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独角兽”
- 来源:经理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4-29 10:30
自“独角兽”在2013年概念提出后,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的概念。中国“独角兽”公司大约为120-131家,总估值为3万亿人民币+,区域主要分布于“北上杭深”;行业主要分布于互联网服务和电子商务;创业平均时间为5-6年。在“独角兽”的总数量和总市值格局上,中、美形成了全球双寡头形势。
西方神话传说中的独角兽,形如白马,额前有一螺旋角。无独有偶,独角兽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也同样存在。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载了一个叫做“?疏”的东方独角兽,根据康熙字典的解释,?疏为“角馬”。由此,独角兽属于全世界的神话。
本来,和其他神兽一样,独角兽早就被封冻在神话的天堂中,但在2013年,一个叫做Aileen Lee的人却唤醒了它。Aileen Lee是种子轮基金Cowboy Ventures的创始人,他首次在华尔街对高速成长的新公司冠以了“独角兽”的概念。
和提出“黑天鹅”、“灰犀牛”等概念一样,美国人颇喜欢用某些动物来诠释经济或者公司现象。这一次,“独角兽”也不例外。按照Aileen Lee的提法,“独角兽”指导的是,那些具有发展速度快、稀少、是投资者追求的目标等属性的创业公司,而衡量一个公司是否成为“独角兽”的标准大致有两条:一、成立不超过10年,接受过私募投资的初创公司;二、公司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其中,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公司又被称为“超级独角兽”。
“独角兽”的重大价值是,凭借其独有的核心技术或者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在稍短的公司发展过程中,率先深入挖掘新经济中的巨大机遇。也因此,在独角兽进入后半程发力的时候,往往通过IPO、大资本融资,可能会迅速发展成为一国的新兴产业的龙头,对全球的科技、商业发生巨大影响。因此,“独角兽”现在已经成为各国积极发掘、培育的对象。
在中国,进入2018年后,交易所、证监会接连表态支持“独角兽”上市,引发了市场热度。尽管,就“独角兽”具体扶持上市的具体规则还没有出台,但改革现有制度桎梏,支持新经济发展和科技“独角兽”上市的大方向已经明确。今年3月,仅用了36天就是顺利过会的富士康,掀开了中国“独角兽”上市的序幕,也由此,“独角兽”正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又一个类别概念。
关于“独角兽”上市公司的来源,首先是此前去海外上市的中国“独角兽”公司,它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选择回归A股:一是等待国内进行中国存托凭证(CDR,Chinese Depository Receipts)试点,以跨越现有制度障碍等问题,保证原有公司的框架和股东不发生改变;二是在上市的当地退市,通过IPO的方式回归A股;三是通过借壳的方式回归A股,如:360的回归模式。其次是在国内迄今还没有上市的“独角兽”公司,在目前政策的保驾护航之下,相对来说,上市将更快速、便捷。
接下来的问题是:拟上市的准“独角兽”公司,到底有多少称得上是真正的“独角兽”?这些公司群体,到底处于什么状态?和全球部分国家相比,中国的“独角兽”群体,处于什么竞争水平?
中国“独角兽”群像
在全球,从2015年开始,最早、最具权威研究“独角兽”公司的机构主要为Fortune、Visual Capitalist、CB Insights、TechCrunch等四家美国研究机构。由于四家研究机构尚未公布其2017年报告,仅在2016年的报告中,分别给出这样的结论:估值在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为173家、金融科技行业估值在10亿美元的企业为27家、初创型企业,在私有市场估值超过10亿美元为183家、创办不超过十年的美国软件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为205家。
在中国,直到2017年至今,才由科技部火炬中心暨长城战略咨询、德勤与投中信息、胡润研究院、安信证券研究中心推出了各自对“独角兽”公司的研究报告,进入2018年,又增加了华略智库暨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和布施鸟智能科技的报告。因此,从研究机构的重视角度而言,对“独角兽”的专业研究,中国比美国晚了2年。
这些研究报告中,相对具参考价值的是科技部火炬中心暨长城战略咨询、胡润研究院于2017发布的两份报告-前者名为《2016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2016独角兽报告”)》;后者名为《2017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以下简称“2017胡润版”)》,它们皆聚焦、挖掘了中国尚未上市的“独角兽”公司群体特征(本文研究,截止2018年3月20日)。
