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基准上浮占比下降

  2017年12月,贷款基准利率上浮占比为64.41%,比9月下降3.73个百分点。若2018年继续维持低M2增速,银行信贷资源的稀缺性凸显,但信贷额度的有限性会导致银行议价空间有限从而影响贷款利率。

  2月14日,央行公布了《2017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从宏观经济形势、货币信贷概况、货币政策操作、金融市场运行、宏观经济分析、货币政策趋势等方面阐述了央行的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效果与监管方向。货币政策总体保持稳健中性,流动性合理稳定,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健全双支柱框架。尽管M2增速有所放缓,但实体经济向好趋势并未改变,而且,值得重视的是,银行房贷利率持续上行。

  近日,银监会发布了2017年四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看,当前银行业运行稳健,风险可控,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获得进一步提升。

  与M2增速变化保持一致相适应,银行业总资产总负债增速呈现明显放缓的趋势。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达到252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比2016年年末下降7.1个百分点。其中,股份制银行总资产增速最低,仅为3.1%,比2016年同期下降14.1个百分点;城商行总资产增速最高,同比增长12.3%,增速比2016年年末下降12.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银行也总负债为233万亿元,同比增长8.4%,比2016年同期的增速下降7.7个百分点。其中,股份制银行总负债增速最低,仅为2.4%,比2016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城商行总负债增速最高,同比增长11.9%,增速比2016年年末下降13.9个百分点。

  在总资产和总负债不断下降的同时,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保持低位,拨备覆盖率持续提升。截至2017年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7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4%。其中,民营银行资产质量改善最为明显,不良贷款率仅为0.63%,下降0.7个百分点;农商行不良贷款率为3.16%,比2016年年底上升0.21个百分点,资产质量仍未见底回升。

  受大部分银行资产质量持续向好的影响,银行拨备覆盖率持续提升。2017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3.09万亿元,比2016年年末增加4268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81.42%,比2016年年末上升5.02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16%,比2016年年末上升0.09个百分点。

  不过,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平均资本利润率均呈现持续下滑的态势。2017年,中国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92%,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2.56%,比2016年下降0.06个百分点和0.82个百分点。由于银监会近年来逐步改变监管思路,加强对银行资本扩充的约束,受净利润增长滞后于资本增速的影响,上述两个指标连续3年呈现下跌趋势。

  此外,由于2017年全年银行业流动性始终较为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净息差的持续回升。2017年四季度,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50.03%,比一季度末增加0.86个百分点。其中,城商行流动性比例为51.48%,比一季度下降1.07个百分点,在所有类型商业银行中下降幅度最为明显;民营银行流动性比例为98.17%,比一季度提升18.94个百分点,上升幅度最大。

  2017年四季度,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为2.02%,仍处在低位,比2016年年底下降0.31个百分点,银行流动性持续紧张一定程度上导致净息差持续改善。2017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平均净息差为2.10%,虽然仍低于2016年同期水平0.12个百分点,但是环比改善明显,四个季度环比增速分别为-0.19个百分点、0.2个百分点、0.2个百分点、0.3个百分点。其中,农商行净息差为2.95%,相比一季度改善最为明显,提升了0.27个百分点。

  关注信贷投放可持续性

  分析上述《报告》的内容可以发现,央行维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表述,更加强调金融监管的协调性,将继续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合,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政策执行方面,央行依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削峰填谷”来维护流动性的基本稳定,把握好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和去杠杆之间的平衡。在公开市场利率方面,央行表示小幅上行可适度收窄其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利差,有助于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同时也有利于市场主体形成合理的利率预期,避免金融机构过度加杠杆和扩张广义信贷。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报告》中提及了关注部分银行资本消耗较快、信贷持续投放能力可能受制约的问题。这表明在经济稳中向好的背景下,企业融资需求仍较为旺盛,同时,随着监管对表外融资的收紧,部分资金需求将继续回流表内,从而使得表内信贷需求加大,因此,从2018年全年来看,在维持货币稳健中性的基础上,银行信贷资源可能较为稀缺,可重点关注信贷投放的可持续性。

