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到供给看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
-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0-30 11:27
2016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6.7%。从总体来看,去年我国的国民经济一直保持运行稳健,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逐步提高经济增长效益。但同时也应看到,现阶段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格局依然复杂多变,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处于千变万化的节点,经济稳中求好的基础尚不牢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
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初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名词。供给侧改革强调的是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从供给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供给的质量,旨在通过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进一步优化升级,使自由流动的社会资源要素能够实现最优化。社会需求始终千变万化,供给结构要做到及时适应,灵活应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当前阶段,我国经济重要的阶段性特征是“三期叠加”。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持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成为我们所面临必须解决的严峻问题和考验。政府需要以“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经济的现实状况为着眼点,多层次推进改革,以创新驱动为导向,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
需求侧与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渊源在现实经济当中,供给与需求相对应而存在。从根源上讲,最早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文中,凯恩斯首先提出“有效需求”的概念,这里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当总需求与供给相同时,社会处于均衡状态,能够带来最大效用的总需求。长期以来,我国以需求端管理为主,经济发展缺少动力时,最早采取的办法是增加需求,扩大消费,增强投资和外贸水平。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 ,总需求的水平决定社会中生产和就业。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存在三大规律,使得社会总供给总是高于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从而社会通过自身调节是无法达到均衡的状态。要想促进经济增长,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增加需求,通过需求来发展经济。总而言之,经济政策的落脚点在于需求侧。
但如果长时间仅仅从需求这一侧来思考问题,并不能够全面地认识分析中国经济现状。为了能够完整地把握我国经济发展体系,我们就需要将关注点从需求侧转移到供给侧。“供给侧改革”在我国属于新鲜名词,但其实研究国外经济学理论时就会发现可以从供给学派中找到理论渊源。1970 年代,物价普遍上涨,但经济却开始停滞不前。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同时出现的社会现象,使得广大社会群体普遍质疑一直信奉的凯恩斯主义,认为“停滞性通货膨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奉行凯恩斯主义的当权者过分强调需求,而忽略了供给。在此背景下,自由主义学派兴起。该理论认为出现“停滞性通货膨胀”这一现象的根本在于国家干预了经济,市场的活力不能完全释放,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应该通过市场调节而不是政府。由此,以拉弗和万尼斯基等学者为代表的供给学派思想开始受到西方各界关注,并以此作为理论依据,英国和美国当局重新采取新的经济手段,摆脱困境。在经济政策的实践中,“里根经济学”主张通过大幅度减税等方式,帮助经济重新复苏。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本国的实际。尽管供给学派支持下的“里根经济学”和我国提出的“供给侧改革”都希望能够从供给出发,解放生产力,改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然而,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我国特有国情下,具有其特殊性,和“里根经济学”在各个方面存在众多差异。
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建议◎
现阶段,我国经济存在的主要困境产生改变,那个消费不足的时代渐渐离去,而“供给跟不上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现推行的供给侧改革,不是单一复制供给学派的思想理论,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升经济增长的效率和市场动力,来实现经济持久发展的稳定均衡。
需求侧与供给侧改革协调配合。 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重心从需求侧转变到供给侧,我们也不可忽视需求对经济的巨大推动力,只用供给侧和需求侧相互作用于经济,发挥各自优势,才能促进经济稳步健康发展。需求方面,通过增加收入,调到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提高个人消费;供给侧方面,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和高端供给,促进生产效率进步。
推动供给主体结构进一步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点是要解除企业负担,释放市场活力,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应适度,尽量减少不当介入,找准自己的位置。政府应重点投入公共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能源、通信等客观发展条件,为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应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管制和垄断现象,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供给侧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了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在未来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对产业结构重大调整不可避免,落后产业需要及时淘汰,在消化过剩产能的同时,将生产要素从发展有限的行业中解放出来,把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向“朝阳产业”转移,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从“三架马车”到“供给侧改革”,我国发展阶段处于不断演变之中,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之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相应的,供给侧改革的迫切性和难度也逐步加强,在种种压力之下,中国经济转型能否平稳落地关键在于“供给侧改革”成效。(丁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