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极理论下内陆港对小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以甘肃 ( 武威 ) 国际陆港为例

前言:

增长极的构建对西北内陆小城市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增长极理论形成于 20 世纪 40 至 50 年代,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其主要观点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原因,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它们一般会在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出现,增长极自身再通过极化和扩散作用不断扩大自身的规模,在自身优先获得发展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我国在内陆地区建设国际陆港也是对增长极理论的运用,理论和实践表明,在不发达地区,利用政策等手段选择在某些点建设增长极可以带动区域的发展。西部地区之所以发展缓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低下,缺乏与外界的联系,而国际陆港是海港在内陆地区功能上的延伸,加强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时国际陆港有政策上的支持、交通便利、通关贸易以及物流产业聚集等优势条件,因而国际陆港的建设在促进其自身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发展。

1 增长极理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1.1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

增长极理论是以“不平等动力学”“支配学”为基础的不平衡增长理论,佩鲁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他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1]

增长极对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机制在于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增长极本身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增长能力,并通过外部经济和产业关联的乘数扩张效应,推动了其他产业的增长,从而形成经济区域和经济网络。 [2] 增长极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增长能力,促使其对周边地区的资源有一定的吸引能力,使得这些优势资源向增长极中心回流的现象被称为极化效应。极化效应促进了增长极自身规模扩大、经济增长,相对应的周边地区因为优势资源的流失而限制发展,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不平衡发展现象愈加明显。

1.2建立区域分工体系发挥增长极的扩散作用

政府对增长极的有效干预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促进增长极发挥其扩散作用,但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渐成为主导因素。因此实现增长极的扩散作用,政府和市场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因子。政府在制度、基础设施、对外交通的建设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为增长极自身的发展以及扩散作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政府的作用不可能长期有效的实施,在基础环境建设之后,增长极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的调节。

由于市场调节具有持久性和自主性,才能逐渐降低对政府的依赖性,发展成为成熟的经济增长点。分工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于:分工是市场的前提,同时又受制于市场。分工促进市场的发展,所以形成区域化的分工体系,建立增长极与周围之间的分工是实现增长极扩散效应的关键。建立区域化的分工体系,需要将增长极中心的产业链条延伸至其周边地区,利用产业关联效应,建立前向、侧向、后向关联产业链,增强增长极中心与周边区域的联系,扩大市场范围,从而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同时,当增长极的市场向周围扩张时,两者之间互为需求,有效的分工体系使得增长极呈现良性发展,有利于增长极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放大扩散效应。

2 增长极理论下的武威国际陆港对古浪县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2.1 武威国际陆港概况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构想的提出为中国西部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机遇,在此背景下,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应运而生。武威国际陆港的建设对发展外向型经济、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结构、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武威国际陆港的建设对区域内小城市的发展建设具有重大的影响,以下以古浪县为例,阐述国际陆港对小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在国际陆港规划中,陆港中心区(综保区)部分用地位于古浪县北部的泗水镇境内,而土门片区位于古浪县土门镇境内。根据增长极理论,武威国际陆港的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陆港自身寻求增长的同时,将对周边城市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2 对地域空间结构的影响

2.2.1 对城市发展发展方向的影响

国际陆港的建设,会使得其周围区域的生产要素从地理上向陆港中心聚集,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产生影响。生产要素向陆港聚集,城市的发展方向会随着经济联系的方向而产生变化,从而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

武威国际陆港中心区(综合保税区)部分用地在古浪县北部泗水镇境内,与原古浪城区相距约 20 公里,经规划 315 省道相连。陆港中心区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国际物流、金融服务等产业为主,并提供通关服务,产业聚集效应以及便利的对外环境和低成本的物流运输,吸引古浪县的物资、人口、产业、信息等向陆港中心区聚集,形成依托古浪县城区沿 315 省道向北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

