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在巴黎,的隔壁

  第一次听到比莉·哈乐黛沙哑却有厚度的嗓音唱出《四月在巴黎》时,你正在大雪纷飞的纽约念研究生。那一年,舞蹈剧场天后皮娜.鲍什,要带团来纽约演出。

  你早早和剧院公关经理通上电话,你请她帮你安排专访鲍什的机会。天堂传来的声音说:鲍什很忙,但是,她可以在首演前给你半小时的时间。

  气象报导说,那将是纽约今年最冷的一天,温度会低到零下十二度。

  捧着二十朵长茎红玫瑰的你,搭上地铁。在所有人投来的微笑表情下,你也微笑。你记得,皮娜会在二楼休息室等你。

  然后,你抱着花,在那儿来回走着。你正忙着,你忙着编织幻想,你知道你会和她相谈甚欢,你会写出令人振奋感动的独到见解。她会拥抱你的,那是当然的,因为你是那么了解她。

  五分钟过去,十分钟过去,二十分钟过去。你顾不得应该保持一个文艺青年的飘逸形象,狂奔到票房去问:我得到邀请,我要访问皮娜.鲍什……?

  你就是李吗?

  是的,我是。

  皮娜在二楼休息室隔壁的贵宾室等你啊,她等到刚刚才离开呢!

  那么,我现在该怎么办呢?

  你不妨先进去看表演,演出后的首演酒会,我们可以安排你跟她打个招呼。

  打个招呼?那么,你的独家专访要怎么办呢?二十朵玫瑰花要怎么办呢?

  还有,你的拥抱呢?

  “我不在乎舞者怎么动,我在乎的是什么让舞者动。”这是喜欢结合芭蕾与现代舞步的皮娜,经常被引用的名言。

  排练初期,皮娜就会准备几个跟主题相关的简单提问给舞者们:告诉我们,你的初恋故事╱你跟亲密爱人发生的一次严重争执╱你对小时候的回忆╱你最害怕的东西是什么?

  皮娜的作品,总是在说故事。说团员们自己的故事。也说,属于这个时代”人”的故事。同时,她又擅长把舞台场景转变成令人印象深刻的空间。

  从舞台布满沙土的《春之祭》,1975。散满落叶的《蓝胡子》,1977。舞台被水淹没的《咏叹调》,1979。舞台布满康乃馨的《康乃馨》,1982。到红花堆积成山的《拭窗者》,1997。舞蹈与剧场的精采融合,让人难忘。

  “李,你到哪里去了?我等了你好久啊!”这是皮娜和你在后台相见后的第一句话。你唯唯诺诺的说,啊,真是抱歉啊。你在哪里?你在隔壁房间苦苦等着呢。

  她的表情在收到长茎红玫瑰之后才变得柔软,你自己也是。那一刻,剎那即是永恒。

  2009年春末夏初,皮娜被检验出患有癌症,五天后过世。不过,舞团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巡演皮娜的作品不辍。

  三月,舞团刚去过台湾演出《康乃馨》。四月,舞团会回到自己在德国的剧场演出。

  每次听到《四月在巴黎》,你就会想起她,想到在隔壁等你的皮娜。

  去年六月,皮娜·鲍什基金会发起了名为The NELKEN-Line的在线公共艺术项目,号召全球专业和非专业舞者,在任意空间,跟着乌帕塔尔舞蹈剧场成员的示范,对《康乃馨》中的”四季舞“进行再创作。也许,你也可以跟你的朋友同学还有闺蜜小伙伴们,把自己的视频送上国际!

  李立亨

  美国纽约大学表演学艺术硕士,两岸资深艺术节策展人。曾任台北艺术节艺术总监,上海世博会城市广场艺术节总导演。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