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进课堂: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

  当书法教育进入课堂,古人书法作品中蕴含着的道德智慧,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个体成长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是开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汉字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内涵。写好汉字,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理解、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的热播,汉字书写陌生化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当移动互联网的触角延伸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触屏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大大减少了人们手写汉字的机会,于是,提笔忘字、错别字频现的尴尬成为常见的场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以汉字为依托的书法艺术带进课堂,让青少年从启蒙阶段就接受翰墨文化的熏陶,无疑是一种长远考量。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曾经说过:“把民族的、特色的、优秀的东西传承下去,在我们的下一代中扎根,扎根的一个核心是什么?是汉字。从甲骨文到现在的3000多年,汉字不管如何演变,其基本结构没有变,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个奇迹。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汉字书写必不可少。”

  201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2013年,颁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对书法教育的内容、理念作了进一步的细化;2015年,在《义务教育书法教学用书目录》中又列出了11种《书法练习指导》教材。

  政策层面的发力,反映出国家对书法教育的高度重视。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对书法进课堂也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中小学推行书法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汉字书写的实用能力,让学生在品味汉字之美的过程里初步感受到人伦教化的道德魅力、涵泳沉潜在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中,也是书法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清代书画家松年的这段论述,代表了“字如其人”的书论观念。当书法教育进入课堂,古人书法作品中蕴含着的道德智慧,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个体成长。

  以书法为切入点,还能让学生关注到与书法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隶书的演变,再到行书、楷书、草书各自鲜明的书体特征,显示出的都是不同时代的历史气象和精神风貌。了解不同书体的发展历程,也是理解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契机。

  少年强则国强,书法进课堂,为青少年接触传统文化开了一扇窗,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之路播下了心灵的种子。

  文/李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