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去国外筛查癌症

  中国医疗资源比较集中的城市地区,其设备配置和技术力量与欧美、日本等国并无明显差距

  最近,一则“到日本去做防癌体检,可以查300多种癌症!”的消息在网上传开。这样的信息听上去诱人,实际上并不靠谱。

  “防癌体检”存在误导性

  无论是筛查还是体检,目的都是为了早期发现癌症,有机会进行根治性治疗,获得治愈的机会。

  但筛查和体检本身并不能预防癌症,预防癌症还需要针对癌症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比如戒烟限酒、避免致癌物的暴露等。

  体检无法预防癌症,因而“防癌体检”的说法存在一定的误导性。但“防癌体检”的提法一直在使用,按照目前的医学进展,可以将其定义为“预防死于癌症的体检”,即通过规范有序的筛查和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癌症,及早接受医学干预,获得良好的预后,避免死于癌症。

  体检与筛查的区别

  对每个人来说,要想获得癌症早发现的机会,主要的渠道有两个,一是定期的健康体检,一是参加人群癌症筛查项目。

  但二者有显著的区别。

  健康体检针对的是个人,让个体通过一定的医学手段和方法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线索和健康隐患。健康体检包含的很多检查与癌症早发现有关,比如询问一般的身体状况和症状、既往疾病史、家族癌症史等,进行主要脏器的B超检查,癌症相关标志物的检查,也可以收集脱落细胞做检查,等等。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的各种癌症风险有较显著的差异,一个人在生命不同阶段的癌症风险也有显著差异,因此,所需要进行的健康体检项目也有相应的不同。

  筛查一般针对群体,用简单、有效、便宜、无创伤的方法给特定人群中的每个人作检查,目的是把具有高风险的人、有癌前期病变的甚至癌症早期病变的人挑选出来。这样的检查往往由政府提供支持,或者由基本的医疗保险支付,无论贫困或者富裕的人都可以享受。

  对于无法或者不愿意承担健康体检支出的人来说,参加人群筛查是获得癌症早发现的好机会。

  中国的筛查技术并不差,医生更有优势

  现在常用的癌症早筛手段基本在影像学、细胞学、传统的生物标志物的检查范围内。对于影像学技术来说,目标是看得更加清晰。就细胞学技术来说,目标是取材合适,异常的细胞能够尽可能地被捕捉到。而对于生物标志物,已知的对早期癌症具有提示作用的标志物的指标升高,仅具有提示作用,还需要与影像学资料协同判断。

  不少人迷信国外的检测技术。实际上,上述这些技术都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医学检测手段,在中国大部分医院都有配备,医疗资源比较集中的城市地区,其设备配置和技术力量与欧美、日本等国并无明显差距。

  有国外的研究宣称发现了潜在的癌症早期诊断、早期预警指标,但一项新的标志物从实验室到人群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比如大部分实验室有效的分子标志物,都还无法在人群中获得验证,并不能用于体检检查或临床检查。

  除了检查技术和设备以外,体检和筛查要起到癌症早发现的作用,医生也起着关键作用。早期癌症的诊断需要富有经验的医生,善于发现蛛丝马迹,善于识别和排除。而医生的经验靠长期、大量的患者诊断经验来积累。在这一点上,中国医生相比外国医生更有优势。

  此外,癌症的发生频率和特点,也有着明显的人种和地域上的差别,外国医生几乎没有机会看到中国早期病例,不了解中国患者早期和癌前病变的特点,在识别能力上怎么会优于中国医生呢?

  筛查和体检不是万能的

  医学虽然发展很快,但尚无法解决所有的人类疾病和健康问题。同样,筛查和体检对癌症早发现具有重要作用,却并不能早期发现所有的癌症。何况,有些癌症即使早发现了如果没有有效的医疗干预手段,也起不到挽救生命的作用。

  此外,即使是接受了检查,由于个体差异,或者系统误差,也存在一定比例的错判,比如假阳性、假阴性,或者一定比例的漏诊。

  因此对待癌症早发现,需持客观的态度。一方面要积极地利用现在的医学手段,不要错过有确切早诊早治效果的筛查手段和体检检查;另一方面,还需要认识到医学的局限性,接受了检查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一劳永逸。

  我们注意到,中国人的癌症生存率比较低,诊断时晚期患者的比例高,一些海外体检中介机构宣称是体检水平差异造成的,其实这不符合事实。原因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人群对癌症早发现的认识不够,有效筛查普及程度不够,以及对现有筛查和定期体检的利用不够。许多晚期患者在癌症诊断之前,从未接受过规范的体检,也从未参加过筛查项目。

  在现有医疗服务体系中,可提供的癌症早发现服务可谓“丰俭随意”,可以在家门口吃个快餐,也可以远渡重洋享受“怀石料理”,但关键是要提高对癌症早发现的认识,选择适宜的服务。

  文/郑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