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德国制造”中的“隐形冠军”(上)

  “德国制造”为什么如此强大又长盛不衰

  “德国制造”,常被视作高品质的同义语。但较少人知道的是,除知名品牌外,德国制造业强大而稳固的根基,更在于许许多多在小众、细分领域做到世界领先水准的中小型企业。

  当然,中小企业是相对而言的——这些企业的全球年销售额,也常常达到数十亿欧元,因此它们也被德国人称为“隐形冠军”。

  近日,我们有机会走访了一些“隐形冠军”,从近距离观察“德国制造”强大又长盛不衰的原因,或许可以为“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位于德国南部图宾根的家族企业号恩(Paul Horn)公司,是德国最领先的刀具生产企业之一。在小孔径微小刀具领域,它们拥有多达1.2万多种不同尺寸和功能的刀具,摆放在一张台面上时,几乎构成了一部“刀具交响乐”。

  让我特别感叹的一个细节是,不管尺寸多小,这些刀具上都有一个“内冷孔”,可以帮助散热和吸收碎屑,极为严谨。

  走进这家公司的生产车间,会发现从地面到操作台,几乎没有一丝机油,甚至没什么灰尘,所有零部件都按型号归置得很整齐,方便随时取用。车间均使用太阳能板发电,夏天也不用空调,而是用自己开发的空气冷却装置降温,用不完的电还可以回售给电网。

  这应该是“隐形冠军”的第一个“秘诀”:在生产和管理细节上不急不躁,精之又精。

  为了专心做好细分市场,不少像号恩这样的企业尽管早已在业内声名卓著,也并未寻求上市和多元化扩展,在创立数十年甚至一百年后仍然是家族企业,一代一代把祖先的事业传承下去。

  “隐形冠军”们的第二个共同特点,是不管自动化程度已经有多高,仍然一丝不苟地执行着德国传统的“双元制”。

  “双元制”是德国特有的一种培训机制,让那些对工程和制造感兴趣的中学生不必参加“高考”进大学,而是直接进入企业接受实际生产技能的培训,同时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双管齐下”培养未来的一流工匠。

  学徒的培养费用,是由政府和企业共同负担的。我们走访的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示:非常愿意花钱培养“未来工匠”。

  总部位于德国南部小镇哥平根、已有178年历史的冲压机企业舒勒(Schuler)公司,从1922年就建立了学徒车间,之后一直是“双元制”的忠实执行者。其现任首席执行官克里伯特,也是从做一名机械学徒开始其职业生涯的。

  我们问: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未来还需要年轻人去学做最基本的车、铣、刨工吗?

  号恩公司负责人非常肯定地回答:“自动化程度再高,还是要学技术。16岁的中学生到了我们这儿,每个工种先学3个星期,绝不可以马虎。”

  这或许正是习惯讲原则、不通融,常常显得刻板的德国人,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

  文/欧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