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陇硕儒刘尔炘与近代兰州城市发展

1 陇上青年才俊,入仕翰林修编刘尔炘,字又宽,号晓岚,又号果斋、拙修子、五泉山人,兰州盐场堡人。生于清同治三年(1864 年),卒于民国二十年(1931 年),享年 68 岁。

刘尔炘祖籍陕西省三原县,康熙年间高祖刘世英始迁兰州。 [1][8] 刘尔炘父亲刘桐,字峄山。生于道光十三年(1833 年),卒于光绪十九年(1893 年),享年 61 岁。刘桐幼孤而贫,成年后游于公卿幕府间,长达二十年。五十岁后,逢陕甘回变,时局动荡,遂退职居家。晚年生计颇为艰难,一生清廉,笃守礼法,以品望著称。 [8]

刘尔炘六岁时,生母徐氏逝世,由祖母柴氏抚养。 [8] 六岁起读书,十六岁入泮,二十二岁应乡试,光绪 11 年(1885 年)中乡试第6 名举人。26 岁,中光绪乙丑科(1889 年)进士,例授翰林院庶吉士。同年继母去世,遂归家守制,直至光绪十九年。刘尔炘守制期间,完成第一部理学著作《果斋一隙记》,研讨“五经四子之书”,“以程朱为宗,调和百家,折衷一是”。刘尔炘作为理学家的地位由此奠定。 [5] 当年四月,其父峄山公逝世。 [8] 光绪 20 年(1894 年)复职进京,授翰林院编修。在京供职 3 年,完成《果斋日记》一至六卷的撰写工作。因倦于政治,有志于林泉,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辞官回乡。 [5][6] 主讲五泉书院。复又应甘督崧藩之聘,任甘肃文高等学堂总教习,潜心于甘肃地方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刘尔炘对近代兰州城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致力公益慈善,兴办地方实业

2.1 创办学堂,推助留学教育

刘尔炘主持和举办了一些学社、讲习所和专修馆,为地方培养了大量人才。联合同道整顿健全了皋兰兴义社,创办了两等小学堂、兰州修学社、皋兰修学社、陇右公社义账处及陇右乐善书局等文化、教育、慈善社团。 [1] [4]刘尔炘先生不仅重视高等教育,对普及小学教育也很关心,1906 年他亲自创办了兰州第一所新式小学校—两等小学堂。民国以后,小学扩充为四所,毕业学生约 11000 人。先生呕心历血,不遗余力,为发展甘肃文化教育事业倾注了大半生心血。 [1] [3]

在“预备立宪”期间(1906-1911 年),他出任甘肃咨议局副议长,兼任甘肃学务公所议绅,并积极参与了甘肃首批官费出国留学生的选派工作。1918 年刘尔炘创办兰州兴学社,以资助兰州府所属皋兰、榆中、临洮、临夏、渭源、靖远六县学生赴外省学习深遣。1921年,刘尔炘创立全陇希社,开办国文讲习所和国文专修馆,为地方培养高等人才。1922 年在五泉山文昌宫,创办五泉图书馆,收藏大量新旧图书,供学人研读,对提高地方文化水平起了一定作用。 [4]

2.2 悲天悯人,热心公益慈善

1909 年,刘尔炘主持赈济皋兰县水灾,自 1913 年(五十岁)起,便谢绝官事,开始他后半生的学术生涯,但对发展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仍是不遗余力,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刘尔炘非常关心劳苦群众之疾苦。自 1915 年起,刘先后创建陇右实业待行社(社中设义仓)、省教育会、省图书馆、尔善书局、全陇希社、五泉图书馆、复兴皋兰兴文社、同仁局等。这一系列创举、善举,备受民众称道,刘尔炘的美名嘉誉远播甘肃省内外。

民 国 九 年(1920 年)12 月 16 日 20 时5 分,发生 8.5 级的海原大地震,死伤十万余人,无家可归者数十万人。 [7] 刘尔炘就以绅士名义,与王恒、李蔚起等人,于 1921 年 2 月28 日在兰州组建了“甘肃震灾筹赈处”,统管一切震灾救济事务,并邀学生王竹民、李兴伯相助,担起救灾工作之重任。他一面电请北洋政府拨款救灾,同时又向陕西、新疆督军省长及旅京、沪各地的甘肃同乡救灾团体发起募捐,捐得款银三十万两有余,赈灾三十余县,救济了数十万灾民。同年甘肃各派军阀争权,刘尔炘出于甘肃人民的安危,致电上书总统,呼吁“实行裁兵,以救甘民于水火”。次年又致书回民各镇守史,呼吁裁兵,力主和平。刘尔炘主持的震灾筹赈处在实行急赈的同时,也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了工赈。 [1] [7] [8]

在 1926 年,刘尔炘用赈灾余款十三万两创立丰黎社仓,社仓在谷贱时大量收购粮食,灾年米价腾贵时,社仓按低于市价三分之二的平价出售粮食,赈济灾民。1927 年创立皋兰同仁局,开展为贫穷者及无依无靠之人救济棉衣、棺木、医药等慈善事业。民国十八年(1929年),甘肃大旱,禾稼颗粒无收,疫病蔓延,饥样遍野,灾情十分严重,刘尔炘先生创办的丰黎义仓,平粜施粥,刘尔炘每天步行到场检查督促,同时设立三处粥厂施粥,救治了不少人命。 [1] [4] [7]

