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域性建筑实践方法论研究——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具体性原则

前言:

王澍 ① 曾言:“评价标准混乱的中国建筑起码需要确定一个优秀的标准,起码让社会公众可以研究什么是优秀的建筑。”

其实,当代中国建筑“评价标准混乱”背后的本质问题是全球化洪流的冲刷下建筑地域性特征的丧失,建筑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的差异本应使得建筑师的工作性质和社会责任会非常不同。所以,现代视野下对地域性建筑的追求,脱胎于对现代主义 ② 的批判,是对国际主义 ③ 的反思,更是对文化自信的构筑。

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的辐射范围可及诸多人文社会学科的领域。而融入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建筑设计这样具体的研究具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1 中国建筑师的实践环境 ——建筑发展现状

过去的二十几年里,整个世界几乎 50%的建筑活动发生在中国,而且这种数量是靠超长的速度积累的。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没有发生过,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孤例[1] 。几十年的飞速建设带来的城市面貌骤变与设计风格多样造成了我国建筑师设计实践环境的特殊与复杂。

1.1城市化问题突出

建筑是凝固的诗篇,它决定一座城市的面貌,也影响着千百万人的内心感受[2]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我们已经把将近 4 亿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这一速度,相当于“每年制造两个波士顿城”,这一进程预计将持续到2020年——那时我们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 60% [3]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诸多附属问题,作为城市建造者,在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师应该循着何种设计实践方法承担社会责任?

1.2建筑形态文化识别度低

生活在城市中的中国人几乎变成某种移民,他们在自己的城市内不断迁徙,文化的记忆和生活环境的积累都被反复抹除,成为全球化消费社会中头脑麻木的消费机器。某些不良倾向多有显现,去历史化、千城一面等等问题一直持续涌现。

2 中国地域性建筑实践的理论基础

2.1 地域主义的产生

前文对建筑发展现状问题的归纳,体现了我国建筑师不得不面对的现代主义时代的建筑设计环境。现代主义建筑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的锐意进取与革新创造。

而地域主义则是对国际化趋势引发的同一性的坚持抵制,是对本土文化的珍视。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相应的设计策略顺势而生。所以现代主义的流行解决了生产力低下的问题,产生了一股工业革命催生的新的风气,而地域主义的产生即是解决现代派的流行带来的诸多问题。

2.2 中国地域主义实践的实质

地域性建筑实践强调的不是片面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是重视在现代派流行的我国设计环境中从建筑方案设计到施工建造的整个实践活动中辩证地运用新时代发达的科学技术的同时发扬本土建造技艺与传统工匠精神。

3 地域性建筑实践原则

3.1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具体性原则

自社会科学思想最初产生之日起,其不同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进化轨迹便已初现,即社会科学没有其独有的方法论范式。建筑设计方法论本身并不为建筑设计提供具体的方法,它只是把建筑设计这一活动领域作为研究对象,而给予一些方法论的指导[4]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主体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一系列基本原则。针对我国的发展国情,下文将把具体性原则与我国地域性建筑方法结合起来,探索当下具有实践意义的建筑设计方法论。

3.2 具体性原则指导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方法

3.2.1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具体性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真理的具体性要求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正确地认识判断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时空条件。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性是由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决定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着人类的历史,改变着人类的外部环境以及人类的生存方式,构成着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基础[5] 。现代主义运动发源于西方世界,其本身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我国的近代历史发展是一个风格突变的过程,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综合国力稳步上升。但是,在文化交融方面,地域文化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文化软实力必然不可趋同。

所以,在这片有着五千年辉煌文明史的辽阔大地上的建筑实践必然是地域性的,它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礼教文明是密不可分的。现代主义是扎根西方土地发展起来的,真理的具体性告诉我们中国建筑的实践应与其具体的历史与文化相传承,我们应明确中西土地之差异,不同的文化起源引发了不同土壤下对自然的态度的差异,继而引发了信仰的差异。

3.2.2 西方建筑观与现代主义的产生

上文已经分析过现代主义发生的契机,纵观世界文明史,现代主义建筑流派在西方世界的建筑史上是那样合理的存在,二战的烽火促使它直接从信仰层面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复兴等等流派的不断流传其实是古典时代的民主信仰与后世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基督信仰并且掺杂世俗情感的多方抗争的结果之更替。

