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听力回归双耳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听力,儿童,助听器
  • 发布时间:2017-08-25 14:25

  视力不好,可以戴副眼镜进行矫正。但当你出现听力障碍的时候,人们却会误以为就是“残废”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只要医生为病患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患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道出的不仅仅是乐之美妙,更是一场双耳对音乐的眷恋。这是一段奇妙的旅程,音乐化作声波,穿越狭窄迂回的耳道,使耳膜震动,通过神经使耳蜗内的液体震动,再通过神经进入大脑。此时,大脑识别出这是声音。

  听见,和看见一样,给予了人类感知世界最初的体验。

  于是,便有了“耳聪目明”的成语,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听力与智力休戚相关,只有听得清楚,才能想得明白,这也是为何聪明的聪字会有一个“耳朵”在旁边的原因。听力是交流通畅的保障,人与人之间沟通无阻,生活质量才能进一步提升。

  近日,约5000名国内外儿科领域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参加第三届中国儿科发展国际论坛,暨第六届亚太儿童耳鼻咽喉年会。一名来自武汉的与会者告诉记者,实在难得,除了国内的知名医疗专家,本次大会还邀请了来自美国、加拿大的儿科领域专家,这样的机会在业内鲜见。人们的热情不仅表达了对扩大专业视野的需求,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听力领域与国际水平还有一段距离。

  如何让听力回归双耳?从发现开始。

  不动则已 一动惊人

  “临床听力学关注所有人群,其中有两个重点--新生儿和老人,这两类人最容易出现听力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儿听障发病率为千分之三,我国每年有30万新生儿,而加拿大一共才3000万人口,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简称为BC省)一年的新生儿患者都不超百个。”加拿大温哥华总医院听力室主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医学院听力言语学院临床教授、加中言语听力协会会长齐力博士坦言,我国听力问题居全球第一的首要原因是人口基数大,导致病患数目多。

  新生儿听障发病率之所以较高,其原因多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某些地区存在用药、环境问题,例如,服用强烈抗生素会导致听力受损,此外,父母在怀孕期间饮酒,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黄疸病的新生儿,更易患有听力障碍。

  听力障碍是新生儿最常见的先天缺陷,约占全部出生缺陷的20%,居残疾病因之首。权威统计显示,正常新生儿先天性耳聋的发病率为1%-3%;高危新生儿(有家庭遗传史、早产等)发病率为2%-4%,这是个很高的比例。新生儿听障将给患儿未来在交流、教育、生活质量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听力障碍儿童在早期给予干预将最大限度地促进其语言发展。其中,新生儿听力筛查则已经被证明,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可有效提高先天性听力障碍患儿的康复率。

  就全球范围看, 针对新生儿听力问题的“1-3-6筛选计划”并未得以广泛推广,而我国就在这为数不多的推广国家之列。这项计划最早始于美国,随后一些欧洲国家加入其中,在加拿大目前也只有安大略省和BC省推行该计划。有数据显示,即便在美国,也只有89.8%的新生儿接受了听力筛查,这就意味着每天至少还有3个听力受损的新生儿没有得到诊断。

  不动则已,一动惊人。据齐力介绍,经过我国临床听力学的历史并不长,他最初从事听力研究时,国内还没有这一专业,十多年在全国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已从起步走向成熟。现今我国1-6岁儿童听力筛查率已经达到90%。

  按照“1-3-6筛选计划”,新生儿需在3天内进行听力筛选,筛选没通过的婴儿将进入听力诊断环节,从而判断其听力在哪些方面出现了什么种类和程度的障碍。在婴儿6个月时进行确诊,确定用何种方式帮助他们恢复听力,譬如佩戴助听器、电子耳等设备。“有研究表明,如果患者在出生后6个月内能够确诊是永久性听力损失,并及时使用助听器或者其他康复手段,未来患者完全可以康复。”齐力说。听力言语障碍的干预和治疗有其特殊性,如果错过1-3岁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及时进行治疗、干预,一些重度听力损伤的儿童长大后就有可能成为聋哑人。

  听力和视力一样可以被矫正

  “我的小孩在国内好好的,怎么来加拿大就残废了?”这句让齐力至今记忆犹新的话,来自一名移民家庭的母亲之口。她的孩子十几岁,当齐力把孩子患有听力损失的结果告知这位母亲时,她当场泪奔。

  这句话之所以让齐力印象深刻,是因为它道出了大众对听力障碍的误解--听障就是残废。“其实听力和视力是一样的,我们有多少人戴眼镜?视力不好,可以戴副眼镜进行矫正。但当你出现听力障碍的时候,人们却会误以为就是‘残废’了,甚至认为患者以后不能独立地生活、工作,甚至影响婚姻。但事实并非如此,只要医生为病患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患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有些患有听力障碍的人也成为了律师、法官。”齐力解释道。

  此外,有些听障儿童的家长纠结要不要让孩子学外语,认为提供一个单纯的语言环境可能会更利于孩子的发展。结果却表明,小孩子可塑性很强,只要大众不持有偏见态度,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听障儿童同样可以在语言学习上表现出色。

  其实,听障患者正常工作、生活的案例比比皆是。去年,韩国听障少年李德熙凭借出色发挥获得了参加澳网和法网资格,与普通选手同台竞技。里约奥运会上,双耳佩戴助听器的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依然能够在球场完成漂亮的拼抢与灌篮。更广为人知的恐怕当属“乐圣”贝多芬了,当他听觉日渐衰弱的时候,他对艺术的执着战胜了听觉损失,反而催生了他创作的力量,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不歧视听障群体,恐怕就是大众能给予他们最好的帮助和关爱。

