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一起来看流星雨》,在为湖南卫视赢得高收视、高回报的同时,却并没有赢来口碑。从诞生的第一天起,《流星雨》就一直被和“雷”、“山寨”捆绑在一起。即使无论是制作还是偶像包装,《流星雨》都可以被称为内地偶像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即使续集在故事一般的情况下,无论是服化道还是拍摄技术、画面质量都有了不小进步,却仍摆脱不了铺天盖地的骂声。无怪乎《流星雨》的制作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无奈地说,没有了“雷”,怕没了话题,一“雷”到底,又会影响剧的素质,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国产偶像剧
纵赢收视难求口碑
同样的现象几乎出现在每一部国产偶像剧身上,无论是定装照还是片花,迎面过来的绝对是噼里啪啦的一通骂声。金钟导演陈铭章刚刚在微博上放出,要拍摄湖南卫视翻拍的《我和春天有个约会》,骂声便立刻纷至沓来。有替导演担忧,怕拍成雷剧砸了导演招牌的悲天悯人者,也有捎带一起骂导演没眼光当了投资方奴才的无差别攻击者,更有痛惜经典即将被毁(虽然目前新版连一个镜头都没拍出来)的痛心疾首者,搞笑的是,连张翰的粉丝也急火火地出来划清界限,号称“雷剧千万别喊我们家张翰拍”,完全忘了张翰去年是拍了什么剧才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其实对于国产偶像剧的抵制,目前主要是针对翻拍题材的争议。这其中,骂声则主要分为两派阵营:一种是对所有翻拍剧的无差别抵制,即生理抵制,症状就是一听到“翻拍”、“改编”就如同打了鸡血一般进入亢奋状态,有典型的怀旧情节和文物保护倾向;另外一种是具体要素的集中放大,即可以翻拍,但是只要是“芒果台”(或马桶台,泛指湖南卫视)和张纪中拍,就不行。这类人是《一起来看流星雨》和《倚天屠龙记》的坚决抵制者,但是一旦你提起《乌龙山剿匪记》或者《激情燃烧的岁月》,他又会开始选择性失明起来。
另一种较为理智的声音是“如果能翻拍好,也接受,当初那版本技术方面不是特别好,如果能拍漂亮,拍得好看,拍拍也无妨的”。国产偶像剧还在起步阶段,翻拍和改编只不过是借力和试探市场容纳的一种最低风险的做法,如果着急地着一巴掌把国产偶像剧拍死,难道让以后的00后、10后都蹲在电视前去看那些婆婆妈妈、家长里短的伦理剧不成?
被惯坏了的观众
网络和美剧们的兴起
其实观众痛批国产偶像剧并不奇怪,虽哀其不幸,但是毕竟还是乐观其成,但是在痛批的背后,其实原因也是双方互有的。进入20世纪以来的互联网兴起,造成了大批国外电视剧的涌入,尤其是近年来p2p的下载成熟,更使得网络成为国外电视剧繁荣的最大平台,其中题材多样、拍摄手法大气的美剧,风格鲜明独特、感情描述细腻的日剧,观众群体广大、制作精良的韩剧都成为观众的宠爱,但若以这些国家的偶像剧与国产偶像剧相比,其本身便不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仅以日剧为例,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血疑》、《追捕》就已经有了偶像剧的雏形,而繁荣期的《东京爱情故事》、《悠长的假期》、《美丽人生》更是人气至今如日中天,及至现在,早已积累出了非常成熟的商业操作、拍摄播出模式,美剧中成熟的作品如《越狱》、《24小时》,再到现在火爆的《绯闻女孩》、《吸血鬼日记》。如果拿国产偶像剧和日美剧相比,无异于拿刚刚出生的小孩和成年人相提并论,两者之间毫无可比性。
网络的出现让国外电视剧大行其道,直接“惯坏”了观众的口味,网络崇尚的是自由,他们希望看到的是能够反映出自由意识的一种经典作品,但是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的约束。路得一步步走,饭得一口口吃。吃惯了网络快餐的观众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所做的事情在国外根本就是版权所不允许的事情,这种免费点心在国外的电视剧市场是不存在的,也正因为这样,那些能拿得出好剧本、好创意的策划和编剧才能有口饭吃;而国内的情况恰恰相反,一边蹲在电脑前看盗版,一边吐沫星子飞溅地指责电视台为什么不找个靠谱编剧的人,他们根本没有想到的是,就因为你这样吃饭不买单的白食主义者太多了,让编剧们都穷得无米下锅,纷纷改行了,谁还去潜心搞创造呢,傻帽吧?
市场的幼稚
我们才刚刚上路
市场的成熟化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而目前国内的偶像剧市场,甚至往大了说,国内的电视媒体之间都还没有上升到绝对的市场化,从根本上而言,电视台还是政府的喉舌,收视率和经济效益还远没有凌驾于政治影响之上。市场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往往是附属着很多周边产业共生共荣的。还是以日剧作为范例,80%的日剧出自于漫画和小说改编,很多热门的作品往往上市不到半年就被搬上荧屏,出版业、影视业、偶像培育、市场增值的环环相扣,才是真正成熟的偶像剧市场的模式,目前虽初现端倪的国内偶像剧市场,近期也有《仙剑奇侠传》、《后宫甄缳传》、《千山暮雪》等作品应运而生,但是要和受众庞大、题材多样的国外产业链相比,差得还不是一星半点,要花的时间也不是三年两载那么简单的了。
其实认真静下心来思考,可以发现好现象还是不少。首先偶像剧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电视剧分支逐渐为观众所认可,其次是偶像剧赖以生存的偶像终于随着张翰、郑爽这批艺人的出现而成为了一个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加上广告植入营销、衍生产品营销等一系列营销手段的运用,使得整个偶像剧的产业链更加多样化,也更趋于接近国外的先进模式。
当然国产偶像剧的确值得批判,尤其是对于某些国产偶像剧的粗制滥造,编剧的无厘头和拿来主义而言,可以大而化之地看做毫无职业道德的表现。任何事物甭想在一个平和的空间里能够顺风顺水地成长。批判本身也代表着一种关注。 但是观众们还需掌下给留条活路,对于一向思想保守的中国而言,青春奔放、开朗活泼的偶像剧的出现和兴起已属不易,如同笔者有位朋友曾说过的一句话:“这个年代,娱乐能疯狂到死,是因为现实让人非常绝望。”偶像剧是一张梦的温床,能够难得糊涂,何乐而不为?又何必急着给它盖棺定论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