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回响 红楼梦音乐传奇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红楼梦,音乐
  • 发布时间:2017-08-25 14:28

  好的影视音乐应该是什么样?87剧版《红楼梦》的音乐或许能解答。它可以是“无迹可寻”的,每首歌每支曲子出现得都恰到好处,让人觉得《红楼梦》的音乐就该如此,也只能如此;同时它也可以是有形的,音乐幻化成一座惆怅感慨的桥,一端是一袭青衫茕茕孑立的曹公雪芹,而桥的这头是现代生活中的观众们。

  87版《红楼梦》音乐由著名词曲作家王立平创作而成,作品包括《序曲》《引子》《枉凝眉》《葬花吟》《晴雯歌》《红豆曲》《秋窗风雨夕》《分骨肉》《题帕三绝》《聪明累》《叹香菱》《紫菱洲歌》《好了歌》十三首曲子。这是一套只属于《红楼梦》的音乐语言,三十年过去了,它依然被认为是最精彩的红楼梦主题音乐。那些旋律在我们心头徘徊,成为无法复制的红楼天籁、难以超越的音乐经典。

  “满腔惆怅,无限感慨”:八字定下音乐基调

  1982年秋天,北京华侨饭店一间不太大的房间里,坐了十几个人。一众人当中,有中央电视台的领导、编剧、红学家,还有正在筹备拍摄电视剧版《红楼梦》的王扶林导演。大家共同打量着面前的一位“年轻人”,他个子不高,圆圆的脸上戴着一副硕大的黑框眼镜。此次会面的牵头人王扶林向众人介绍道,这就是王立平。

  彼时,王立平已小有名气,即便未见过他的人,也大多听过经他手谱写的歌曲。《驼铃》《牧羊曲》《大海啊故乡》《潜海姑娘》《太阳岛上》……一系列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早已传遍大江南北。王立平13岁时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学习音乐,主修钢琴,1965年从该校作曲系毕业。青年时代,他就凭着音乐上的天赋和勤奋在音乐界脱颖而出。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音乐编辑王芝芙非常欣赏他,并将他的很多作品推荐和介绍给广大听众。也许,冥冥之中的缘分在那时就已注定。此前,王芝芙说起她的爱人王扶林导演正在筹拍《红楼梦》,问王立平有没有兴趣来作曲。“极有兴趣,迫不及待!”王立平想都没想,激动地表示。从少年时代第一次读《红楼梦》开始,王立平每隔几年就会翻看一遍,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红迷”。他曾经很多次地想过,《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极好的音乐题材,更何况这也是他熟悉并钟爱的作品,他实在太想写、太想写了。

  在此次会面之前,王立平也从未见过王扶林导演。“温文尔雅,亲切含蓄”是他对这位导演的第一印象。王扶林就坐在一大屋子人当中,提出想听听他对《红楼梦》的一些想法。

  王立平略微一愣,设想中别人问什么他答什么就好了,但现在变成了让他完全放开自由发言。他心里明白,这是一次决定命运的会面,也是一次严峻的“考试”。没有任何发言讲稿和提纲,但那些想法已经在他心中百转千回--迅速整理了思路和语言,王立平侃侃而谈:“如果说《三国演义》《水浒传》是以情节取胜的话,《红楼梦》则是以情取胜。它以情来结构故事,塑造人物,展现主题。第二,电视剧《红楼梦》,不是要将120回的章节中删去哪些内容,而是要考虑从原著中选取些什么。精炼情节、留出空间,才能深入地刻画人物、突出情感。第三点,关于对电视剧《红楼梦》音乐的构想,我认为基调应该是‘满腔惆怅,无限感慨’。这惆怅和感慨的情绪既是对过去,也是对今天;既是剧中人物的感慨,也是曹雪芹先生的,还是我们这些改编者、再创作者的,最终还要成为荧屏前广大观众的感慨。”

  王立平清晰地认识到,《红楼梦》的音乐应该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音乐语言和表达方式。然而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格?该用什么方式表现?当时的他也不知道。但是,“满腔惆怅,无限感慨”,这八个字,是他为《红楼梦》定下的总体音乐构思和基调。