  实际上,从2017年5月份开始,M2增速均低于10%,央行此次开设专栏讲述M2增速变化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2017年以来M2增速放缓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去杠杆进程的不断推进,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多层嵌套的情况大幅减少,具体表现在银行股权及其他投资科目从之前的快速扩张转为有所萎缩,从而下拉M2增速超过4个百分点;二是在地方政府债与企业债发行放缓的背景下,银行债券购买减少和财政存款超预期增长则分别下拉M2约0.4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2017年,受去杠杆政策的影响,M2增速下降,导致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有所减弱。在本次《报告》中,央行解释M2与经济增长关联度减弱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部分原先通过理财、资管计划等表外途径发放给实体经济的“类信贷”,向表内信贷或信托贷款转移,继续向实体经济提供支持;二是银行股权及其他投资中有一部分原本就在金融体系内“空转”,这部分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大;三是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增长更趋“轻型”,加之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增强后资金周转及货币流通速度也有所加快。

  从本次《报告》也可以看出,金融去杠杆依然是未来一段时间监管的重点,由此可以推断,2018年M2增速维持个位数增长将是大概率事件。央行指出,M2的可测性、可控性及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都在下降,在完善货币数量统计的同时,可更多关注利率等价格型指标,逐步推动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的转型。

  2017年12月,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74%,比9月下降2BP,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8%,比9月下降6BP;票据融资利率为5.23%,比9月上升25BP;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继续上升,12月加权平均利率为5.26%,比9月上升25BP。除了房贷利率继续提升以外,其他贷款利率均有所下行。

  金融机构四季度贷款利率的下行受一般贷款利率下行的影响,中银国际认为,四季度,在央行窗口指导下信贷投放的额度较为有限,因此,优先满足资质较好的企业的信贷需求成为银行的首选,这会导致银行议价空间有限从而影响贷款利率。这点从利率上浮占比情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印证。

  数据显示,从上浮比例来看,12月贷款基准利率上浮占比为64.41%,比9月下降3.73个百分点。展望2018年,我们判断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与有限的信贷资源的矛盾将推动贷款端收益率的上行,从而带动行业息差的走阔。

  不过,在贷款利率方面,中泰证券的关注重点却是四季度贷款利率与真实情况的背离。《报告》显示,12月的总体贷款利率与9月相比呈下行趋势。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74%,环比下降2BP。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环比下降6BP至5.8%;票据融资环比上升25BP至5.23%;个人住房贷款也环比上升25BP至5.26%,较基准利率上浮7%。

  由此,中泰证券预计四季度贷款利率是小幅上涨的。一方面,从与银行调研情况来看,银行反映的是四季度负债端有压力,贷款整体是稳健上行的态势。另一方面,从银监会公布的净息差来看,行业息差自2017年第二个季度开始已经环比上升,二季度、三季度分别环比上升2BP、2BP;四季度环比上升3BP。

  看四季度的细项数可以发现,大型银行、农商行的净息差分别回升2BP、12BP;城商行微升1BP;股份制银行由于负债端压力较大,环比下降1BP。由于四季度的负债端压力仍然较大,如果贷款利率环比下行很难实现净息差的正增长。因此,《报告》公布的数据与实际情况预计有些出入。

  实际上,2017年贷款利率上升平稳与本轮中国经济的特点有关。与2009-2011年贷款利率快速上升相比,它们的主要差异是贷款需求总量和结构的不同,而结构的核心是中小企业的贷款定价没有明显上升。预计这与本轮中国经济修复的特点有关,中小企业盈利没有明显回升,银行无法提升其贷款利率。而大型国企的贷款利率,通过债券市场价格传导有所温和修复,使得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在贷款利率的弹性方面差异不大。

