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态监管时代开启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生态,小康,指数
  • 发布时间:2018-05-08 13:56

  2018中国生态小康指数:81.1

  随着生态环境部的成立,未来环保机构的职责将从点源污染防治走向大区域、大生态的环境监管。对此,人们寄予厚望。超六成受访者相信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前景会越来越好。

  您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如何?

  在“2018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中,面对这个问题,30.3%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好”,2.4%的受访者评价“非常好”,二者合计32.7%,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0.4个百分点,42.5%的受访者评价“一般”,比上一年度提高了31.4个百分点,给出负面评价的受访者占比24.7%,比上一年度大幅下降了42个百分点。

  数据的背后,是公众满满的获得感。2018年4月,《小康》杂志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分别从对周边环境状况评价,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评价,环境保护的政府投入、执行和效率认同度,环保意识与参与程度的自评,生态环境保护前景预期等五个方面,对我国“生态小康”进行了调查。综合调查结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监测数据,得出“2018中国生态小康指数”为81.1分,不仅一举突破了80分大关,而且比上年度提高5.4分,创下了该指数自2005年首次发布以来的最高涨幅。

  七成受访者直言正遭受水污染威胁

  今年3月末4月初,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雾霾再次笼罩北京,“2018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显示,91.9%的受访者将“新鲜的空气”列为生态宜居城市八大要素之首。而在“严重威胁公众的污染种类排行榜”中,列在首位的却是“空气污染”,92.3%的受访者表示仍然在受着空气污染的威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统计科学中心讲席教授陈松蹊一直在持续关注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一年一度的《空气质量评估报告》是其研究成果的重要呈现。据其带领的课题组最新发布的《空气质量评估报告(五):“2+31”城市2013-2017年区域污染状况评估》显示,随着PM2.5浓度的降低,臭氧污染的紧迫性进一步显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33个城市年均臭氧浓度一致上升且幅度较大;京津冀地区和晋鲁豫20市8小时臭氧浓度整个夏季的平均值基本都超过了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100微克/立方米的标准。

  陈松蹊提醒人们,臭氧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特别是对婴幼儿、青少年、老年人、户外工作者和肺病患者影响大,下一步需重点关注。

  水是生命之源,水污染不仅严重危害人类生存环境,而且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对比一些国家,我国污水处理起步较晚、基础较差。“2018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在“严重威胁公众的污染种类排行榜”中,紧随空气污染的,依然是水污染问题,76.9%的受访者直言正在受到水污染的威胁,69.2%的受访者对淡水资源危机感到担忧,对日常生活用水的水体质量给出正面评价的不足四成,对所在城市自然水体(溪流、江、河、湖、海)给出正面评价的也仅有33.1%。

  水污染防治攻坚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领域之一,已经正式进入落地期,近日,多地加快出台包括河长制在内的水污染防治攻坚路线图,如河南洛阳印发2018年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江苏昆山提出落实395项清单,全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安徽则计划出台最严格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法。与此同时,环保税、水资源税、排污许可制密集落地,第一轮环保督察进入“回头看”阶段,第二轮督察工作正在部署,水污染防治考核和督查工作有序推进。

  不过,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水污染治理方面,我国还存在诸多痛点。

  首先是重厂轻网,河水、地下水、山泉水等和污水混在一起,进入了污水处理厂,不仅挤占了污水管网的收集能力和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还浪费了地方政府大量的污水处理费用。有数据显示,从2007-2017年,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数量和处置规模不断增长。但平均进水浓度COD却越来越低。2017年全国31个省市进水平均COD浓度低于350mg/L的有24个。

  其次是黑臭水体治理的问题。在水环境治理方面,黑臭水体比较分散且污染物浓度高,一直是污染防治要面对的顽疾之一。根据“水十条”,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最新消息显示,生态环境部将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5月初启动2018年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覆盖36个重点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全国其他部分地级市。据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专项行动将以群众满意度为首要标准,借鉴督查、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法”经验,全面摸清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各地黑臭水体整治要力戒形式主义,加大对黑臭水体流域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查处偷排偷放、数据造假等行为,加强镇、村级工业园整治。将水体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坚持标本兼治,建立长效机制,逐步实现黑臭水体长治久清,遏制黑臭现象反弹。

  超九成受访者愿为环保而改变

  在“2018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问卷中,按照惯例,《小康》杂志请受访者再次评选出了我国环境治理工作中的七大难题,排在第一位的依然是“地方政府存在利益驱动,执行不力”(88.1%),排在第二位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还存在”(77.3%),排在第三位的是“企业只顾自己经济利益,缺乏社会责任”(76.5%),分列第四至第七位的依次是“缺乏相关的法规和机制”(50.4%);“公众环保意识不足”(49.6%);“环保部门权力有限”(42.7%);“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能耗、重型化的工业企业比例过大”(41.9%)。

  可见,夯实地方政府的环保责任依然是打赢污染治理攻坚战的“牛鼻子”。 中央环保督察是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项重要的制度性安排。从2005年12月开始至2018年初,首轮中央环保督察工作已全面收官,据生态环境部公开资料显示,首轮中央环保督察工作威力极大,中央环保督察在两年内实现了对全国31个省(区、市)督察全覆盖。督察进驻期间,不仅直接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8万余个;同时地方借势借力推动解决一批多年来想解决而没解决的环保“老大难”问题,纳入整改方案的1532项突出环境问题,近半得到解决。此外,第一轮督察与768名省级及以上领导干部、677名厅级领导干部开展个别谈话,对689个省级部门和单位进行走访问询。通过督察问责,一批领导干部受到警醒,环保压力得到有效传导。

  生态环境部一直都在积极指导地方建立省级环保督察体系,实现国家督省、省督市县的中央和省两级督察体制机制,发挥督察联动效应。目前,浙江、安徽、广东等省份已经正式启动省级环保督察,不但制定了专项行动,还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突出了大气等重点督查领域。

  环境治理,人人有责。“2018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公众环保意识空前高涨,自认为环保意识与参与程度比较好的受访者占比55.2%,比上一年度大幅增长了21.9个百分点;自认为“非常好”的占比15.4%,比上一年度增长了3.3个百分点;“非常愿意”为环境保护而改变自己的一些与环保相违背的生活方式的受访者占比56.0%,比上一年度增长了10.1个百分点;“比较愿意”的受访者占比36.2%,比上一年度略减1.6个百分点。

  污染防治新时代正式开启

  2018年,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而言是个非常值得纪念的年份。前不久,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修正案中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一处表述修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生态文明”“美丽”等新表述,不仅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也为普通老百姓守住绿水青山、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宪法保障。

  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在4月中旬正式挂牌。整合多个部门职能的生态环境部将从“尴尬部门”变为污染防治“强势”部门,开启我国污染防治的新征程。

  对于此次改革的意义,在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举行的记者会上,李干杰部长强调,组建生态环境部,有“五个打通”,把原来分散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职责统一起来:第一是打通了地上和地下;第二是打通了岸上和水里;第三是打通了陆地和海洋;第四是打通了城市和农村;第五是打通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也就是统一了大气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应对。

  随着生态环境部的成立,未来环保机构的职责将从点源污染防治走向大区域、大生态的环境监管。对此,人们寄予厚望。调查显示,“中国生态小康指数”细分指标“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评价”得分再创新高,达92.0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9分;细分指标“环境保护的政府投入、执行和效率认同度”进步最大,比上一年度提高了6.5分,达75.3分;细分指标“生态环境保护前景预期”距离90分大关也仅有一步之遥,为89.9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4.3分,超六成受访者相信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前景会越来越好。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刘彦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