  也有些反对的声音,毫不客气。“竟然找一个搞流行歌曲的人来写古典音乐?”然而,导演却看中了王立平深厚的专业功底,另外他的作品传唱度高,更受年轻人的喜爱。当然,最打动王扶林的一点,是已经有着“著名作曲家”光环在身的王立平向他表示,愿意把全部的创作精力和最黄金的创作年华奉献给《红楼梦》。就这样,在演员都还没有定下来的时候,王扶林率先拍板定下了作曲者。

  很快,王立平接到了电话。他正式承担起为电视剧《红楼梦》作曲的这份沉甸甸的工作,这成为了他与红楼结缘的真正开始,也是他口中这辈子做得最“胆大妄为”的一件事。

  兴奋了两天之后,王立平脑袋里“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王扶林导演最初定下了14首歌曲。王立平看了后直咂舌:“这几乎会拖垮任何一个作曲”。几经斟酌取舍,最后,从两首晴雯歌中去掉了一首,变成13首。紧接着,第一项难题摆在了王立平面前--先将主题歌确定下来。有人建议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一首。也有人建议用《好了歌》。王立平听后摇头,皆不赞同,他认为前者太虚,而后者中“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出世的思想意味太浓。他大胆提议,用《枉凝眉》做主题歌。“‘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它恰好勾勒了宝钗黛的爱情主线;‘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同时又预示了悲剧的结局。更重要的是,这首词一唱三叹,字字有情,很好地抒发了那种感慨、惆怅的情绪。”王立平的此番话,得到了导演、专家团和编剧的一致认同。

  量身定做红楼“方言”

  “词曲创作,本身就是写谱的,结果我却干了一件不‘靠谱’的事。”王立平说,面对厚厚一摞剧本,真正的创作痛苦才刚刚开始。“我从小谨慎,不是惹祸的人,这次却做了一件胆大妄为的事。”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把人物服饰、环境陈设等写得一清二楚,但通篇下来却没有一个音符。关于音乐的描写,也不过是类似“轻敲檀板,款按银筝”,“谱入管弦”这样的寥寥数语。“像服化道,剧组里谁都有曹雪芹这棵大树靠着,唯独我,简直就是无中生有。”王立平知道,对他而言唯一的活路,就是把每一首歌都写好,完全不留任何遗憾。

  “在没有把握之前,我一个字都不会随便写。写不出来,也绝不凑合。”王立平说,那时候他满脑子都是曲子的事,走在路上也心神恍惚,过马路闯了红灯都不知,直至交警将他拦下。他自己也没料到,“绝不凑合”这一执念,接下来竟然是四年多呕心沥血的煎熬。从1982年底接受这一任务,直到1984年9月,他才把倾尽心血写出的《枉凝眉》与《序曲》两件作品交到剧组。而当时演员们每天进入学习班后就听着这两首歌曲,让旋律带动所有人进入角色气氛中。

  也正因为年代无考、地域无考,王立平意识到,他必须打造一个只属于《红楼梦》的特定的时空。既要把握历史意识,又要融入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把人们带入到《红楼梦》的世界。“我希望通过音乐,架起一座沟通故事和情感的桥。它要如镜头一样,推上去,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是可以刻画描绘的具体的人、事、物;拉开来,是对人生、社会、历史和情感的全景式、跨越时空的感慨。”

  《红楼梦》诞生的时代,是昆曲的时代,但昆曲却不是当今的人们容易理解的音乐语言。而且,《红楼梦》的庞大、厚重,仅用一种音乐形式去塑造是不可能的。最终,王立平决定不使用任何现成的音乐素材,写成“十三不靠”:不靠戏曲、不靠说唱、不靠民歌、不靠流行歌曲……总而言之,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独属于《红楼梦》特有的“方言”。