  此外,伴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听障总现患率还有进一步升高的趋势,老年人的听力问题日渐凸显。老年性耳聋已成为一种老年病,据相关医学统计,60岁以上老人发病率达40%,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高达60%左右。此外,由于压力过大、熬夜、过度劳累等诱因导致突发性耳聋的年轻患者也在明显增加。然而,我国在这一医疗领域的供求失衡却已成常态。

  齐力介绍称,通常,按照自然规律,男性从55岁、女性从60岁开始听力出现下降趋势,到了七八十岁,80%的老人会有中等听力损失,此时,声音接收的限制会直接导致认知能力下降。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2014年做过一项研究,证明了老年听障与阿尔茨海默症关系密切。该研究一经发布便震撼了医学界,美国《纽约时报》健康版专门刊登了这篇文章。研究认为,大脑是一部机器,听力是确保这台机器在运转的过程中接受声音信息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大脑分析、理解每个词、每句话、每个语调的含义,从而了解对话的目的,并做出反馈和回应。听力减弱将影响老年人与朋友、子女的沟通,这种影响是相互的。不过,一个现实难题是,由于老年人手术风险较大,目前除了佩戴助听设备,暂时还没有其他办法改善听力问题。

  期待破解发展之困

  目前,国内外听力临床医学所面临的发展瓶颈各有不同。国外遇到的挑战主要是资金问题。学校多招收一名学生就意味着政府需要多提供一份相应的配套资金、资助资金、实验场地等,所以对于能否扩招这个话题,欧美各国政府和高校都很慎重。

  国外的短板恰好是我们的长处,曾参观过国内8所设有听力临床医学专业院校的齐力坦言:“它们的设备是最好,场地也相当大,足足占用了一层楼。我们和世界水平的差距不在设备上,也不是场地,而是在人才的培养、教育的理念上。”

  尽管我国临床听力研究发展迅猛,但要赶超欧美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沉淀和积累,在人才的培养、储备,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还任重道远。

  对此,齐力表示,国内临床听力学发展快速,尤其是硬件方面,每次回国都感到日新月异,但在对外交流方面总有些美中不足,这也是他经常往返于中、加两国的原因之一。国内医学设备先进,拥有大量病源,相对欠缺的是日益更新、完善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国外有很多临床听力学专家,也曾尝试与华西医科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惜资金链断裂, 项目只开展了两年就夭折了。”说到这里,齐力的表情有些许的无奈。

  “目前国内应该只有8所学校设有临床听力学,远远不能满足我国老龄化人群和新生儿听力的需求。我所在的温哥华总医院听力室每年都会接收几名来自国内的听力学临床方向的学生实习,希望这个项目能继续办下去,更希望能和国内更多的医院合作。面对中国庞大的需求市场,业内每年补充的新人寥寥可数,实在是杯水车薪。况且,临床领域更注重和需要与实践相结合,这需要有机制保障、有平台、有学术环境,特别是与庞大的人口相适应的医疗专业队伍。”齐力表示。

  在现有的队伍中,步入一线临床的大部分医师都还需要不断深造,正因如此,此次大会更被视作一次难得的机会。前来参会的王君告诉记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接触国际一流专家的观点和教育理念,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他们现在的科研目标是什么,他们的临床医疗经验是怎样的,他们临床中遇到的尖端难题是如何解决的等等,这些应该是这个领域发展方向的参考,再结合自己的国情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从而推动我国这一领域医疗水平的提高。

  提到听力临床学领域未来的创新之举,齐力说,随着现代技术的交流、推广,如今已应用在诸多领域的大数据同样可以在临床听力医疗方面大放异彩。例如耳鸣,经常有耳鸣病人严重到不能工作、会客,甚至产生轻生想法。对于耳鸣或者突发性耳鸣患者,目前没有特效药或手术方法能够治愈,但是通过大数据研究可以发现减轻耳鸣影响的措施。另外,移动和直播技术与临床听力学结合,或将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移动商务是我国的强项,例如通过手机付款、订餐等,这在加拿大、美国是不可想象的。还有目前特别受欢迎的直播,也可以考虑利用此类形式将国外教学直播到中国,或可为我国人才培养、教育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全社会为破解发展瓶颈而作出的巨大努力。每年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为使更多有康复需求的听力残疾人受益,满足听力残疾人个性化需求,中国残联等15个中央、国家部委共同确定“防聋治聋,精准康复”为今年第18次“全国爱耳日”活动的主题。

  国家相继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加快推动残疾人小康进程,中国残联等部门将精准康复服务纳入“十三五”残疾人工作发展之中。“十三五”期间,以北京为例,将加强爱婴医院及爱婴社区建设,扩大爱婴服务覆盖面,打造国家及本市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示范基地;推广儿童疾病综合服务等适宜技术,健全儿童听力、视力、肢体、智力和孤独症筛查、诊断、康复及随报网络;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服务;规范青春期保健服务。近期,由广东省惠州市中小企业协会牵头组织的“天籁列车”助听器捐赠活动举行,据悉,随后的捐赠活动将在全市148个省、市级贫困村展开,至少可以让5000名听力障碍患者的听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文/《小康》记者 袁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