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交错中的私人回忆

  • 来源:摄影之友
  • 关键字:蔡颖莉,摄影
  • 发布时间:2018-01-10 13:58

  从二十多年前洗印出来放大挂在墙上的家庭照片,到二十多年后从家中各个角落拾遗到这些照片的底片,生于胶片与数码交替时代的90后摄影师蔡颖莉,用这些家庭的昔日影像来记录时间的变迁。

  蔡颖莉

  1992年生于江西,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硕士在读。曾入围德国柏林斑马诗电影,参展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宁波家庭摄影周,平遥国际摄影节等。

  胶片时代的家庭影像

  像很多家庭一样,蔡颖莉家的墙上也挂满了放大冲洗出来的全家福,二十年间,这些照片伴随着一家人生活的点点滴滴。2015年的一次搬家却让蔡颖莉偶然从家中各个角落找到二十年前拍摄这些家庭照片时留下的底片。时间的推移在这些底片上留下了深浅不一的痕迹,与此同时,那些悬挂在家中作为装饰的冲印照片也在时光的洗礼下变得斑驳模糊。这引起了蔡颖莉的注意:它们本是同一个形象,但由于材料和置放位置等外界原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氧化纹理——它们既是相同的,又是不同的。

  蔡颖莉把保存得稍微好一点的底片挑选出来,与以前洗印好的照片一起重新扫描,并置在一起,于是《≠》系列作品就这样诞生了。从今年的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到平遥国际摄影节,蔡颖莉带着她的家庭影像参加了许多展览。“很多人最开始的时候都以为是PS后期形成的,其实没有那么复杂,这就是一个对时间、感情的直观表达。”

  家庭记忆的私人呈现

  《≠》系列的“≠”意味着时间和空间,记忆和情感,私密与大众等的非均等分。在时间和空间上,被放大的照片和底片放置在家中不同的地方,照片和底片分别被时间不同程度地氧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侵蚀肌理;在记忆和情感上,由于年代久远,拍摄这些照片时的真实经历已经变为了蔡颖莉似是而非的模糊记忆,以至于她每次面对这些照片,一旦回忆起来就有种时空错乱的代入感;最后则是私人与大众:对于蔡颖莉来说,家庭照是极个人化的,但当它们变成作品的一部分时,就必然会与公众产生联系。这种心理的转化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均等分的感知。

  “这可能和我们这一代人有关,”蔡颖莉说,作为生于90年代的年轻摄影师,她的成长正处于胶片与数码交替的时代。“你能明显感受到由于媒介的变化而导致一系列情感表达所发生的变化。”数码时代的到来让许多以前用胶片拍摄的家庭影像变得无法复制,所以实物的意义就更显得珍贵。

  谈到对家庭影像的理解,蔡颖莉说:“家庭影像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时代变化的图示,更是一种爱的呈现。是一种时间、记忆、情感、人从出生以来不断变化的呈现,是内心最为柔软的部分,是私人化的。”对于蔡颖莉来说,这些家庭的影像是伴随着她的童年记忆一路走来的,是整个时代的缩影,更是她作为个体的私人呈现。

  老照片的新故事

  实际上,《≠》系列的创作并不是蔡颖莉第一次关注到老照片中的家庭影像。受托马斯·苏文《北京银矿》的启发,蔡颖莉开始将老照片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从2014年开始,蔡颖莉就在各大旧货市场上收集家庭相册,她尤其喜欢这种“业余”的照片。“很多以前的照片放在今天来看是很前卫超前的,这些照片大多是民间的非专业人士所拍摄的,很多误打误撞的偶然就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摄影语言。”今年6月,蔡颖莉还在成都做了一个关于老照片的展览,展示了她三年来收集的家庭相册里的一些照片。

  现在,蔡颖莉正在四川美术学院就读新媒体艺术系硕士,一边完成学业,一边为这些老照片继续寻找新的灵感。她目前正在完善《≠》系列的其他图像,而这组作品只是一个开端,之后的创作还在继续。

  编辑、文/斯琪 图/蔡颖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