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免费,可复制吗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6-06 15:12
自5月19日起,浙江天台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取消国清景区门票,免费开放。此前,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等景区已开启免费模式。
景区免费,于游客而言,自是让利于民的好事。但丢掉“门票经济”后,景区管理、维护和运营能否可持续?会否遭遇“免费的午餐”沦为“最后的晚餐”之尴尬?
让利于民的好事不妨更多一些
夏明(杭州高校教师)
“没钱没资格看风景”的无奈一直都在。景区的“门票依赖症”不破,“大好河山游不起”的呼声就会一直存在。
近年来,前有杭州西湖景区,现有浙江天台山景区宣布免收门票,这对游客而言具有天然的亲和力。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景区门票价格总体已偏离公益属性。事实上,很多风景名胜区不是普通旅游地,而应是全体国民享有的公共资源。但在地方政府“谁开发,谁获益”的传统模式下,景区及旅游业承载赚产值、盘活第三产业和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责大任。涨价自然是符合地方政府现实诉求的。
景区的“公益属性”可遇不可求,旅游是基本权利,但无法却成为基本福利。但是,门票经济是一种“天花板经济”,有自身局限性,也不是长久之计。把旅游产业链做长摊大以获取更大整体效益,同时把消费点分散化、全域化,才是旅游行业长期良性发展的一种趋势。
其实,对于景区来说,降价或者免费代表着更长远更“精明”的经营策略。西湖有个著名的“241”算法:每个游客在杭州多留24小时,杭州市的年旅游综合收入就会增加100亿元。免去一张门票钱,或可带动一定区域内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促使更多景区“让利于民”,从游客体验方面来看,是真正把“风景文物资源回归大众”。当越来越多的景区像杭州西湖那样舍弃门票“小利”,转而用心打造包括吃、住、行、娱乐、购物、交通等在内的全链条旅游要素,地方经济“吃饱”和让多数国民能够进入景区就可兼得。
届时,游客会用脚投票,送给当地政府和景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大利”。
景区是否免门票,不宜一概而论
齐敏(海南某国际旅行社出境部负责人)
当“门票经济”符合景区和景区所在地政府的利益诉求,如西湖、天台山等景点的免费模式可以在多大范围得以复制?全国各地景区会否争相进入免费模式?
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现两种不同选择:不少地方继续把“靠山吃山”“靠景吃景”的路径依赖坚持到底,不断圈地提费;而另一些景区则在拆墙破围,逐渐变成与游客或市民良性互动的“城市会客厅”。
从游客角度来说,自然更认可后一种模式。然而“免票开放”却未必普遍适用于所有景区。2002年杭州开始对西湖风景区的儿童公园、老年公园和柳浪闻莺公园免费,当年失去的是600万元门票收入;而自2017年开始免费的济南大明湖老景区,一年减少的门票收入是6000万元。
西湖景区是免费开放的先行者,它本来就是与杭州城区融为一体的城市湖泊型开放式景区,没有围墙,也无法修建围墙,自然无法收取整体门票。所谓西湖景区免收门票,实际是西湖周边的柳浪闻莺、花港观鱼等城市公园免收门票;灵隐寺、雷峰塔等都在西湖边上,至今仍不免门票。
说白了,西湖景区走的是“景区免费+周边消费”的商业模式。那么问题来了,如西湖一样名声在外、人气爆棚,上下游配套齐全,不必以门票安身立命的景区有多少?
再者,任何旅游资源的维护,都需要一定成本。如果景区免费开放的话,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维护资金从哪儿来的问题。又有多少地方和景区拥有相对完善的旅游成本和收益分担和分配机制呢?
一言以蔽之,每个景区都有各自的特殊性,这意味着必须基于具体语境,去针对性评估“免票”的可能性与现实后果。
以分类管理构建景区门票价格机制
刘思敏(社会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我一直主张对景区实行分类管理,即公益型、市场型、混合型。
公益型景区指具有明显社会公益价值,“优中选优”的景区,如故宫、黄山、九寨沟等,其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是自然垄断产品,也是全国乃至人类共同所有的财富。这类景区应免费或少收费,力争让全民公平共享,避免垄断利润,避免对低收入人群不公正。
市场型景区指不依托所在地传统的旅游资源,依靠开发商投入资本、土地、文化创意等旅游发展要素,产生市场价值的“无中生有”的景区,如欢乐谷、迪士尼、环球影城等。此类景区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和较大风险性,是纯市场化产品,门票价格决策完全是市场行为,可采用“谁来就向谁收费”的方式,政府不承担额外责任。
混合型景区指依托所在地的森林、一般人文古迹等国有资源,同时也依靠开发商投入资本、土地、文化创意等旅游发展要素,产生市场价值的“平中见奇”的景区。这类景区占中国全部1.5万多个景区中的大多数。此类景区兼具公益性和市场性,在从旅游资源转化成为旅游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地方政府或投资商高成本投入,因此门票定价必须部分考虑公众的利益,同时又要面对供求关系的影响,政府又不能过度干预,一定幅度的价格升降属于正常现象,应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最高限价管理。
以上所言,是从资源属性、开发建设、成本投入等因素出发,对景区进行的横向分类,有利于形成产权安排清晰、责任归属合理的科学的景区门票价格机制。
旅游要成国民基本福利,政府还应多作为
陈颖(旅英访问学者)
曾有网友戏言,遥想李白当年阅遍祖国大好河山,写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等流传至今的佳句,却没买过一张门票。
据统计,按照2012年票价计算,旺季(或黄金周),一个人游遍全国136家5A级景区的门票总价为近2万元。至2017年2月,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公示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已达247个。
与中国景点门票价格相比,国外有些景点的票价即便换算成人民币也显低廉,有些门票的绝对价格稍高,但相对当地人的收入水平,民众较少有“家门口的风景太贵看不起”的感觉。
比如,美国不少规模较大的国家公园门票统一维持在20美元左右。大峡谷国家公园,只需支付入门费25美元,就可以在7天内自由进出景区,景区内也没有“景中景”这样的重复收费。
国家公园不靠门票创收,钱从何而来?以美国为例,目前共有59座国家公园,均为非营利性公益组织,由美国内政部下辖的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管理。美国国家公园维持运行的经费主要由国家公园管理局通过国会预算直接拨款,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经费和社会团体、基金会或私人捐赠。上述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每年享受政府拨款约3000万美元,这些钱主要用于支付正式员工工资。相较之下,我国大部分景区基本还是管委会体制,以自负盈亏为主,即使有政府补贴,占比也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