  而为了定制这套“红楼梦音乐方言”,王立平更是大胆起用新人陈力。从视唱练耳等基本功开始,每一个字、音、虚实、停顿、拖腔,都由他一点一滴精心教授。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具深意的情节之一。插曲《葬花吟》却是王立平写得最难最不顺的一首。“一开始我写得很快,写着写着我就不明白了。我说这黛玉,怎么就得到曹雪芹情有独钟的关注和关爱?我觉得她没那么可爱。矫情、各色、刻薄,动不动就不高兴了。”写不明白的王立平就此停住了。他每天翻阅原著,反复看着这段堪称林黛玉命运谶言的《葬花吟》,突然有一天,“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一句触动了他。“我说这哪是低头葬花啊,这是昂首问天啊。”将以花自况,悲切哀婉的“葬花”,上升到冲破旧意识、充满反抗精神的“问天”,《葬花吟》的旋律中一下子有了风骨。尤其是这段旋律采取领唱和合唱、多部重唱的形式,颇有恣意磅礴的气势,一个自怜身世、内心苦楚挣扎的绛珠颦儿几乎活生生地站在人们的面前。

  《好了歌》的诞生也充满了历史偶然性。“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很多人并不知道,演唱者那个有点沙哑、略带沧桑和戏谑的声音,正是王立平本人。当年在录音的最后一刻,他们接到通知一定要将《好了歌》加到专辑当中。苦于手头既没有配器,也没有歌手,王立平决定自己来唱。他找了一个三弦伴奏,觉得还缺个板儿的声音,可现场试了一圈,其他声音都不对。王立平灵机一动,“大半夜的,我跑去外面转了一圈,从垃圾堆捡回一只竹筐,掰出两块板儿,和着节奏一敲,就是这感觉。就这样录出了《好了歌》。”世事就是这样机缘巧合,如同再也寻不到一模一样的“板儿”,成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法再次复制的经典。

  曲终人不散

  1986年12月,王立平完成了《聪明累》,“这首歌的写法就是感叹。感叹凤姐的一生有得有失,有正有负。”随着最后一个音符落笔,《红楼梦》13首配曲和全部背景音乐完成。至此,长达四年半的音乐创作告一段落。王立平的曲和曹雪芹的词紧密结合,天衣无缝。陈力的音色与乐感又和歌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红楼梦》音乐,这才“活”了起来,纸页间的音符才得以荡气回肠、情思百转,传唱不休。

  次年5月2日,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轰动。此后,据不完全统计,87版《红楼梦》在海内外电视台重播近千次,成为几代人心中难以逾越的经典之作。

  三十年后,这组既不是戏曲、民歌,也不是艺术歌曲、流行歌曲的歌声,沉淀成了真真正正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人们心目中的《红楼梦》那个时代的音乐。2017年6月17日,“1987,我们的红楼梦”纪念音乐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启幕,现场座无虚席。这是一场红楼人的盛大聚首,空前绝后地重聚了百余位87版《红楼梦》剧组演职人员。总导演王扶林、作曲王立平、编剧之一周岭、编剧之一刘耕路、编剧之一周雷、主题曲演唱者陈力,以及欧阳奋强、邓婕、张蕾、姬玉等剧中演员一一登台。荧屏上曾经闪闪发亮的面庞,如今都已老去。岁月呼啸,年华流水,当年的幕后功臣很多都已不在了。而观众们的掌声却说明一切,他们,从未忘记。

  王立平出现在舞台上时,依旧戴着他标志性的黑框大眼镜,满头银霜。他曾说自己是“一朝入梦,终身不醒”。在这个舞台上,音乐成为了最好的载体,无形的音符旋律将五湖四海的人重聚在一起,将历史与此刻连接在一起。《枉凝眉》《葬花吟》《红豆词》《晴雯歌》《秋窗风雨夕》……不辞歌者苦,但幸有知音,一首首经典曲目传唱不衰,是以感恩,是以不忘初心,也是薪火相传。

  这一刻,时光倒流三十年。音乐开启了无数人这扇记忆中的时光之门,愿随歌入梦,沉醉其中,再与那些触动过心弦的感情重逢,再与那些创造了经典与奇迹的人们相见。

  文/《小康》记者 杨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