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量发展”:中国特大城市的新信号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6-29 15:18
“减掉不该有的,增加品质高的,减量发展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发展”
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厂房、仓库为主,并滋生大量违建……分布于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的工业大院正相继被拆除腾退,有的变成了绿地,有的建起创业大街,不少高科技企业已经落户。
“以前是‘脏乱差’,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现在是‘高大上’,我们家附近已经变成5个大公园了。”32岁的王磊从小在西红门镇长大,谈起今昔对比感慨万千。
在北京,一场源于“减量发展”理念的变革,正悄然改变这座特大城市的面貌。
绘制北京未来15年发展蓝图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送审稿)》,制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等“三条红线”,提出“北京将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实行增减挂钩、减量发展。”
促进城市功能提升,治理“大城市病”已经刻不容缓。北京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要求,确定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生态控制区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73%,2030年提高到75%;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将在目前2921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到2020年减至2860平方公里左右,2030年减至2760平方公里左右。
“首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减量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素芳说,北京当前开展的“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把这一系列的重点任务统筹了起来。
数据显示,2017年1至4月,北京市拆除违法建设1640.9万平方米,完成全年计划的41%,拆除量是2016年同期的3.8倍;整治“开墙打洞”12255处,完成全年计划的76.1%;疏解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83家,整治“散乱污”企业1802家,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56.6%和70.1%……
“我们最终目的是通过疏解整治的‘减法’,实现留白增绿、腾龙换鸟、功能提升的‘加法’,补齐治理短板,优化资源配置。”李素芳说。
包括西城、东城在内的首都核心区,是首都核心功能主要承载区。2017年4月,《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发布,未来3年内,首都核心区2435条背街小巷将得到全面整治,重点治理开墙打洞、私搭乱建、占道经营、车辆乱停等城市顽疾。
“减量发展,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变化。过去招商引资首先得盖楼,现在得通过功能和结构调整,实现非首都功能的减量、核心功能的增量和优化。”北京西城区区长王少峰说。
如今,“减法”正在有序开展,“加法”已经初露端倪。
“前门又添新风景,三里河旁好去处,水系景观穿街巷,古老河道展新颜。”伴随部分居民搬迁,古河道三里河重修,环境变美,地处中国首都核心区的前门草场一带发生巨大变化,在这里住了30多年的居民丁淑凤为此吟诗一首。
“应该更广义地理解北京市的减量发展。”首都经贸大学土地资源与房地产系主任赵秀池说,疏解、整治的最终落点还是提升,减量发展将促进北京生态环境和城市功能的整体提升。
2017年年初公布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北京要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必须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首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一季度,北京市交出了一份GDP增长6.9%的“成绩单”,在实现“开门红”的同时,体现出“平稳、提质、改善”的新特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8%,高于2016年同期7.7个百分点,金融、科技、信息服务业分别增长7.5%、8.6%、7.6%,贡献率合计达到44.4%。
减量发展,正成为中国特大城市发展的共同方向。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城市工作要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2016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针对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中多处提到,要严控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建设用地规模,上海则要实现建设用地规模减量化。
“减掉不该有的,增加品质高的,减量发展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发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说,这是中国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发展的一个新信号:要更加注重质量、更加宜居,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西红门镇曾经的一块工业大院地块上,一座倡导绿色生态办公、以承载金融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金融谷项目拔地而起。
“镇里的工业大院还在拆除,我偶尔还会去拆除工地上看一看。不是怀念,而是憧憬,希望家乡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好。”王磊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李斌 孔祥鑫 季小波/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