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时代为切入点,14 世纪,蕴藏在建筑设计中的数字原理及其与古典美学的传承关系以及和声比例数字从泛黄的图纸上重新浮现了出来。巴尔巴罗:“美只来自正确的比例。” [6] 这句话放在文艺复兴的环境下的解读是当比例之间具有了共鸣性,数字就会具有神力。我的理解是这句话体现了西方人对自然的态度问题。在古希腊时期,新兴的自由公民正针对宇宙本质开始展开着一场理性的探索,试图用数学的方式阐释自然。在基督教世界,自然与人在此岸,神在彼岸,自然规律也是神创造出来的。他们对自然规律的崇敬即是对神的崇敬。对自然规律和数学的极尽探索促进了西方人对美的量化过程中的一些列成果的产生,包括从毕德哥拉斯——第一个重视数的人,柏拉图的 《蒂迈欧篇》,欧几里得的 《几何原本》,古典时期的黄金比例、和声比例,到后世柯布西耶的“模度”和源于数学的分形几何学。

而之后经历了迷乱的巴洛克时代和奢靡的洛可可主义后,法国大革命与启蒙运动影响下人们再想回望过去的文艺复兴,又把民主思想与比例观念唤回现世。科学的发展拓宽了人类更广阔的视野,战争的爆发荡涤了人们的灵魂,现代主义运动应运而生。正如尼采眼中人们习惯性地信仰上帝,直到新的信仰出现。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点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建筑实践。

3.2.3 中国传统建筑实践的自然观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里对自然更是一种接受、欣赏的态度,所以中国园林把“山” “水”与建筑和人和谐地放置在一起,是在复制自然、享受意境。而西方建筑和造园是用已经探得的数字原理重塑自然,这是他们眼中的和谐。

中国古代的建筑实践的基本单元一般不是房屋,而是院落。中国的造园艺术影响深远,蕴含着文人情怀和工匠精神。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台” “囿” “园圃”这三个物质因素以及人们对生态美的认识——“山水审美观”。乃至到了唐代文人园林兴盛时期的府邸建造时,这一点仍清晰可见。台:庭院中部的中堂高楼;囿:西部马厩;园圃:东部园林,可以起到生产基地的作用,其初始形态在“囿”字、“圃”字在古汉字的写法中可见一斑(图 1、2、3、4)。

3.2.4 广义的地域主义设计方法

关于地域主义有如下定义:“所谓广义的地域主义建筑,是指利用现代材料与科技手段,融汇当代建筑创作原则,针对某种气候条件而设计,带有某些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由于这种建筑能够在一些相类似的地区使用与推广,相比传统的地域性建筑有更大的适应性,因而我们称之为广义的地域性建筑。” [7]

1983 年建成的阙里宾舍项目,是建筑设计大师戴念慈的作品。该项目地处儒家文化故地山东曲阜,不仅具有独特的儒家文化特色客房,而且现代设施齐全,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明的结合体。该项目紧邻孔府、孔庙文化圈,建筑材质与周围保留建筑风格一致,建筑体量契合基地环境,空间氛围古典雅致。

在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里,优秀的青年建筑师华黎 ④ 基于对当地环境、建筑资源、建造传统的考察与理解,致力于希望建筑从建造角度是就与“当地”的一种深入的结合。博物馆采用木框架结构,结合传统榫卯连接方法,稳固而本土。在这个项目中,地域性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建筑文化上,更体现了建筑设计对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意义。

综上,广义的地域主义建筑设计方法论对我国的建筑实践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采用当地传统的建造工艺与构造方法,以实现技艺复兴与文化自信的构筑;第二,造型设计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与相邻古建筑相呼应,以保护建筑遗产及周边整体氛围的维护;第三,在现代建筑的方案构思中结合地域性建筑的造型元素进行设计,可以采用抽象简化的方式以加快施工效率;第四,致力于发掘当地的文化符号与特征,丰富地域性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

4 结语

建筑设计对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对文化自信的树立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与意义。建筑不仅是艺术,它有很强烈的影响人的作用。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具体性原则,对我国现在的地域主义建筑实践方法论的研究旨在让我们重塑文化自信,珍视传统文化,辩证地看待地域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中国的地域性建筑创作一直在进行,地域主义的建筑实践探索之路仍将继续,传统文化内涵将继续被挖掘出来。在一个珍视过往又向前思考的过程中,地域主义建筑设计方法才能健康地不断丰富发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