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的刻板成见,何时能消除

  在呼吁并践行男女平等多年后,虽然在制度层面有了不少改进,但心理上的玻璃天花板并没有打破

  英国广播公司中国新闻总编近日辞职,这位资深女记者辞职的原因是抗议同工不同酬,因为她发现,公司给男员工开出的薪酬大大高于女员工。

  在这个竞选公职的女性增多、且全职奶爸屡见不鲜的年代,仍有不少人从心底认为,男性和女性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这种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普遍存在,由此形成的“玻璃天花板”也困扰着不少人的生活。

  火星与金星

  1992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格雷的著作《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首次出版后,迅速成为全球畅销书。这本心理自助读物主要描述了男性和女性在情感需求方面的差异,让人们认识到差别,从而照方抓药保持和谐关系。

  其实,关于男女差别,人们已经认识得足够多,以至于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比如男人是坚强的,女性是敏感的;男人负责挣钱养家,女人负责在家照顾孩子;男人在不认怂的情况下很有魅力,女人则应拥有迷人的外表……甚至这些刻板成见在孩子出生时就已设定,比如给女宝宝买的婴儿用品大多是粉色的,而给男婴则选择蓝色。

  在呼吁并践行男女平等多年后,虽然在制度层面有了不少改进,但心理上的玻璃天花板并没有打破。比如,社会依然高度重视男性而非女性,这反映在人们养育孩子的观念之中。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往往愿意告诉女孩,说她们可以像男孩子,这样会让人觉得干练和勇敢。但反过来就没那么多人支持了,几乎没有人想让自家的男孩多一些女性倾向,而“娘娘腔”更是一个针对男性的贬义词。

  这项调查中,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女孩的父母鼓励孩子参加和男孩子一样的活动、学习有男子气的技能等,他们认为这非常重要。因此在学校和培训机构里会开设给女孩的足球课或篮球课;但在刺绣等“女性”课程里,找不到几个男孩。

  有趣的是,大部分的女性认为,父母在养育孩子时,不论男女都应该打破根深蒂固的性别规范,这样可以让孩子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但男性对此的态度则根据孩子的性别有所不同,72%的男性受访者认为父母在养育女孩时应该打破性别规范,而只有56%的男性认为在养育男孩时也应如此。

  另外,研究者发现,性别方面的取长补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在皮尤的调查中,超过半数的人表示,应该更重视男孩在难过时如何表达情绪。也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对女孩来说,应该更重视培养领导力,并学会去维护自己。这说明目前“暖男”“女汉子”已经得到了更多的社会认可。

  先天还是后天

  男女在生理方面有一些先天的差异,表现在体型、力量以及耐力等多个生理指标上。但是这并不能解释男女在社会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因此教育和社会规范也被当作性别塑造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理因素和社会规范,哪一种对性别差异影响更大?

  人们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生理因素的差异决定了男性和女性在育儿方式、情感表达、闲暇活动上的差别,另外一些人则将社会因素看成是这些差异的主要驱动力。

  调查发现,在生理指标上占据优势地位的男性更倾向于将两性差别归因为遗传因素,而女性更愿意将其归于后天因素,如教育等原因,而非天性。比如在回答问卷的人中,有87%的人表示男女在情感表达上有差别,其中三分之二的女性认为这是基于社会期望,而超过半数的男性则认为这是由于生理差异。

  但是,社会决定性别特点的观念近来逐渐占据上风,而且认为社会因素还会对生理因素产生影响。

  美国生物学家罗伯特·特里弗斯和计算机学家丹·威拉德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假设。他们表示,按照进化论的原则,从概率上说子女的男女比例应为一半对一半,但这一比例会依父母境况的好坏程度而变,这被称为“特里弗斯-威拉德假设”。

  这个假设认为,如果父母的境况很好,那他们就会生下更多儿子:占有更多资源的男性可能有机会接触更多女性,如此一来,其基因由下一代延续下去的机会也就更大。反之,资源匮乏的男性后代可能竞争不过资源丰富的男性,如此一来,要是境况不佳,父母“投资”女儿会更划算,因为后者日后在婚配市场上有更多机会。

  作为一种必然的结果,当父母占有丰富的资源时,他们会把这些资源更多地投到儿子身上;而当资源较为匮乏时,则会将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女儿身上。如果条件好,会生下更多男孩,并把资源更多地分配给他们。如果条件不好,会生下更多女孩,并把自己的资源更多地分配给她们。

  虽然这种假设并没有得到系统性的验证,但至少可以部分解释性别玻璃天花板的产生原因。

  性别角色的起源与演变

  无论是生理原因还是社会原因,都造成了性别形象上的分野,这种不同又体现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几十年来,这种差异被视为一种政治不正确的表现,因此妇女解放运动、平权运动等都旨在抹平性别鸿沟。

  在一波波的“运动”后,在社会化方面男女的性别差异还有多大呢?新的调查发现,现在女性在健康和教育上几乎追上了男性的水平,但是在经济上、政治参与机会上,仍然落后于男性。

  最近几十年,女性的实际工资一直在涨,而多数男性的实际工资或者不变,或者降低。但是由于女性的工资起点远低于男性,即使相对有所改善,女性的平均收入依然低于男性,更容易陷入贫困。

  这种相对贫困的根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农耕时代。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艾尔波托·艾莱斯娜曾发表了一篇名为《论性别角色的起源:女性和犁》的论文。

  这篇长达62页的论文围绕妇女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探讨了人们在信仰和价值观方面呈现的跨文化差异,并追根溯源,诊断出导致这种差异的历史原因。作者验证了这样一种假说:传统的农业耕种方式不仅影响着现代社会中劳动的性别分工,而且还在性别规范的演变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使用犁对土地进行耕作的活动更加适合男性。在农耕时代,犁地不仅与粮食产量有关,还影响到族群的生存和繁衍,进而催生出女性地位从属和不重要的文化。这种观念会一代传一代,在许多人的潜意识中占据主导地位,即使今天的社会和经济条件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性别态度逐渐演变成文化上的刻板印象。

  时至今日,随着技术的进步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渐解放出来,男女之间出于体力原因的分工也逐渐模糊。工作场所如今是男女最平等的领域之一,大多数男性和女性都表示,从擅长的工作角度讲,两性的相似之处多于差异。在皮尤的研究中,有63%的受访者表示,男性和女性在工作中擅长的事情是一样的;只有37%的受访者认为,男性和女性擅长不同的事情。

  同工的问题逐渐得到了解决,同酬的目标也正在达成之中。当经济基础夯实后,上层建筑也会被改变,性别的玻璃天花板终会逐渐破除。

  文/张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