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与木的建筑——无锡朗诗未来之家展示中心

无锡朗诗未来之家位于无锡太湖广场西南侧,地处城市副中心地段,四面临路,东北侧临近京杭大运河。建设用地由 A、B 两块组成,A 地块东、北侧为 70 米宽滨河道路绿地,B 地块西北侧为 30 米宽的道路景观绿地,西南侧紧邻已建小区。展示中心与商业用房位于 A、B 两块用地之间的规划道路两侧,紧邻小区人行主入口。

规划及设计灵感源自于对江南民居和园林的地域文化认知。 “江南水乡”自古以来就是富庶繁荣的代名词,在物质基础发达的背景下,传统水乡民居中给予我们的那份院落围合的亲切、移步异景的感受及滨水而居的乐趣,无不体现出水乡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取向,也就是这种以心造境的氛围营造概念一直被视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被津津乐道与仿效。尽管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家庭格局与生活习惯的改变,但是对于水乡人而言一直不变的总是那浓浓的“水乡情结”。对于无锡而言,“水乡情结”中挥之不去的应属运河文化。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贯穿南北的主要水运交通枢纽,为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承载了世世代代运河人的深厚感情。

因此,尽管今天运河的交通作用已被发达的现代交通系统所代替,但是运河所代表的文化情感已经扎根于运河流域的生生息息之中。

如此强烈的地域性表现决定了无锡作为江南水乡城市的城市文化气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文化载体还有江南传统民居和江南园林。江南民居通常为合院式住宅,宅院形制是将四周的房屋联结在一起,中间围成一个小天井,形成“南方天井院”。江南园林风格表现出写意山水画的意境,因景而设置园林建筑,并巧于借景。建筑一般贴边布置,而在中间的主要部分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通过亭、台、楼、阁、廊、桥与主要空间联系起来。这样既主次分明,同时又在空间的对比中以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空间层次越多,景越藏,空间感越深远。因此,在空间的组织上,一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创造最大的景深,另一方面运用掩映的手法增加景物的层次。方寸之地,利用空间回环渗透,道路曲折变幻的手法,使空间与景色渐次展开,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类似中国画的山水长卷,有一气呵成之妙,而无一览无余之弊。

在展示中心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使建筑气质符合无锡城市文化内在表现,并通过对江南传统民居和江南园林的解析,力求寻找出以江南传统建筑与园林的空间元素为模板建立现代建筑的表现方式,以达到现代与传统的内在和谐。

展示中心是一个被水面环绕的深灰色长方形盒子,方正的体量、简洁的肌理表现出设计所追求的策略——以建筑内涵的表现取代对表皮的过度渲染。大大小小、不同标高的空间在长方盒子上挖掘出来,形成开放、穿透、架空等不同形式的院落,水面伸入院落,体现共生的原则。“水”是水乡建筑的生命源泉,水中倒影则体现出水的表现力与生命力。

江南传统民居与园林的空间秩序总是贯穿着收放关系、渗透关系和借景关系,小中见大,方寸之间变化无穷。这种秩序的建立同样体现于无锡朗诗展示中心的设计之中。入口序列类似于传统民居与园林中影壁与院门的感觉,木桥伸入门廊,推开厚重的铁门,高大明亮的大厅豁然开朗,这种空间收放的对比强化了视觉与感受的冲击感。洽谈区与大厅之间被功能核虚分,通过不同的地坪标高是空间得到界定。玻璃门外隐约可见的水院形成空间导引,引导人们穿越大厅继续参观,由此可见,空间层次形成的序列是最自然的标识系统。

水院是建筑的空间核心,所有功能场所均围绕水院展开。由水院衍生出的下沉竹园、二层庭院、架空空间等穿插于场所之间的空间院落形成建筑复杂的空间系统,可谓方寸之间别有洞天。沿水中坡道穿越架空层至一层展厅,参观完毕通过钢梯和景观电梯分别可达二层展厅、贵宾厅和三层展厅,沿参观路线跨过天桥经过沙龙区,顺楼梯而下则回到洽谈区。串接起参观动线的、位于不同空间的、不同标高的天桥、坡道、围廊、钢梯等通径引导人们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到游园般的经历,通过由此而引发出不同的行进感受以实现除视觉展示以外的精神体会。这是设计者对江南民居与园林的空间本质的思考后所精心营造的气氛,令人兴奋的是在体验这些感受的过程中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岂不是人们在江南园林的游历过程中常常体验到的惊喜?

无锡的矿产资源以黏土矿等非金属矿为主,黏土矿以陶土为主,建筑外墙采用体现无锡地方特色的陶土材料与木材等中国的传统建材以体现对地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竖向的木百页与横向的深灰色立方陶遮阳构件决定了建筑的体量关系与建筑气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