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贫困群众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人大机关驻村帮扶工作纪实
- 来源:中国扶贫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2-04 16:45
8 月的天,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西口回族镇聂家沟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绿色蔬菜成熟了,千亩五味子红了,千亩红豆杉枝叶茂盛,大棚下的工作队员和贫困群众正在采摘成熟的木耳,回族群众绽出幸福的微笑。从无助、失望到满足,群众情感的变化记录了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
为群众担水吃
一切想着群众是党员干部为民的基本情感,只有想着群众才能帮助群众、服务群众。
记忆倒回 2015 年秋天,记得那天下着大雨,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人大机关驻村帮扶工作队刚刚进驻聂家沟,就迎来了“不速之客”——几位头戴纱巾的妇女,扶着一位头戴小白帽的老人,走进办公室就问:“你们是驻村工作队吗?我们吃水问题几十年都解决不了,还扶什么贫?”老人的话让队员们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了聂家沟的复杂村情和脱贫的难度。
聂家沟村所在的西口镇属全省三个少数民族镇之一,全村 1389 人,其中回民 778 人,占 56%,贫困人口 365 人,贫困发生率 26%,脱贫难度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设施建设难,村子海拔 1400 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群众住在高山之上,交通不便,下雨了有水,晴天只有靠水窖维持生活,一遇干旱就得到几十里外担水吃,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二是产业发展难,群众靠贫瘠的土地种点粮食,山上采中药材挣点零花钱。三是沟通理解难,多年来群众改变落后现状的愿望没有实现,由此产生的怨气和抵触情绪大,和干部难以沟通,工作队已经换了几茬,效果却不明显。
老人的话触痛了队员们的神经,是卷被子走人,还是大干一场?大家坚定地选择了后者。既然一穷二白,那就从头开始。工作队郑重地向群众做了“三个一”的公开承诺 :包扶干部每月入户一次帮群众们办一件实事 ;每季度与贫困群众算一次收入账 ;每年为贫困群众培养一个可靠的产业。
对工作队的承诺,群众最初是观望怀疑的。解决群众最大的吃水困难问题,成为工作队的第一项行动。正值天旱,工作队员轮流为缺水的贫困户、特困户担水吃,后来工作队又带领设施建设组多方争取资金100 多万元,在山林里冒着高温勘测了 10 多天,最终从 10 公里之外拉来了自来水,缺水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贺国琴、副主任张华文、卢振甫、黄祥卫主动包扶最困难的户,工作队员常驻村中,带病坚持工作……群众看在眼里,记在了心上。
一个漆黑的夜晚,下着大雨,工作队接到一个紧急电话 :贫困户班良贵突患重病需要送县医院抢救。队员寇正武二话没说开着自己的车冒着倾盆大雨将其送到县医院,还替贫困户交了住院费,买了营养品,照看一天一夜直到患者度过危险期后,才返回村里。此事以后,工作队的住处开始热闹起来,群众没事就来拉家常、谈想法、出主意。
驻村工作不再艰难,群众由最初的强烈反对,到今天的举双手赞成,深深地感动了队员们。贫困户胡广平全家 5 口人,儿子胡全坤已经 9 岁了,因为缺少与外界交流又没有上学,有自闭倾向,好强的胡广平从不把这些困难对任何人讲,后来试探性地给工作队打电话诉说了心中的苦楚。包扶干部黄盼送去了慰问品和儿童书籍,并商定了今年秋天共同出资租房送孩子上学的事。胡广平紧紧拉着黄盼的手,流出了感恩的热泪。队员们也被淳朴的村民感动了。
群众为他们叫声好
“群众是实在的,也是真诚的。办没办成事是他们对干部最直观的检验标准,只要你为群众办了事,办成了事,群众就会为你叫好。”
因山而穷、因山而难,聂家沟村群众世代居住在高寒的山上,危房到处可见。针对不同条件的群众,工作队采取的措施也不同 :对于已经通水通路的贫困群众,实行危房改造,目前已改造 181 户 ;对不通水不通路的贫困群众,实施“三靠”,靠近城镇、靠近园区、靠近景点实施移民搬迁,让他们能就近实现脱贫,目前已搬迁贫困群众 47 户。同时,还打通了组与组之间的断头路,整治了河流,改造了电网,这样群众就节约了生产成本,也方便了销售。
产业是脱贫致富可持续的基础,因此,工作队紧紧扣住这个牛鼻子不放,在“优、特、能、合”四字上做文章,真正使脱贫产业落了地、富了民。
