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价比最高的活法,叫“我乐意”

  在某种意义上,人生总是公平的,一辈子追求性价比的人,很难碰上真正的心动。

  记得有次在高校做活动,有一个同学说,他本科是学经管的,临近毕业,父母要他考公务员,女朋友建议他去外企磨砺两年,室友怂恿他一起创业,他想不好要做什么。

  我问他:“那你当初怎么会选择这个专业?”

  “分数到了。我妈让我填的。”

  我被逗笑了,索性问他:“那你这次职业选择,为什么不听你妈的呢?”

  他答得一本正经:“因为我觉得,其他人说的也有道理。”

  全场哄堂大笑。

  我能感觉到,他是很迫切地想要一个答案——一个关于前途的答案。他反复跟我强调,他希望找一个风险较低、回报较高的选项,换而言之,就是性价比之王。

  这让我想起《奇葩说》第一季里,清华大学男生梁植与高晓松的对话。

  梁植上来就做了自我介绍,本科读法律,硕士读金融,博士读新闻。接受了清华大学10年精英教育的梁植,提出的问题和这个男生如出一辙——毕业后我应该干什么?

  他们很早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功成名就的终点。至于究竟要做成什么,那不重要。事业不过是立身扬名的途径,既然只是途径,不免想寻找捷径,由此才滋生了选择的痛苦。

  我问那个男生:“你有没有想过,对未来职业的考量,应该更全面一些。往大里说,占用了国家那么多年的教育资源,有没有想过回馈社会;往小里说,选择职业的时候,最该看重的应该是用户体验——这工作是不是你喜欢的?这个领域你有没有探索欲?如果赚钱成了你上班的唯一动力,那就跟为了繁殖而结婚一样,会把活色生香的人生变成煎熬。”

  他用费解的眼神盯了我一会儿,最后缓缓地说:“好吧,你们搞文学的跟我们不太一样,我本来还指望你能给点现实的建议呢。”

  我在心里悄悄反驳:选专业的时候,你按照家长意志来;选职业的时候,你按热门度来;将来结婚,或许也会按“贤妻良母指数”挑选对象。当你有得选的时候,你不停地按下保守键,把自己的人生凝固在一种可能性里;终于有一天你厌倦了,问生活为什么那么乏味,却忘了是你亲手把所有新鲜的、热爱的元素排除在了外面。

  我近来听过最动容的故事,是关于一个高中旧友的。他本来西装革履在金融中心上班,突然有天辞职了,即将出国去某音乐学院进修。我们试图劝说他,可以不急着辞职,请个长假,至少保留个位置,万一还想回来呢。

  他说,再勉强留在这里,对老板不公平,对自己也是不负责。“没什么万一,大不了一辈子都是个籍籍无名的音乐人,但至少我一直跟喜欢的东西在一起。”

  出国后,他好像真成了一个籍籍无名的音乐人。但看他发的照片,咧着嘴大笑,眼神既清澈又顽皮。我想,他应该真的很快乐。

  在某种意义上,人生总是公平的,一辈子追求性价比的人,很难碰上真正的心动。他们不知道除了“凑合”,还有“惊艳”,除了“划算”,还有“甘愿”,除了“权衡利弊”,还有“赴汤蹈火”。

  小说中的堂·吉诃德,放在现实生活里简直可笑——破衣烂衫,愁容满面。他熟读乃至倒背如流古往今来的骑士小说,决定行遍天下,匡扶正义。虽然堂·吉诃德被漫画式的笔调描绘成一个可笑的人物,但我仍然很喜欢他,或许是因为那种“我追求我的,你不必理解”的任性和对浪漫理想主义的追求。他一生没做成什么大事,但我觉得他活得很值,因为性价比最高的活法,其实是我乐意。

  文/倪一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