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主题活动引领家庭相册热

  • 来源:摄影之友
  • 关键字:主题活动,家庭相册
  • 发布时间:2018-01-10 13:54

  尽管早在前两年,“家庭影像”的创作和展览已经层出不穷,但这个话题在今年似乎达到了井喷状态。从年初已成惯例的“还乡计划”,到9月的宁波摄影周,再到平遥摄影节中由腾讯主办的展览,这几个活动的主题无不围绕着“家庭相册”来展开。让我们来看看它们都是如何引领着今年的摄影潮流。

  1.“还乡计划”

  重写家庭相册

  “还乡计划”是OFPiX工作室自2012年发起的一个长期摄影项目。每年春节前,OFPiX工作室都会提出一个跟故乡有关的主题,今年,“还乡计划”的关注点对准了家庭相册,让参与者重新审视那些曾伴随我们成长的家庭影像。对此,我们采访了“还乡计划”的发起人任悦。

  任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摄影博客“1416教室”博主,“还乡计划”发起人,多年来通过组织线上线下活动发掘了许多年轻摄影师。

  “还乡计划”这个项目是怎么开始的?

  任悦:最开始是我们在做摄影师放映会的时候,发现大家在春节回家的时候都会拍很多新照片。我们觉得这是一件能体现当下社会发展很具体的事情,从故乡这个话题又能引出很多的故事,就想到可以利用春节的时间让大家都好好去拍自己的故乡。

  于是那一年我们参照了美国农场安全管理局纪实摄影项目中给摄影师的一个指南,告诉大家应该怎么拍一个小城。当年大概有三四十个人参加,后来我们就拿这些照片编了一个“还乡盒子”。之后我们觉得这个活动做得还算成功,于是就一年一年地连续下来了。后来我们慢慢形成了工作坊的形式,为那些想在这个主题上投入更多精力的摄影师提供助力。

  工作坊具体是以什么形式进行的?

  任悦:每年的工作坊实际上是有两次,有的是线上举办,春节之前做一次,回家之后再来做一次。春节之前那次是为了把自己的拍摄思路理清楚,像今年的“重写家庭相册”,我们是从春节前一周左右开始,每个晚上有一个人专门用一个小时来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其他所有人给他提意见,我们也会给他一个指导。

  拍摄回来之后的那次工作坊是为了编辑成书。在北京的工作室,我们会做两三天的编辑工作,包括讲授如何编辑图片和具体实施,最后做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这一期“重写家庭相册”的成果里,你个人有没有比较推荐的?

  任悦:每一本都有特色,比如周娜的《奶奶和那些花儿》、张豪夫的《无法触及》、徐刚的《丽丽》,还有金华的《如果我掉到水里》,每一本都有特点。做家庭相册这个主题的困难之处在于,实际上它是把自己私人的东西提炼了变成公开的,而这个公开的东西其实会触及到很多人的内心。比如我有个学生看到《奶奶和那些花儿》,看着看着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因为这让她想到了自己的亲人。而周娜的那个故事就特别感人,所以这不只是一个私家相册的概念。

  很多人都觉得我的家里也有很多老照片,是不是也可以编一本书呢?但实际上我们做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家庭故事。而是要让观众也能够看懂,这里面非常需要编辑的逻辑。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做工作坊的原因,因为我们要去编辑图片,而不仅是简单的展示,要去想这个图片所存在的语境。这么多期还乡计划中,成果最让你满意的一期是哪个?

  任悦:我每年都很满意,当然第一年是最有意思的,在没有广告、没有太多预期的情况下,却有那么多人参与。后来我们还做了“还乡书”,朱岚清那本书就是在第二年“还乡计划”里做出来的。Instagram那期我也很喜欢,大家在Instagram上贴一张回家的图,然后加上标签#还乡计划,你一点这个标签,就能看到周围很多人拍的故乡和过年的那些场景。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摄影师逐渐把故乡这个主题发展成他自己的拍摄方向,哪怕一个小小的选题也会持续展开。

  梁子龙 《还乡拾物》

  梁子龙为这次还乡计划工作坊做了最细致充分的准备,他把家中的五本相册逐一扫描翻拍了,“当中的每一本相册的制作都不在同一时间,相册中的主要人物、拍摄地点、事件都各有不同。相册照片更多是家庭中男方与女方的青春时期,记录他们读书、出游、工作、结婚、儿子的成长等事件,还有他们的亲人、同窗、同事等朋友的合照。”

