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英国知识界如何反思“戴安娜现象”

  她更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被民意制造出来的偶像

  2017年8月31日,是英国前威尔士王妃戴安娜谢世20周年的忌日。这一周来,她像在世时一样,引发了又一场新闻大战。

  英国电视台第四频道不顾王室反对,播出了戴安娜生前演讲教练塞特伦提供的戴安娜亲口自白《戴安娜:她的自述》,披露了她与查尔斯王子婚姻破裂前后的独家“猛料”,创下收视纪录。

  英国广播公司BBC则推了另一部纪录片——《戴安娜,7日》。戴安娜之子威廉和哈里王子、前首相托尼·布莱尔、戴安娜弟弟斯宾塞伯爵等重量级嘉宾首度开口,讲述了她离世7天内,他们各自的心路历程。

  20年后,戴安娜热度不减。这也引发了英国知识界的集体反思:除了八卦,“戴安娜现象”还告诉我们什么?

  最深刻的解读之一,来自英国当下最知名的历史小说家、《狼厅》的作者希拉里·曼德尔。她以一贯的冷峻笔触,在《卫报》副刊上撰写了长篇评论《王妃迷局》。

  曼德尔女士认为,儿子们眼中“慈爱有趣”的母亲和《她的自述》中“坦率而无所畏惧”的“王室叛逆者”,都没有道出“戴安娜现象”的本质——她更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被民意制造出来的偶像。

  “她进入公众视野之时,这个国家正需要有这么一个人,来让他们忘记现实的艰难”,曼德尔写道。

  1981年夏,戴安娜与查尔斯的“世纪婚礼”举行之际,英国其实正经历着一场经济衰退和种族危机,失业人口高达250万,移民和少数族裔受到的打击尤其深重。

  1981年4月11日,伦敦南部非洲和加勒比海裔移民聚居的布里克斯顿区因为贫困和失业率高企民怨沸腾,爆发了一场居民与警察的暴力冲突,280名警察和45名居民受伤,上百辆车被烧,30幢住宅被烧毁,史称“布里克斯顿骚乱”。

  这正是曼德尔所谓的“现实的艰难”。如像戴安娜自己曾说的,那个时候,被创伤的英国“迫切需要一个人来爱”。而这个人,正巧就是18岁嫁给王子的美丽少女戴安娜。

  一个被公众制造的偶像,也就被公众所占有。戴安娜从此被八卦、追踪、消费,直至在巴黎的一条黑暗隧道里香消玉陨。

  “我们制造出来的那个‘王妃’,只是填补了我们心里的某种空白,它模糊地建立在一个名叫戴安娜的年轻女孩身上,与真实的那个人其实关系不大”,曼德尔说。何其冷峻,又何其准确。

  而《卫报》在社论中更犀利地指出,一个停留在王室八卦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这家老牌日报在社论中说:“20年后,我们更应该思考,21世纪、后戴安娜时代、后‘脱欧’时代的英国,需要什么样的王室。如果还是把王室当成真人秀来消费,我们就只不过是一堆‘王室偷窥狂’而已。”

  (从事传媒业,现居伦敦)

  文/林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