认定标准:10亿美元。《2016独角兽报告》对中国版“独角兽”公司的认定,提出了一个五项标准。分别为(1)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2)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2006年及之后成立);(3)获得过私募投资,且尚未上市;(4)符合条件(1)、(2)、(3),且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称为独角兽;(5)符合条件(1)、(2)、(3),且企业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称为超级独角兽。这一标准和前述四家美国研究机构的认定标准一致。后续的《2017胡润版》也在原则上遵循了这一国际认定通则。这意味着,一旦被确定下的中国“独角兽”公司,可以和世界各国“独角兽”公司进行相关比对。
总估值:3万亿人民币。《2017胡润版》认定的中国“独角兽”公司为120家,总估值为3万亿人民币,而此前的《2016独角兽报告》认定中国“独角兽”公司则为131家,总估值为4876亿美元,合人民币为3万亿+。因此,无论是数量、总估值,两份报告结论基本趋同。
从榜单角度,《2017胡润版》中排前7家“独角兽”公司的分别是蚂蚁金服、滴滴出行、小米、新美大(新美大并列第3)、今日头条、宁德时代,陆金所(宁德时代,陆金所并列第5),总估值为14000亿人民币。《2016独角兽报告》排前7名的分别是蚂蚁金服、小米、阿里云、滴滴快的(滴滴出行)、陆金所、美团点评(新美大)、大疆创新,总估值为2404亿美元(合15000人民币+)。
两份报告共同是:名位上,蚂蚁金服排名第一,小米进入三甲,滴滴出行、新美大、陆金所都在其列。
两份报告不同的是:对阿里云、今日头条、宁德时代、大疆创新的估值上,两份报告上有出入。关于阿里云,《2017胡润版》没有将其计入,而关于大疆创新这恰好在其第8名的序列中;关于今日头条、宁德时代,在《2016独角兽报告》分别位于第8、第26名之列。
总体而言,除了估值口径不同、计算的时段差异,导致总体估值差异之外,中国的“独角兽”公司基本被纳入了两份报告的序列中。
区域分布:北京区域为冠。一直以来,从城市规模、经济发达程度,在中国有“北上广深”的说法,这一说法不仅是按照读音方便排序,实际上也是四大城市的排序。但是,从中国独角兽的区域分布结果来看,“北上广深”的结构被重组:广州不再,而杭州“闯入”,四大城市的名称成为“北上杭深”,而作为“闯入者”的杭州在一些指标上,甚至超越上海。
根据《2017胡润版》,从“独角兽”公司数量(家)划分,北京以54家排名区域第一,其次是上海28家、杭州13家、深圳10家,而广州仅为3家;从“独角兽”公司数量占比划分,北京几近占了一半,为占总量的45%,其次为上海23%、杭州11%、深圳8%,广州3%;从“独角兽”公司估值合计及估值占比划分,第一仍然是北京,两项数据分别是13750亿人民币、47%,而杭州则超越上海排名第二,其两项数据分别为5420、19%,而上海、深圳在排在第3、4位,相对而言,广州的地位则显得尴尬。对于这一结论,此前的《2016独角兽报告》和《2017胡润版》基本一致。
再比较一下“独角兽”公司在“北上杭深”的类别差异(整体特征见下文“行业分布:核心为互联网+模式”)。
北京区域的“独角兽”公司引领新行业、新模式、新技术。北京区域的“独角兽”公司受惠于北京市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新的模式、新的技术、新的业态都可以在北京迅速萌芽、发展。该区域区域的分布在电子商务、文化娱乐、云服务、大健康、智能硬件等17个行业领域,成为了引领中国“独角兽”的新行业、新模式的高地。
上海区域的“独角兽”公司中有60%为“互联网+”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文化娱乐等10个行业。上海区域的“独角兽”行业特征,反映了上海区域顺应互联网从“消费互联网”进入到“产业互联网”发展趋势。
杭州区域的“独角兽”公司以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为主,另外有一半围绕阿里生态圈展开,如包括蚂蚁金服、阿里云、口碑、淘票票和钉钉等五家企业。
深圳区域的“独角兽”公司有42%为技术驱动型。包括大疆创新、碳云智能、优必选科技、腾讯云、大疆创新和柔宇科技,它们分布在大健康、人工智能、云服务和智能硬件四个行业中。这些技术型企业总估值183亿美元,占深圳市独角兽企业总估值的47%。
行业分布:核心为互联网+模式。在行业分布上,根据《2016独角兽报告》,占比相当于或超过10%的领域分别为电子商务21.37%、互联网金融12.3%、文化娱乐12.2%、交通出行10%,而《2017胡润版》占比相当于或超过10%的领域分别为:互联网服务和电子商务并列第一,同为18%、其次是互联网金融14%,文化娱乐和汽车交通同为8%。
但是,在行业估值上,根据《2017胡润版》,列第一的是互联网金融,为7190亿人民币,其次是汽车交通,为5570亿人民币,再是互联网服务,为4700亿人民币。三者合计占总体估值比率达到59%。因此,中国“独角兽”公司有着明确的互联网属性特征。
