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收藏

  • 来源:摄影之友
  • 关键字:艺术,收藏,高波,摄影
  • 发布时间:2018-01-10 15:15

  艺术家高波为我们解读了自己对艺术的无上追求,并展示了他收藏的各类艺术作品。

  摄影的那些成就

  高波,1964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自幼对艺术绘画兴趣浓厚,1979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83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吴冠中作为他的任课老师之一对他影响深远。1985年的大二学年中,他用借来的相机拍摄了一组名为《画室里的春天》的彩色负片,投稿了当时全国5万多人参加的“全国春季摄影大赛”,并神奇地获得了价值2万元的哈苏相机,被各新闻媒体称为“大学生万元户”。高波将相机以不到1万元的价格卖掉,买了两部宾得相机。1987年毕业后只身一人去了西藏,拍摄了名噪一时的早期作品《云游》系列,这组作品在1988年底被德国慕尼黑出版商BUCHER以2000美元的定金购买,1989年出版了第一本影集Leben im Reich der Mitte 。1989年高波在法国第一届佩尔尼昂VISA国际摄影节上获得金奖,并旅居于法国签约了巴黎VU视觉图片社直至2007年。2000年左右,高波厌倦了用自己珍视的摄影作为营生,从此淡出摄影圈,并选择了另一个领域开始自己的艺术探索。

  建筑和艺术

  高波在建筑设计上的“启蒙导师”是设计了包括卢浮宫金字塔,肯尼迪图书馆及香港中银大厦在内多个地标建筑物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他有一句话对我启发非常大,就是中国的建筑设计是划归在理工科的,而在国外它是属于美术学院的,这给了我一个参考,就是建筑里的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关系——你有想象力,背后就要有技术支撑,把想象力去实现出来。我看他的伟大设计,几乎都是在酒店和飞机上用便签做出来的,我也有好多他的手稿,这个就给我壮胆了。”高波说道。后来他去世界各地拍摄了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并被一个国外收藏家高价买下,在北京市昌平的下苑村为自己盖了一个工作室。

  高波的建筑理念按他自己的话讲就是没有理念,更多的是建筑美学和哲学方向的思考,即尽己所能不去把它当做一个职业。正是由于这种对艺术的专注,他获得了国内外建筑领域的广泛认可。在国内,由于建筑行业的资质要求,高波最初只为一些私人客户提供设计服务,但在设计完第二个作品后,国内外几十篇报道铺天盖地而来,其中包括法国最著名的建筑杂志《今日建筑》。此时,高波决定暂时将建筑作为赚钱的方式,并于2003年成立了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了包括法国飞机制造商EADS“空中客车”总部、罗斯柴尔德家族法国支系掌管的“ 拉菲”酒庄设计在内的多个项目。

  2007年的5月,高波忽然决定关闭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建筑里面有一部分是我喜欢的,另一部分是需要我去妥协的,就是创造力和服务之间的平衡。但是服务的部分在建筑环节占有一个很大的比例,真正的创造力那部分很小,基本上都是服务管理,就让我极其的不开心。”高波谈到自己放弃的理由时说道。在发现自己忙碌到已经不能安静读完一本书、一段话的时候,他意识到了关于自己对艺术不肯妥协的那部分执念。

  回归自我

  “回归自己本来那个我,是特别重要的。”高波说道,在关闭事务所之前,他决定做一回自己的“甲方”,带着自己的员工做了最后一个设计项目——把北京郊区原有的那个工作室建筑局部保留,重建了现在这个工作室。

  高波选择从曼雷和杜尚的作品着手,尝试致敬和挑战两位艺术家对摄影和艺术的质疑。

  “曼雷在一张照片上画了一个小提琴的音孔,我说他没到头,那只是一种意识,我要把它完成并做出来,就是他对摄影的质疑。我试着去回答问题,我就拍了一个小提琴,我用摄影语言把它在真实材料上表现出来。这个想法是多年以前就有的,但当时不知道能不能实现。很多年前我就做了笔记,还画了草图(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等到了2011年左右,我在外滩美术馆才把它实施出来,期间大概花了15年的时间。从听到曼雷的问题到我回答出来是15年。”高波说道。

  在他看来,风起云涌的拍卖市场此起彼伏,既然什么都可以拍卖,他就决定拍卖“感觉”。在上海外滩美术馆里,他的作品在制作的过程中就被拍卖了,这个拍卖的槌何时落下来,作品就在何时完成。“焚烧、破坏、清洗、扔掉”作品也构成近些年高波作品的主要结局,这里面涵盖了他对自己包括对摄影的不满和愤怒。

  “杜尚的作品也是非常隐晦腼腆的,艺术本身就是对普通观众的挑衅,就不要不好意思了,做就要做到头。所以说我用回答曼雷的问题同样的方式,把蒙娜丽莎的下巴放到女人尺骨的位置,这里面它有一种多重的情绪,诙谐、愤怒和不确定性的。”高波说道。在他看来现在外面的世界太过热闹,没人会觉得这有什么意义,只是一种行为艺术。可在他看来,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去验证的艺术,他选择耐心地等待、铺垫,直到一切开花结果。

  偶遇科特兹未发表的人体作品

  高波:“ 这是科特兹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时拍的哈哈镜人体作品,我收藏的这张是他在1985年复拍底片的放大印相。科特兹当时拍完后觉得效果不是特别好,因此并没有公开发表过。随后,他将这张作品拿到巴黎最早的画廊“阿杰特”去给画廊老板提意见。可惜没过多久,科特兹便离世了,而这张样片便遗留在了画廊。去年在画廊关门之前,我从门口路过,就进去看了一下。有一些老的作品正在抛售,老板跟我说喜欢什么就挑。我当时便看上了这张,因为我知道科特兹的晚期作品是没有放出这张作品的。但老板跟我说这不能卖,并给我讲了这个故事。我告诉他我只对这个感兴趣,老板就提出让我开价。他说这个没有科特兹的签名,怎么卖呀?我说没关系,你签上阿杰特的名字,就把这个故事写在上面了。故事到这里还没结束。我去意大利见电影导演阿兰·扎罗姆,他的夫人也在。我见他夫人面熟,就随口问了一句是否认识科特兹,她说科特兹是她们的好朋友,年轻的时候还给科特兹做过人体模特。然后我就把这张照片拿出给他们看,他们都没看过,下面的签名是模特的签名。”

  高波

  国际著名摄影师,当代艺术家。2017年2月7日,法国巴黎的欧洲摄影之家为高波举办的大型个展开幕,他也成为了首位在该博物馆举办个展的中国摄影家。

  编辑/郑经 图/亚坤、刘艺程 文/文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