  2018年,由于年初信贷需求的集中释放,预计一季度的贷款利率上升较快,而下半年的表现则较为平稳。2018年,“资产端”的金融监管是新变量,值得重点关注。2018年,金融监管的重点是“影子银行”,主要是在资产端和社会融资方面。而2017年的监管重点主要是在银行负债端,而不是资产端,所以2017年出现社会融资与M2的背离。对资产端的监管相当于金融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将导致短期供求关系的失衡,使得贷款利率在短期向上的动力较大。到下半年,政府如果能有效控制地产和融资平台的贷款需求,贷款供求关系会重新回到平衡状态。

  银行负债端压力持续存在

  由于金融监管力度的有增无减,低M2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成为常态,银行负债端的压力也会持续存在。对监管而言,如果低M2成为常态,那么,监管方向将向价格型调控转型。

  在上述《报告》中,央行详细阐明了M2增速放慢的原因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M2增速放缓的原因,央行认为有以下三个因素:首先,银行股权及其他投资(资管计划、理财产品等)萎缩;其次,债券投资规模下降(地方债、企业债发行放缓);第三,财政存款超预期增长。

  而M2增速下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贷款和社会融资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其次,银行股权及其他投资中有一部分原本就在金融体系内“空转”,这部分资金压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大;第三,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逐步优化,低一些的M2增速仍能够支持经济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此外,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更趋复杂,不可避免的情形是,M2的可测性、可控性及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都在下降,央行也在调整相应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向,即在完善货币数量统计的同时,将逐步推动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的转型,价格调控极有可能成为央行在2018年重点关注的调控领域。

  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央行仍维持中性偏紧的思路不变,但利率调控将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在规模方面,2017年全年,货币政策保持中性偏紧,并灵活搭配各类流动性工具维持了流动性的合理稳定;2018年,央行仍将继续强调管住货币供给的总闸门。

  中泰证券通过对2016年、2017年各季度央行投放流动性规模进行了比较,发现2017年各季度投放规模均低于2016年同季度的规模量;在下一阶段的主要政策思路中,《报告》强调将继续管住货币供给的总闸门,由此可以判断,2018年全年,央行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思路不会改变,但央行会相机抉择,把握好流动性的尺度和平衡。

  而在价格方面,货币市场利率可能会采取较为灵活的方式,并适当上行。2017年,公开市场操作利率、SLF(7D)、MLF(1Y)均在一季度上调了两次(10BP、10BP),四季度上调了5BP,显示出央行有足够的货币工具去修复市场扭曲,并最大程度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除了M2和利率,超储率也使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指标。或受年末银行资金融出意愿降低、财政支出放量等因素的影响,超储率环比出现回升。2017年四季度的超储率为2.1%,环比上升0.8%。观察历史数据可知,银行每年年末的超储率都有较明显的回升,预计为受监管指标考核影响资金融出意愿降低,此外,年末的财政支出放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从超储率的角度来看,年末资金面实质上是紧张的,上证所回购定盘利率曾破10%就是一个明显的印证。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在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出一专栏阐述货币政策担保品管理框架的构建和完善,此举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中小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担保品短缺的问题,尤其是中小银行债券担保品结构性短缺的问题的解决,对“央行投放基础货币-大型银行购买中型银行同业存单-中型银行购买中小型银行同业理财”这一同业链条取代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央行加大了在货币政策操作的覆盖面和灵活度,有利于金融稳定。

  对银行而言,虽然强金融监管可能会压制银行的业绩弹性,但不会实质性改变银行基本面稳健上行的趋势,相反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大型银行的基本面更是确定向上,金融监管相当于供给侧改革,对大型银行等头部企业则构成更大的利好。

  尽管流动性趋紧的态势仍未实质性改变,中途资金面的波动在所难免,但短暂的波动不会改变最终的趋势,即随着社会资金投资的预期收益率的逐渐下降,部分社会大类资金还是会进入银行股,以获取中长期稳健的收益,这反而会进一步提升银行的估值,尤其是有实质利好支撑的银行。

  本刊特约作者 刘链/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