再就互联网服务模式的“独角兽”公司进一步细分,其中72%的公司属于本地生活类、9%属于旅游服务类、8%属于在线教育类、5%属于社交网络类以及企业服务类。因此,有着互联网属性的中国“独角兽”公司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等有着民众基础流量的民生行业。
创业时间:5-6年。按照对“独角兽”公司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的这一国际标准的经营存续的的时间认定,《2017胡润版》显示,中国120家“独角兽”公司平均成立只有6年,其中,成立不足3年的有15家、智能芯片企业寒武纪科技成立仅1年,是最年轻的“独角兽”公司。成立5-6年的独角兽企业占比最高达35%,合计42家。由此可见,中国“独角兽”公司比国际认定的发展速度更为迅捷。
“独角兽”,中美格局
自“独角兽”在2013年概念提出后,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的概念。各国对于“独角兽”公司的数量、质量都尤为关注,从某种意义上,“独角兽”的相关指标,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创新速度、能力与未来经济趋势。
规模:中、美双寡头。根据安信证券研究中心援引CB Insights公布的最新全球“独角兽”公司榜单,2009年以来,截至2018年2月底,全球“独角兽”俱乐部共有230家企业,总市值达到8019亿美元,分布在23个国家,有7个国家拥有3个及以上的独角兽。其中113家“独角兽”公司位于美国,达到全球独角兽企业总数的49%,中国以62家“独角兽”公司紧跟其后。排名第三、第四的英国和印度分别为13家和10家,与美国和中国差距较大。也就是说,在全球“独角兽”的数量格局上,目前属于中、美的双寡头时刻。
估值:中、美贡献最多。在估值上,中国和美国成为“独角兽”公司的主要贡献力量。
估值200亿美元以上的8家“独角兽”公司中:美国有5家,分别为Uber、Airbnb、SpaceX、Palantir、WeWork;中国为3家,分别为滴滴,小米,美团点评。
估值在100-200亿美元区间的8家“独角兽”公司中:4家位于美国;3家位于中国,分别为陆金所,头条点评,大疆;1家位于印度。
估值在50-100亿美元之间的16家“独角兽”公司中:美国和中国分别有5家,分布在中国的包括链家、居然之家、饿了么、汇影医疗、蔚来;此外,有6家“独角兽”公司位于瑞典、英国、印度等国家。
估值在20-50亿美元之间的49家“独角兽”公司中:24家位于美国;12家位于中国;另有13位于其他国家。
估值在10-20亿美元之间的149家“独角兽”公司中:75家位于美国;39家位于中国;还有35家位于其他国家。
总体上看,估值分布总体呈现金字塔形,估值超过20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数目少,占比高达31.3%。其中在超过5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区间中,中国的“独角兽”公司数量逼近美国。
行业:中、美各专其长。从全球“独角兽”公司的行业分布来看,主要分布于27个行业领域,其中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和金融是独角兽最多的行业,占比达54%。互联网服务行业的“独角兽”公司数量居首位,占比26.5%,估值合计达到2660亿美元,也名列第一。排名第二的是电子商务行业,行业企业数量38家,占比14.6%,估值1420亿美元,排名第二。其次是金融领域,独角兽数量占比11.3%,总估值750亿美元。
其中吗,中美“独角兽”公司行业对比来看,美国“独角兽”公司分布于23个行业领域,其中互联网服务和金融行业的企业最多;中国“独角兽”公司分布于18个行业领域,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服务领域企业最多。美国“独角兽”公司分布的行业领域更加多样化,互联网服务领域的“独角兽”公司明显多于中国。
新增:独角兽数目达到顶峰。事实上,“独角兽”早于其概念之前就已经存在,如果拉长时间维度,自2009年以来,新增的“独角兽”公司一直呈现上升态势,2015年达到顶峰,当年出现66家“独角兽”公司。2016年新增“独角兽”公司有所回落,数量为38家,2017年数目重回高点,新增65家“独角兽”公司。其中,中国和美国的新增“独角兽”公司趋势大致相同。中国自2010开始有企业进入“独角兽”公司行列,2014年后数量大幅增加,2015年新增18家,2016年有所回落,2017年新增22家,达到顶峰;相比美国,新增“独角兽”公司的时间和数量稍落后。
“独角兽”公司出现的数量,一定程度上是投融资领域的风向标,投融资领域2013年前不温不火,2014年爆炸性增长,2015年到达顶峰,2016年开始回落,2017年重回顶峰,可以发现其与历年新兴独角兽数量趋势明显重合。
就目前的全球态势,无论在“独角兽”公司数量、估值、行业分布、新增上,“独角兽”公司都处于中、美双寡头的格局。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中、美的比较,我们需要看到,中国“独角兽”公司通过现有数量、新增数量正在和美国展开竞争,但在竞争中,除了个别“独角兽”公司以外,在总体的估值比较、行业平衡分布上,我们和美国还存在较大差距。但也正是这一差距的存在,使得我们的“独角兽”行业拥有更多的再创造、再学习、再进步的空间。
文/沈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