  周娜 《奶奶与那些花儿》

  周娜的这本摄影书是用她自己拍摄的照片编辑而成的摄影书,照片的内容是她的奶奶在离世前后的一段家庭生活记录,书中充斥着一种无奈、伤感和离别的气息,体现着作者对于离世亲人的怀念之情。书中的照片用彩色和黑白划分出两段时期,所指的是一家人在奶奶生病前后的心理和情感状态,最后用几张老照片做总结,用以感慨生命本身的温度和质感。

  徐刚 《丽丽》

  徐刚为他的这本小册子写的自述简介只有一句话:“这本书是2017年回家过年期间拍摄的我的妹妹。她叫丽丽,我很爱她。”这样的叙述的确很简单,却也足够概括这本小册子的全部。这本小册子里的大部分照片都是丽丽一个人,这简直像是哥哥给妹妹拍摄的一本写真集,但是与商业写真集所不同的是,这本册子让人看完之后无不为之动容,其照片真挚,其编排大方、得体、美妙。这本小册子的前前后后都是由徐刚自己独立完成的,从拍摄到编辑排版,虽然很薄,但可以让每个翻阅者收获绝佳阅读体验。

  编辑/斯琪 采访/林圳岚

  2.宁波国际摄影周

  藏在“抽屉”里的照片

  2017年9月,第二届宁波国际摄影周开幕,展览主题名为“家庭影像”。展览中有从民间搜集来的老照片,向大家呈现家庭照片蕴含时光魅力,也有诸如“抽屉影像”这样的展览,力求探索更多关于家庭照片的可能性。

  拉黑

  艺术家,毕业于复旦大学

  或许你的家中也存放着很多记录着家庭重要时刻的照片,它们散落在各个角落,被我们暂时遗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十年、二十年或更久之后,这些照片所记录下的东西就会变成一个时代的烙印。

  家庭作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一个中间点,是不可忽视的时代力量,由傅拥军和拉黑担任总策展人的宁波国际摄影周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展览,整合、并系统地向观者呈现更多关于“家庭影像”的内容。

  其中由拉黑策展的“抽屉影像”部分,由陆锋和王汝南的《陆锋照相馆》、徐莉的《插花地/临时家庭》、何博的《延伸的刺点》、蔡颖莉的《亲爱的李屏》、苏溯的《家庭旧照回忆》、潘世国的《回眸半世纪》这六个展览组成,将“家庭影像”放在了更宏大的背景下,搜集了一些具有文献意义的家庭影像,以及对家庭影像进行再创作的优秀作品,让观者能够对家庭影像产生新的理解与看法。

  第二届宁波摄影周为什么选择“家庭影像”作为展览主题?

  拉黑:有四个方面,首先,宁波国际摄影周,傅拥

  军老师的定位是做“小而精”的摄影周。接下来每一年我们希望选择一个小一些的主题,进行深入挖掘;其次,家庭这个单位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一个中间点,而家庭影像可能记录了很多方面的信息以及承载了个人的情感;第三,我和傅老师都比较喜欢这种不经意间记录下来的私人影像,它不仅仅是个人的影像,也是整个时代的影像;第四,其实已经有很多艺术家投入到家庭影像的创作中去,但这些作品散落在各个艺术家手中,没有完整集中地呈现,所以我们也很希望能够完整地呈现这些作品,希望这些作品能形成对话,一起探讨其中的一些问题。

  “抽屉影像”这个部分的展览是围绕关于“家庭影像及其再创作”这个主题进行的,设定这个主题的初衷是什么?希望能够从中向观者传达什么?

  拉黑:这个策划其实和我的个人情感也有重要关系,本身我就在整理自己的家庭影像,同时也买了很多家庭相册和散落的照片,所以我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梳理这些影像的。

  另外,也想给有志于进行家庭影像再创作的人一些参考或是素材。关于家庭影像的创作,国外已经有很多,但是创作的手法比较单一,所以做这个东西的时候,就在探讨是不是有其他可能性,是不是可以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去探讨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作为个体的价值意义所在,除了它作为文献价值研究的一个文本之外的其他可能性。这个展览选取了6组作品参展,有什么样的考虑?

