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在野外做什么?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8-30 10:36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以下简称水保专业)的同学不单单是学种棵树,只要是野外有的都要学习,气象学、地质学、地貌学、植物学、树木学……

  要掌握这些知识,除了上课,同学们还要到野外实习。

  北京林业大学大四学生徐也钦大一下学期开学时,拿到课表一看,一学期18周的课时,7周在校课程,一大半实习。植物学的野外实习课,是徐也钦的第一次野外实习,去了北京的鹫峰。走在山路上,看到有趣的植物,同学们就立马请教带队老师,老师会详细地讲解植物的科属以及特征等。地质、地貌和土壤之类的课也会去山上实习,实习周期一般都是连续一周住在学院的野外实习基地。

  实习令人兴奋不已,徐也钦说:“实习真的很有意思,像土壤学的野外实习,我们真的是去山上挖剖面,大概挖了一米多深,听起来很累,但是真的很好玩。”

  水保专业研究生的课程集中在研一上学期,不像本科阶段那么宽,偏于水保专业知识。本科阶段的实习是课程实习、野外实践,大都是老师带着同学在野外;而研究生阶段,需要自己制定野外实验计划,独立完成野外实验,叫野外作业更为准确。研究生的实习地域更广,真的是天南海北,这取决于导师申请的项目研究地点。丁雪坤目前参与的面源污染项目在重庆和湖北的三峡库区。此前,她本科时都是跟着师兄,研究与山坡稳定性有关的项目,在北京周边的山区调查和取样,回来后给调查和取样的结果建模。

  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李云鹏都是研究坡体稳定性。其实,就是在一个斜坡上采取措施,类似于种树之类,使它在下大雨时不会发生泥石流或崩塌。大三暑假,李云鹏在重庆缙云山待了两个月,那时,他还没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帮着师兄师姐做样地调查。样地非常不好选,得满足“非人为干扰”的要求。在缙云山,当地人“溜遍”了树林,李云鹏与师兄师姐们不得不一直往树林深处走,一直走到路尽头,才可能找到样地。

  常常他们一行七八个人清晨六点出发,背一袋馒头和榨菜,中午不回基地,午饭就在树林中解决。整整一天找不到一块样地是常情,晚上返回时,树林里静悄悄的,看不见路,难辨方向,真正恐怖。

  找样地要时刻提防危险,“有的坡下面就是直的、断的路,像悬崖一样。”到了大四,有了一定经验的李云鹏任务加重了,他得带师弟师妹了。有一次,他带着师妹,在树林里找一种稀有的树。他们要穿过一个崖壁,只能用手抠着石头爬过去。看着李云鹏小心翼翼地爬过去,师妹吓得把身上带着的记录板、铲子都扔了。李云鹏不得不又爬回去,带上师妹的随身装备再一次爬过去。晚上回基地时,师妹问他能不原路返回吗?李云鹏告诉师妹,这是一个禁忌。野外调查,他们不会找路,直线穿过树林的路是最近的。

  在水保专业,本科生发现问题,研究生发现解决方案,博士生发现解决问题的原理。

  本科时,李云鹏只需要寻找大量的斜坡来调查和布设实验,实验也比较简单,调查斜坡是否稳定即可。研究生时,就要分析在斜坡种植何种植物能加强斜坡的稳定。到了博士阶段,就需分析植物加强斜坡稳定的作用或机理,如植物的种类、树龄,根系生长的方向、组成,以及根系在土壤中的空间结构……这样,在以后的工程建设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做斜坡防护。徐也钦的本科设计是有关植物光合作用的,只需测植物的种类和每天光合作用的最佳时机等。研究生阶段再做这个实验,她就要分析植物是否抗旱。博士阶段,就要研究植物为什么会抗旱。徐也钦说:“其实水保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非常多;还有人觉得水土保持专业就是种树,但其实我们还做更高级的设计方面的工作,如水土保持设计方案。水保专业系统性强,本科生是高级农民,硕士生是更高级农民,博士生是农民。”

  “为什么博士生又回到了农民呢?”徐也钦回答:“因为读到博士了,会发现你不在乎是工程师还是高级农民了,我做的就是农民做的事。只是农民是经验性的,水保博士需要知道为什么,从而给出建议。”

  TIPS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的野外实习基地——重庆缙云山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站

  面积7600公顷,位于三峡库区末端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长江和嘉陵江两江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原生植被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年均气温13.6℃,年均降水量1611.8mm。土壤为黄壤(自然条件下)及水稻土(人为影响下)。

  在此开展的系列研究:有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森林生态水文机理与过程研究,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

  生态站现有气象监测站2座、水量平衡场5个、测流堰1座、固定样地12块、实验室1个、工作间2间、定位观测塔1座。

  1998年建站至今,获取了大量的资料,建立了生态站数据库。

  文/本刊记者 陈晓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