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Manus,MIT新创客运动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8-30 10:42

  在麻省理工学院2017年毕业典礼上,材料科学及工程系的每个毕业生,都获得了一枚铜质勋章。勋章上印有MIT校徽——拿铁锤的劳动者与拿书本的学者,他们的脚下写着拉丁文mens et manus,即校训“动脑也动手”。勋章还有特别之处,都是由学生们自己动手做的。做一枚勋章得投入不少小时的工作量。尽管这些学生研究的都是电池、生物材料等热门领域,但是对于做勋章也充满了热情。一个今年毕业的小姑娘,说她四年都参与了制作过程,终于可以拿到属于自己的那枚勋章了。指导老师也讲起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工匠的制作流程,有上千年的历史。

  创客史上“文艺复兴”

  这个小勋章诞生的摇篮就是MIT的新创客运动动手项目(Project Manus)。从2015年秋季开始启动的Project Manus,被誉为MIT创客史上的“文艺复兴”。也许你会纳闷:难道在这之前的MIT创客运动急需变革吗?

  的确如此。

  尽管MIT校园内散布着45个主要创客空间,但根据一次对1100多名在校生的调查,55%的创客在自己宿舍里做项目,还有20%在校外完成。这反映了学生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校内的创客空间也没有充分发挥效用。原因之一是开放时间。51%的创客在周末时需要利用创客空间,42%的时间是平时晚上7点至10点。换句话说,每周7天24小时开放的创客空间,对这些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但现有的场所与人力难以实现。另一个原因是必要的培训。创客空间的车床及各种工具,使用不当可能发生事故。因此要进创客空间使用工具,先得接受培训。

  MIT教务长斯米特讲过一个故事,他曾带着两名研究生,设计一种用于微型及纳米制造的新机器。为了制作原型,他派学生接受培训,却被告知:排队的人多,至少要等上半年。难怪斯米特大力支持Project Manus。创新是跟全世界的竞争者赛跑,怎能白白浪费半年?

  MIT创客运动的振兴势在必行,缺的是一位领军人物。在藏龙卧虎的MIT,找到这样的人并不难,他就是机械工程系的教授卡佩波,人称MIT首任“创客沙皇”。卡佩波从小喜欢拆东西,对DIY充满了热情。他选择在MIT硕博连读,留校任教,就是喜欢校训“动脑也动手”。在Project Manus筹备的两年内,卡佩波带着学生跑遍了学校的45个创客空间,做调查分析结果,并在以教务长斯米特为代表的校方支持下,设计了这场创客运动的文艺复兴。

  自我定义MIT生活

  卡佩波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值得一提。

  首先是MIT学生的自我定位(多项选择)。69%的学生自认是工程师,51%的是科学家,36%的是领导者,32%的是创客(与创新者与设计师并列)。其次在描述自己前一年创造或制作东西时,62%是电脑程序,41%是电子设备以及3D打印与快速制作原型,36%是硬件与机械,还有35%是艺术、绘画以及图形设计,甚至还有30%是厨艺及创新的烹饪。看来,从MIT毕业的不仅有电脑黑客、硬件达人,还有画家与大厨,真令人脑洞大开。

  卡佩波对此的解读更有意思,他热爱MIT的原因之一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自我定义MIT的生活,包括作为一名MIT创客。在宿舍里编程、跟电动车团队一起工作、在化学系导师带领下完成本科科研项目、在玻璃实验室里动手制作小物件、用纳米材料储存能量……这些都是MIT学生心目中的创客活动。

  卡佩波还分析了动手制作对学习的影响,他认为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会对课本与讲义里的抽象概念产生具体的理解。把知识运用于实验室或工作坊,亲自解决问题,会学到更多,学得更真实。其次,制作过程能给学生带来自信。尽管这个过程经历了10个版本、3个月的试错、6种不同的原型……可一旦完成,就是真正的胜利,自信心爆棚。最后,动过手才知道当创客是件好玩的事。MIT学生认为,这可是解开复杂谜团、与人合作、挑战自己的过程,“动手做东西”已融入他们的血液,成为他们独有的创客基因。

  贴心打造“创客小站”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Project Magus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方案创新之处在于它从意识、许可、培训、社交、时间、金钱六个维度,帮助学生打破边界,动手做出自己想要创造的东西。前面讲了,培训、时间和金钱对MIT校园里已有创客活动的限制。意识、许可和社交方面对创客活动又有哪些挑战?在意识上,学生恐怕不清楚MIT已有45个创客空间,它们散布在何处。创客空间里提供的工具、开放的时间,这些信息都不易获取。在许可上,部分空间只对特定年级、专业、课程或项目的学生开放,也许还需要通过邮件提前预约,这些信息也难获得。在社交上,创客可以很受欢迎,动手做东西也可以很酷,这些经历也需要让更多的学生知道。

  针对意识与许可两大挑战,Project Manus团队专门开发了一款叫做Mobius的手机应用APP。通过APP,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校园里的45个创客空间,及其具体地点、工具配置、开放时间等信息,还可以联系负责人及发邮件预约使用。

  关于培训,Project Manus把重点放在了大一新生身上,为他们贴心打造了“创客小站(MakerLodge)”。Project Manus的雄心是要覆盖所有的新生,让每一个新生都在入校后的第一个学期,学会使用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以及其他手动工具。完成这些通用培训的新生,都可以获得Mobius电子证书。

  在社交方面,Project Manus不仅有网站,在《MIT技术评言论》上有专题报道,还有自己的脸书、Twitter、Instagram等账号,上面包括学生的作品,如一对玲珑剔透的玻璃小海龟制作过程等,还包括拉美乐队在学生中心的演出,祝贺一名活跃的学生“创客”赢得Jeopardy电视答题竞猜大奖等与技术毫不沾边的小视频,让创客运动更具人情味,且很酷。

  为了实现7天24小时开放,卡佩波还跑到佐治亚理工学院取经。发现秘诀在于:让学生志愿者(无偿)或勤工助学者(有偿),管理创客空间。这既符合创客文化(一个互相帮助的开放社区),也可以在节省成本的前提下延长开放时间,还增加了学生的归属感与责任心。在金钱方面,Project Manus推出了“创客币(MakerBuck)”,补贴学生在购买原料、租用工具时产生的费用。完成初级培训的新生可获得价值100美元的创客币。有很酷的想法,预算超出了100美元,可以申请“创客拨款(MakerGrant)”,个人最高可以拿到500美元,团队可以拿到2000美元。

  短短两年,Project Manus已经让MIT的创客空间面目一新。它的影响力已不在止于MIT,而是要为高校新一代创客运动树立金字标准(Gold standard)与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s)。

  文/Amanda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