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特色小镇得以健康长久的发展,必须以维护青山绿水为目标、以有利民生为依据、以有效传承优秀文化为载体、以发挥自然地理风貌为特点,树立起长远的观念,精心培育,而万万不可“一窝蜂”地建设。
当下特色小镇建设热风正吹,一方面激发了地方建设的积极性,对地方旅游起到了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异化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无疑是好的,既可以挖掘小镇建设的特色,又可以形成小镇发展的规模。对历史有交代,可以延续历史血脉;对现实有好处,可以发展当下农村经济,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还可以对未来的良性发展形成依托。依据这样的心态培育而成的特色小镇,既有利于当地民生,又有利于国家未来发展。
但是,好的概念未必能产生好的效果,初衷好未必就能发展好。不得不承认,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怪现象”,突出表现在:没有特色硬造特色;由一点特色牵强延伸出众多“特色”;对历史文化异化,扭曲传统文化甚至割裂传统文化,没有让文化回归传统;让特色成为了现代城市味道的翻版;即使标榜着现代制造的特色小镇,也缺少应有的现代气息。
在笔者看来,特色小镇的“特”,体现在文化、建筑风格以及自然地形地貌有别于其他地区方面,首要的就是历史文化依托要有特色。硬造出来的历史文化特色缺少文化内蕴,老百姓不认账,游客也只有三分钟热度,一旦发现被蒙骗,便不会再来。特色小镇建设还应该立足于对当地民生的关注,不能因建特色小镇而轰走民众,不能不顾当地风俗民情,不能给老百姓带来不便,不能大肆破坏土地。
特色小镇建设的一窝蜂现象,在特色小镇的同质化发展上表现得比较明显,很多特色小镇是混凝土楼房的翻版,偶尔一两座木楼就炫耀成为特色,当地民众看了都忍俊不禁。有些地区,为了要到特色小镇基金,想方设法自造概念、自吹文化、自增景点、自建“特色”。有些“特色小镇”竣工之日即为结束之时,让大量资金打了水漂。这种“硬怼”心态带来的不仅是发展的错位,也会为未来发展背上包袱。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特色小镇与相邻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摊大饼”形成了非良性发展的物质基础。特色小镇不仅体现在“特色”上,更要体现在一个“小”字上,小意味着集中,意味着浓缩,意味着少占土地,也意味着对特色的深度开发。我很赞赏类似“石头城堡”之类的北方特色小镇的建设,也希望看到婉约如画的南方水镇的灵动,但不希望看到贴近城市风格的谄媚小镇的重复出现。
特色小镇建设固然有其操作程序,但若是受利益驱使,达不到特色小镇建设的地区仍旧采取“硬怼”的策略,上下活动、蒙骗上级、诱惑专家、蒙蔽民众,就难免会导致一些不该建设的特色小镇纷纷出笼,这对当地生态的破坏将是巨大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温暖着各个乡村,而特色小镇建设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支撑点。因此,特色小镇发展更应树立长远观念,以维护青山绿水为目标,以有利民生为依据,以有效传承优秀文化为载体,以发挥自然地理风貌为特点,只有如此,才能让特色小镇得以健康长久的发展。
文/戴荣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