2.3 踏实肯干,推动实业发展

刘的学生王垣曾指出 “先生以陇上地处偏僻,山河阻塞,货多弃地,人不功生,惟注重实业。”辛亥前后,刘尔炘对于兴办近代机器工业可谓不遗余力。如 1909 年成立兰州修学社,负责管理孔庙祀礼和保管淳化阁帖石刻等文物工作。1911 年创立陇右乐善书局,出版发行了不少劝人醒世的书籍,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后来采用新式机器设备,开创了甘肃近代民办机器印刷企业的先河。1913 年之《统筹甘肃实业办法启》,开宗明义地指出“富国之本源在于讲求实业”,规划了甘肃工业化的蓝图。同年,他又致函南通张謇,统筹发展甘肃实业办法,并派遣门生两人亲赴大生纱厂学习,此后开办小型工厂,又向同生火柴公司、陇右化学公司等本地早期民办企业投资以示支持。以期振兴地方工业,改变甘肃落后面貌。受他的影响,很多学生走上了研习理化、实业救国之路,为时人所称道。1915 年,创立陇右实业待行社,为了解决甘肃财政困难问题,他调查了兰州地区工商业得失,根据资源、资金、技术、销路等因素、拟出各业中缓办、停办、改办、急办、不可办而暂时不得不办等措施方案。 [1] [4]

2007 年,张景平高度评价了刘尔炘推动实业的做法,他推动实业有着深层次的根源,认为刘尔炘的所作所为是“儒学指导下的‘富民’与‘启民’”。“刘尔炘的‘实业’开始向‘有裨民生’的方向转化,尽管他还不可能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意识到工业化与大众生活的关系。刘尔炘的这种富民观念可以说是儒家传统‘民本’思想进一步的发展。”

3 主持城市建设,造福一方百姓

3.1 五泉山修缮

五泉山相传为汉代骡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时军行皋兰山下饮马掘得五泉,因以为名。五泉山建筑群始建于元代,明时不断修葺增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毁于兵燹,后渐次修复。民国八年(1919 年),刘尔炘目睹地方名胜古迹残遭毁坏,五泉山破败不堪之景象,深感痛惜,决计修复,便以地方名流的身份向地方官绅和各界人士发起募捐,希望重修五泉山,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响应,募得白银 45000 余两。1919 年夏,刘尔炘先生亲自主持五泉山工程开工。

工程开始后,刘尔炘先生呕心沥血,精心筹划,严格监督,躬行其事。依山形地势,查资料于著志,访精图于巧匠,凡事皆躬自设计,督工经营。是年,建太昊宫于西龙口,主祀伏羲、女蜗及黄帝,配祀孔门三子,附祀陇上历代先儒。而后,将萃英门处甘肃举院的明远楼搬迁至五泉山建筑群的中央,更名万源阁,用以祭祀羲文周孔四圣及周邵程朱四位先贤。历时五年半于 1924 年竣工。五泉山的面貌焕然改观,不仅恢复了许多被毁寺庙,同时还增修了太昊宫、三子祠、万源阁、层碧山庄等十余处新的建筑,总面积达 10000 余平方米。 [1] [2][3] [8]

刘宝厚在文章中评述了刘尔炘在修建五泉山时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高洁品格。“修建五泉山时,工程浩大,资金巨额,又系先生个人出面独立募集,按说是可以独揽财政大权的,但银钱出入却委有专人负责,他始终一尘不染。” [1]

张景平从儒学的方面对刘尔炘重修五泉山、题写五泉山楹联等作为进行了剖析。“这一切自然都是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在五泉山大建儒家祠庙与原有的佛寺、道二观并列似乎有把儒学宗教化的倾向。”“对于五泉山原有的佛寺道观以及各种民间信仰所供奉的庙宇祠堂,刘尔炘同样予以修葺与保护。”“刘尔炘并非愚民般地‘神道设教’,相反,他发展了儒家的人文主义精神,为民众打破迷信做出了宝贵的探索。” [4]

3.2 小西湖和盐场堡河堤修建

刘尔炘除了重修五泉山外,还修建了小西湖和盐场堡河堤,并为小西湖景点题写了 19副楹联,提升了小西湖公园的人文底蕴。它不仅是公益事业,其中更浸透了刘尔炘对于地方城市建设的关注,推动了兰州的生态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他以晚年之躯身体力行,以造福桑梓为己任,这位推动城市发展的先驱者那种崇尚科学,注重人文生态建设的实践精神,颇值得当今城市建设者学习和发扬。

1924 年,刘尔炘先生又应甘肃总督陆洪涛之聘,主持修建兰州小西湖和盐场堡防洪河堤。小西湖工程十月竣工,著有《重修小西湖记》。 [1] [3]

小西湖的修建形成了兰州极具特色的城市公园,至今还是兰州人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在城市景观建设上颇具匠心,而盐场堡河堤的修建在兰州近代城市防汛和防灾减灾方面有着积极的引导和实践作用。

4 结语

刘尔炘的一生,跌宕起伏,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一身傲骨,著书立说,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理学之言,对地方的发展建设贡献巨大。刘宝厚评价其“满腔爱国热忱,不与权势为伍。廉洁奉公,品德高尚”。 [1] 不同的学者从自己的角度研究和分析了刘尔炘的生平和主要事迹,对其学术思想以及文学成就研究颇深。但是在其对兰州城市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无论是在影响力的认识上还是在史实的考证上都需要进一步深化。城市的发展建设离不开有识之士的引导和推动,刘尔炘为兰州的城市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他在兰州近代发展实业、教育转型、城市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关注和实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