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收藏已成畏途吗?

  • 来源:艺术商业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3-26 16:14

近些年古玉在内地而外的拍卖市场一直热度高企,这是内地政策限制的自然结果,但同时也另有原因。这个原因说穿了,就是买家们相信,拍卖公司提供的资料是真实的 — 那些古玉拍品来自于内地之外藏家更早之前的收藏。时间节点与流传有序是藏品最好的备注。

比如说,2017年岁末的一幕大戏:香港佳士得“养德堂珍藏中国古玉器”专场拍卖。本场拍卖包括多件高品级高古玉,如让内地藏家爱恨交加的文化期古玉。这种品质的高古玉,如果不是1995年前台湾养德堂入藏及相关著录,能被内地藏家认知多少都很难说。内地藏家缺眼力吗?不是,恰恰相反,多年的打拼早已让他们对古玉的特征了然于胸。只不过,对这些特征了然于胸的不只是藏家,还包括高古玉的仿制者。

仿制者一直在与藏家赛跑,他们与藏家依据的是同样的素材:博物馆的藏品、图录书籍以及流传于世的器物本身。一件器物,藏家会看哪里,用哪里来断真伪,他们就会用心做哪里。对古玉的进一步研究,也就是取得新的突破性研究进展是困难的,这一速度要比研究仿制的速度慢,换言之,在没有任何限制性制约的前提下,仿制者追平藏家的眼力是必然的。什么叫手工痕迹,哪个叫拉丝痕迹,还有什么玉质及入土特征、时代琢玉工艺,等等,就像是摆在加工流水线上需要攻关的一个个程序,突破一个、两个、三个……终于有一天接近完美。这样的器物,仅仅凭借一般的断代经验几乎无法判断。当前内地市场的古玉仿制,大概就到了这种程度。

藏家要想在真伪的判断中突围,途径有三:一是继续钻研古玉真品尚待发掘的规律特征;二是根据器物的有绪流传,按照著录信息获取器物的准确出身;三是研究赝品,总结赝品的特征规律。途径一上面已经谈到,往往跑不过仿制者。途径二正是内地之外古玉拍卖火热的背景。到了内地,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持,高古玉为“黑色交易”,处于地下或半地下交易的状态,藏家的处境叫作“无依无靠”。

至于途径三,类似的事情,在其他收藏领域中已经发生。比如,古钱币收藏中有“固定版式”一说。“固定版式”是造假者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是藏家对造假者的研究成果。藏家反过来,总结出赝品的某一标志性的特征,然后一见到有这样特征的器物,立即否决,绝不会用常规鉴定方式去判断真伪。现在很多古玉玩家还活着,也正是在这方面有所心得。

由于古玉的历史、文化价值早已得到内地藏家的认同,而且与新玉不同之处在于,古玉的稀缺性要高得多,也不存在市场饱和的问题,是极具吸引力的收藏门类,这也注定了闯入其中的前仆后继者。与之相对的另一个残酷现实是,赝品制造者精心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赝品,张着血盆大口等待着收藏者的到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