,对比强烈;设色不是“随类赋彩”,而是把有限的五六种颜色,相互错开,以造成缤纷斑斓的色彩效果。人脸染得十分浓艳,施粉厚,红色重,不像杨柳青年画脸颊晕染细腻而淡雅;东丰台年画中的人脸像戏剧打脸,追求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其画版直线多,曲线少;色块多,线条少,因之结构紧凑结实,画面具有整体感与分量感。这正是乡土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我由衷喜欢东丰台年画的缘故。

  东丰台年画由盛而衰是在日本侵华期间(20世纪40年代),冀东沦陷,日伪政府强行掠夺东丰台画店的大量古版,运往关外,以充作“满洲文化”,来混淆我民族意识,这使得东丰台年画伤筋动骨。此后,由于社会变迁,“文革”破坏,地震灾难,再加上生活方式的转变,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东丰台年画已鲜有制作了,传承人寥寥无几,到了消亡的边缘。

  记得那时候,我为了单位裱画的业务,一度常去丰台镇,从镇上的人那里得知这一带曾经是年画之乡。出于个人爱好,便到处去寻觅老画古版。这一来才知道,不少古版被用来盖猪圈,或者由于版面有凸线,被当做搓衣板使用。

  眼看着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走向历史的虚无,实在让人惋惜。可幸亏这些年人们有了乡土文化的保护意识,镇上也有人开始着手发掘、收集和整理本地的年画。更幸运的是,一家传承有序的百年年画老店“义盛做”,居然还有传人在。这位传人叫董静,在刻、印、画等方面全面掌握东丰台年画和家族的艺术传统,能够独立完成年画的制作。在挖掘、整理地域传统与发扬东丰台年画地域风格上比较自觉。近年来,他已把“义盛做”重新恢复起来,年画市场前景很好。

  目前,东丰台年画已被列入第一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董德伟、董静父子还被认定为具有代表性的东丰台年画传承人。在年前,我去丰台镇看望董静先生时,看到他用心珍藏的老版老画,以及正在进行年画制作的生气勃勃的小作坊,一时间我的心里透出亮光,因为我感觉到东丰台年画的复兴有了希望。

  文 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冯骥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