  拉黑:这6组部分其实是有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一个是我收藏的,不知名的散落照片,作为素材放在展厅中间;第二是《陆峰照相馆》,他和夫人拍摄的家庭、朋友等,是个完整的个案,记录式、文献式的一个呈现,以时间为线索,以不同人的影像史为线索,连接一个家庭在巨大时代背景下的变迁与变化。

  再到徐莉、蔡颖莉、何博,他们的创作已经几乎完全忽略了这些家庭影像的私人属性,而变成了再创作的素材。我希望观者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当看到一些散落的家庭照片,或是拍摄自己的家庭照片的时候能做些什么,但更多的可能性还是要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与方法。

  拉黑 散落的家庭照

  拉黑收藏了近两万张散落在各处的家庭照片,他将其中一部分拿出,作为“抽屉影像”展览的一个组成部分。

  徐莉 《插花地/临时家庭》

  徐莉收集并整理了深圳插花地拆迁房内遗留下的数万张家庭照片,展览时,其中一条线索是呈现改革开放初到深圳这一移民城市奋斗的年轻“候鸟”的生活状态及精神面貌。

  陆锋、王汝南 《陆锋照相馆》

  《陆锋照相馆》展示了来自宁波本地的摄影师陆锋及其太太王汝南半个多世纪以来创作的作品,包括家庭照、宁波风景照以及身边好友的照片,是个人家庭情感记忆的重要记录。同时,也是一个时间跨度之长,资料非常丰富的完整个案,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何博 《延伸的刺点》

  创作者选取了很多老照片,将这些老照片通过邮件或微信发给朋友,让他们把观后感写下,并将这些观后感全部用软件抠下,放在原图上,展现了人们对这些影像的原始解读。

  编辑/李万 采访/Max

  3.平遥摄影节

  一个展览带你“穿越”回80年代

  在今年9月的平遥摄影节上,腾讯图片为我们带来了别具一格的“家庭相册”展览——除了墙上展出的32幅纪实作品以外,墙的一角还摆着一套老旧的家具,向我们展示了各个年代的家庭照片。

  钩花桌布、橘色台灯、玻璃板下压着珍贵的纪念……展览“家庭相册”为观众带来了一个80年代的家的一角。这里布置得温馨又怀旧,还手工制作了“爸爸曾是追风少年”、“结婚照”、“天安门留影”、“童年对比照”、“老人就是小孩”五个主题的相册和相框。

  参展的百余幅家庭照片均是向数万名网友征集而来的,从这些老百姓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记忆。

  01/爸爸曾是追风少年

  桌上的玻璃板压着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晒出的父亲年轻时追随潮流的照片,极富时代气息与集体记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那些年的鲜明的时尚趋势与时代烙印。

  02/各年代的结婚照

  这本封面印着“囍”字的古董结婚纪念册向我们展示了各个年代的结婚照。爱情连接着故事,而婚礼则是过日子的开端。我们可以从这些结婚照中一窥不同时代的时尚风潮,还可以感受这些新人相识、相知、相恋的故事。

  1937年,爷爷奶奶的结婚照。奶奶出生于富贵家庭,出落得美丽高挑;爷爷出生于贫穷家庭,但他自学成才,有生意头脑。奶奶的爸爸欣赏爷爷,于是同意了这门亲事。@林海庆

  03/天安门留影

  墙上的老相框里展示的是腾讯图片“中国人第一次出远门”主题征集活动中天安门前的留影,我们会发现中国人旅游的第一站首选北京故宫和天安门。看到这些不同年代的照片,不禁感慨个人和家庭的影像记忆,也是集体的记忆、历史的记忆。

  1986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爸爸是村里思想比较活跃的青年人,他率先创业建起了皮鞋厂。他与同村兄弟去北京购买原料,照片就是那时在故宫拍摄的,看他们多时髦。@刘伟

  04/童年对比照

  这本相册为我们展示了网友们的童年对比照,我们可以对比他们小时候的模样与现在的样貌之间那些有趣的变化。看到这些图片,不禁让人感慨“时间都去哪了?”这些照片是时代巨变洪流中,我们每个个体成长与变化的印记与缩影。

  小时候的照片是1960年9月30日在沈阳的照相馆拍的,当时只有一岁半,现在的我已经58岁,退休啦!相隔半个多世纪的对比真是感慨万千,时间过得太快,真的要好好珍惜呀。@梁晶

  05/老人如小孩

  这本相册收集了网友们发来的他们为家中老人拍的照片。“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会发现这些老人家个个都像小顽童,带给家庭很多欢乐。而曾经是孩童的我们,现在也开始关心起他们的健康、养老,以及过得幸福与否了。

  奶奶今年76岁,除了患有高血压,其他都挺好。小儿子移民国外,两个女儿逢年过节会来看看。奶奶平常听听戏曲,吃辣条、喝可乐、什么都吃。看她吃棒棒糖的样子,多可爱。@jrjswhp

  编辑/林一 供图/腾讯新闻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