2.2.2 对城市用地结构的影响

考虑到上位规划的影响,2017 年修编的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将范围扩大至泗水镇的双塔园区,土门镇的国际陆港土门片区,形成“一城三区”的城市空间结构。而形成这种空间结构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国际陆港的建设引起城市空间拓展的方向以及用地结构发生改变。选取工业用地作为参照,2016 年古浪县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为 883.39 公顷,人均建设用地为 168.26平方米。其中,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 39.9%,超过了建设标准,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 24.6%,主要分布在双塔产业园区内。而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古浪县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的面积为2225.7 公顷,其中,工业用地面积为 415 公顷,占建设用地的 18.6%。至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了 2.5 倍,工业用地增加了 1.9 倍。

综上所述,武威国际陆港的建设使古浪县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城市性质发生了改变,城市功能与城市形态互为因果。新一轮规划的城市性质是: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综合配套服务基地,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河西走廊东部次中心城市。由此形成了“一城三区”(古浪城区、双塔产业园南区、土门片区产业拓展区、生活服务配套区)的空间结构,在城市用地结构上增加了产业用地的比例。

2.3 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

2.3.1 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前所述,国际陆港的建设在带来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会由于增长极的扩散作用而带来周边地区的发展,因此随着武威国际陆港中心区的建设,古浪县的经济也会随之增长。起初由于增长极的极化作用,陆港中心区是极核中心,其周围地区属于增长边缘地区,古浪县的物资、人口、资金等会向中心区聚集。最初极化作用大于扩散作用,中心区会优先得到发展,经济增长迅速,产业优先进入陆港中心区落户,古浪工业集中区发展缓慢,由于人口向陆港中心区聚集,导致古浪城区建设迟缓,城市经济增长缓慢。

随着陆港中心区的建设逐渐成熟,其扩散作用逐渐体现。陆港中心区产业专门化程度较高,准入条件较高,因此一些专业化程度较低的产业,同时又依托物流的外向型产业就会就近的选择进入其临近的园区,从而使得城市产业得以发展。随着陆港中心区的建设成熟,为了获得更广阔的市场,极核中心会主动寻求与周围市场的联系,经济市场的扩大,古浪县逐渐成为陆港中心区的经济腹地,形成良性互动。

2.3.2 对产业空间结构的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武威国际陆港通过依托陆港的优势条件吸引企业在古浪县落户,以及通过扩大市场来带动古浪县经济的发展。由于产业分工体系的作用,在国际陆港的带动下,城市产业空间的演化主要有以下表现:专门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在陆港中心区落户;专业化程度较低,与陆港中心区产业相关的产业(诸如一些装备制造业)在其周围的园区聚集;为其陆港中心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产业(诸如商业、贸易、金融等)在其临近地区逐渐形成。

就古浪县而言,古浪城区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区,同时也是陆港中心区的生活服务腹地;双塔产业园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商贸物流业、小商品制造业,适度发展食品加工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将双塔产业园打造成为甘肃省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和西部地区重要的物资交易集散地;土门工业园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业、现代物流和新型建材业的产业区;土门产业拓展区主要以电子信息、家居建材、装备制造、商贸会展为主的产业区。目前双塔产业园入园企业 16 家,主要有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现代物流等产业。古浪县工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今后在发展中应该借助国际陆港的建设,积极融入区域产业体系的构建中,抓住产业链的延伸,结合自身便利的交通条件、农产品资源等优势,提升对外向型产业的建设,提升产业结构。

3 小结

国际陆港的建设通过形成区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来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主要靠影响区域内城市经济的发展,引发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经济空间结构和社会人口空间结构的改变,促使城市空间结构重构。同时,以国际陆港的建设作为内陆地区新的增长点,不仅能够促进内陆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开放水平,还能够促进内陆地区承接东南地区的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上述以武威国家陆港为例,探讨了对古浪县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武威国家陆港的建设通过经济联系的影响因素引导了古浪县城市发展方向的改变,对用地结构、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整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隐患,诸如由于国际陆港的极化作用过大而造成“飞地发展”的情况;工作—生活长期分离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城市在产业发展中不能形成优势产业,缺乏竞争优势,区域分工体系无法形成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国际陆港建设中,政府应该做出积极的引导,同时各地方城市应该积极融入到区域发展中去,努力寻求自身发展的优势产业,借助国际陆港的发展机遇,使城市的经济得到发展,促进城市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城市经济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