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的餐桌上

  • 来源:艺术商业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3-26 16:14

“吃”这个东西老生常谈,却始终为人所津津乐道,大概是“食色,性也”的一种体现。无论多形而上的人,总避免不了要果腹,果腹之余,还要为这吟诗作赋,升华境界,让吃不仅仅停留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底层。

所以自然少不了喜欢惹是生非的艺术家参与。并非所有的艺术家对吃都那么狂热,但是一旦喜欢,“吃”这件事就会被搞得面目全非。达利就是一个代表。

达利天然有一种神经质的气质,让人感觉无论他做什么都没什么奇怪。这位大艺术家从小就对吃这件事很痴迷,喜欢进厨房,希望自己当个厨娘,所以在他日后的经历中,美食与艺术一道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达利在艺术上的造诣几乎没有什么保留地也施予在了美食上,他的画有多超现实,他的美食也就有多超现实。

回到现实,中国人在“吃”这件事上分外讲究,没有哪个国家能拥有像中国这么多不同口味的菜系,也没有哪个国家的“吃”能够如此深入到一个民族的灵魂 — 历史中也许有答案,那或许需要鸿篇巨制去解释。“吃”几乎在中国主导着一切,餐桌上是一整套规则和潜规则,背后牵扯了怎么做人、怎么社交,技艺高超的大神还能就此看出一个人的太阳月亮星座、紫微斗数,适不适合结婚生孩子,家境几何……“吃”好像不是吃,而成了别的什么东西,超越了最基础的需求层次。

所以我们在餐桌上能看出什么来呢?在艺术的餐桌上又能看出艺术的什么来呢?有时答案不是最重要的,这中间的一个探求的过程最有趣,连艺术的制造者 — 艺术家本人都未必想过这些问题,在自己这些稀松平常的举动里,是怎样塑造了一个人的形状和轮廓?又怎样因此塑造了艺术的形状与轮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