选优中之优。在产业的选择上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聂家沟村困难在山,优势也在山,山上有千亩野生五味子,经检测属南五味子,其五味子酯甲含量为 0.76%,高出国家药典标准 0.2% 三倍多,林下柴胡、黄柏、薄荷等十余种药物含量均超过中国药典标准。聂家沟龙洞川远近闻名,龙洞川水质经化验富含微量元素硒、锌。其下游百亩蔬菜检测后基本接近绿色蔬菜标准。
瞄特中之特。西口是陕西少有的民族镇,境内有两万亩白羊山天然牧场。安业清真天然牛羊,是聂家沟独特的产业品牌。聂家沟境内有原始成片的野生红豆杉,是陕西最大的适生区,工作队推动建设了千亩红豆杉示范基地,研发出了红豆杉食用菌,含有微量紫杉醇,保健作用显著。
招能中之能。有了梧桐树,易招金凤凰。确定了聂家沟的四大脱贫产业,工作队通过互联网发布消息,不少企业纷纷前来考察,最终确定了长风公司、盛泰农业作为合作企业,必康药业还在进一步论证之中。工作队遵循市场规律,靠市场主体连接产业、联结贫困户,让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
聚合中之合。产业选了,企业有了,如何把群众手中的土地、林地资源聚合起来就成了当务之急,工作队利用资产收益扶贫的模式,对群众资产造册登记,将农户资产变成资本,将资本变成股金,入股到企业,让群众把闲置的土地、山林、房产通过市场组织起来、经营起来,贫困户既可在企业打工,又可享受分红,发挥了资产在脱贫攻坚中的最大效益,走出一条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特色扶贫道路。
政策脱贫是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防线,扶贫工作队在村上建立了脱贫政策驿站,突出“快、准”,对惠民政策事不过夜,实现“一卡通”,对教育扶贫实行了“教师 + 学生”,对健康扶贫实行了“医生 + 患者”,一对一随叫随到,保证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脱贫路上的正能量
脱贫攻坚是我党新时期带领人民群众战胜贫困的一次新长征,愈是困难,愈要加强党的领导。工作队借鉴成功做法,由党支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建了爱心合作社,实施了支部做承诺、载体成桥梁、群众得实惠为主题的党建促脱贫实践活动,即支部承诺办好五件实事 :机关党员每年参加一次合作社劳动、每年每名党员为合作社社员办一件实事、每年支部为合作社培训一门技术、每年支部在合作社为党员上一堂党课、每年党员在脱贫第一线写一篇心得体会 ;建设三个载体,即一户群众一份爱、一名党员一颗心、一个支部一面旗 ;群众得到四个实惠,困难得到帮助、技术得到长进、收入得到提高、信心得到鼓励。
由组长童道贤与 8 名贫困户组建的劳务合作社与人大机关支部共建了第一爱心合作社 :县人大机关支部党员捐款为合作社配备了基本的生活用品,对路途遥远的贫困户实施了免费午餐,两个月来合作社成员最高收入达到六千多元,合作社还带动了五户关爱户和其他四户贫困户致富。下一步,合作社还要将自己的生产要素林山、土地拿来合作经营。
紧紧依靠群众是聂家沟村干部群众携手战胜困难的动力源泉。只有树立了脱贫光荣这个信念,贫困户才能光荣脱贫,才能弘扬脱贫道路上的正气,才能聚集脱贫攻坚的正能量。每年末,工作队都要为当年脱贫的贫困户佩戴红花,广播光荣脱贫户的先进事迹,贫困户的“精气神”上来了,干劲也足了。两年来,工作队为 30 户贫困户佩戴了红花。
“志气”扶起来是第一步,要如期脱贫还必须培养贫困户的致富能力,因各种原因民族地区文化水平较低,工作队千方百计补齐这个短板,筹资建设了农民夜校,每周根据村发展产业的实际和医疗保健知识,聘请专家讲课,每次讲课都座无虚席。培训结束后对考试合格者发放结业证书,不少贫困户还成了当地产业发展的技术员。
脱贫攻坚不仅要对干部考核,对贫困户也需要研究管用的考核方式。工作队从脱贫政策、贫困户的职责、脱贫效果三个方面设计了百分试卷,每季度考核一次,考核结果与贫困户年终奖金、产业资金、扶贫政策相挂钩。机制一变,贫困户的怨言少了,干劲足了,脱贫效果好了。贫困户孙富群全家 5 口人,孙富群身患肺癌,过去等米下锅,实施百分考核后,丈夫不能干活,62 岁的妻子安庆菊积极参加爱心合作社,每月干活 20多天,丈夫带病在家散养土鸡 50 只、牛 2 头,年收入过万元。当问到安庆菊合作打算时,她说“我今年还想拿到年终奖金”。贫困户孙春华 62 岁,聋哑人,特困户,百分考评之后,积极参加了爱心合作社,两个月劳务收入 2000 多元,养了土鸡 50 只、牛 2 头,年底收入可达万元,成了富裕户,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驻村工作队来到聂家沟已短短两年,新旧对比发生了喜人的变化,这变化还将持续。而每一位队员也深深体会到 :再难的工作,只要选择了一切为了贫困群众的初心,只要用情用心都不可怕,都能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