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歌

  大众文化的制造者同样需要具有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

  不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总是在为歌曲提供创作素材,歌曲也一直在丰富文学的表达方式。当两者珠联璧合时,即使历经岁月的洗礼,经典终将成为经典。

  然而,一个不可否认并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如今国内流行乐坛歌词创作乏力,甚至面临“歌荒”的尴尬。

  网络上曾有人盘点《华语乐坛最让人不能理解的100句歌词》,其中不乏“亲爱的,你张张嘴,风中花香会让你沉醉”“我不是黄蓉,我不会武功,我只要靖哥哥”之流。作家马德庸曾对庸俗歌词现象发表评论说:“千万不要相信歌词里说的那些道理,为了凑韵脚,他们什么都写得出来。”

  困境如何破解?不妨从“另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说起。

  鲍勃·迪伦的嗓音像砂纸一般粗糙,甚至有人说他是三流歌手,但他创作的那些歌曲,即便脱离了音乐和旋律,依然充满文学的力量和魔力,让人着迷并催人深思。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并入选美国大学文科教材,在德国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还有教授在比较文学课程中专门讲授鲍勃·迪伦。

  2004年,《滚石》杂志评选出史上最伟大的500首歌,鲍勃·迪伦的《像一颗滚石》名列榜首。这首歌讲述了一位衣着光鲜、青春得意者最后却三餐不继、无家可归的故事。歌曲最后,鲍勃·迪伦用他像砂纸一般粗糙而又沧桑的嗓音吼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就像一颗滚石……”

  鲍勃·迪伦的作品中,既有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有对人类终极命运的追问,汪峰形容鲍勃·迪伦的文字“能将所有执迷的灵魂唤醒”。

  令人感兴趣的是,他的文学滋养来自哪里?

  近期,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终于在他获得该奖项8个月以后,以音频方式提交了获奖演说。在演说中,鲍勃·迪伦详细阐述了文学对他的影响,也解答了人们的疑问。他说,是《堂吉诃德》《艾凡赫》《鲁宾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双城记》等文学书籍教给他如何去看待人生、理解人性和评判事物。

  在祝贺鲍勃·迪伦获奖的同时,回头看看,不难发现华语歌坛同样不乏经典之作。这些经典之作,同样源于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借鉴和发挥,源于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世界的认知。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那些生命力长久的歌曲,往往有着优美的表达和隽永的思想。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的这首《送别》,创作于1915年,距今已逾百年,依然在大街小巷广为传唱。作为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李叔同迄今留存的作品有70余首。这首《送别》意蕴悠长,堪称歌曲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著名词作家庄奴一生曾创作三千余首歌词,与乔羽、黄霑并称“词坛三杰”,他的《甜蜜蜜》《小城故事》《绿岛小夜曲》等作品为海内外华人耳熟能详。他的歌词文学色彩浓厚,既有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又承载了平凡生活中的乡愁和欢乐。邓丽君曾说“没有庄奴就没有邓丽君”。

  歌曲《涛声依旧》中,“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不难让人联想到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歌曲《新鸳鸯蝴蝶梦》的歌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更是直接取自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再有,BEYOND主唱黄家驹创作的向曼德拉致敬的摇滚歌曲《光辉岁月》,因其深刻的立意被世界音乐先锋组织评选为世界四大乐队最佳歌曲,与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等并列。罗大佑创作的《光阴的故事》,“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听到自己的青春。

  实际上,通俗歌曲虽属大众文化的范畴,但大众文化的制造者同样需要具有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才能用贴切的文字表达出打动人的情感、故事、思想和哲理。而肤浅的文字、庸俗的语言,只能制造垃圾。

  歌曲创作者庄奴曾对媒体谈及自己创作的动力和灵感。他说,动力源于两个方面:爱大自然、爱中华民族。灵感则源于读书,多读书、读古书,尤其是诗词歌赋。

  “最后让我再一次引用荷马的话:‘缪斯,请赐我灵感,让我唱出这个故事。’”鲍勃·迪伦获奖演说的结束语,最深切地表达了歌坛一代宗师对“何以为歌”的感悟。如何破解“歌荒”尴尬,答案应在乐者心中。

  文/高雪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