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语境下对于传统材料的使用探讨

研究的背景:

改革开放和中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外来文化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巨大,中国一部分建筑创作在许多本质性和根源性的问题上都失去了自己根基。中国高强度、举世瞩目的城市与建筑实践,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巨变,中国建筑业在外国建筑师的攀比猎奇竞争之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设计的困局。王澍在第三届中国建筑思想论坛上发言说:“在我看来,中国传统中唯一的建筑体系即景观建筑体系,而在对工业现代化、交通高速化和现代商业的一味追求下,这个曾经覆盖中国的体系已完全崩溃。” [1] 今天,随着中国的渐渐崛起,当代建筑师也在寻找着自身的出路,寻找着自我文化价值的定位,这也是一个漫长但有意义的过程。

1 建构的定义及解析

“建构”文化形成于 19 世纪德国建筑理论家的一系列学术研究,在当时建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理论也同时得到了更为系统化的发展。“建构”(Tectonics)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的希腊文是 tecton,指的是木匠或建造者。随着建筑的发展,“建构”一词得到了更多的拓展,建构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要与情感和艺术取得共鸣[2] 。而后德国学者戈特弗里德·森佩尔提出了组成建筑的四个要素。著名建筑理论家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将“建构”文化推向顶峰。他的“建构”理论非常注重建造,将建造视为联系物质和精神的纽带。“建构”是“诗意的建造”是建筑构造有逻辑地呈现在建造的过程中,是对结构、材料和构造的综合解释。弗兰姆普敦试图以更文化的方法在展现“建构”的艺术性,而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2 建构中的传统材料

“建构”概念意味着建筑师不仅要注重建造技术或者构造方式,还要重视在其建造的同时能够去继承传统的建筑文化。“建构”概念要求结合特定的地域文化,适宜地对建造逻辑进行表现。从建造的层面我们可以看出,材料的制造和材料的组织——材料、构造、结构构成了建筑本体产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建造赋予建筑本体性表现的三个要素[3] 。( 图1)该文章主要在建构的材料方面进行论述,建筑是从材料开始的,材料是形成建筑的骨、血,没有材料就无从而来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从产生之出,材料与建筑的艺术形象紧紧的联系到一起,不同地域的建筑材料和传统营建工艺造就了建筑丰富的形式语言,“北穴南巢”的居民模式,抬梁式和穿斗式的结构技艺,竹、木、砖、石的逻辑性组合搭配以及真实性的表达,构成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文化。作为建筑师,模糊、暧昧和不确定性的设计是我们所厌烦的,追求表里如一、真实、清晰是我们永恒的目标。而建构的精神恰恰要是表达清晰的关系,从而实现结构方式的可读性,使建造的空间与表达的形式之间的关系具有可读性,各构件间的逻辑关系可读,以及使细部与整体的关系可读[4] 。而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古代建筑很好地实现了上面所说的每一部分,木头作为建筑结构的梁柱系统材料,砖石作为建筑的基座和围合材料,瓦、竹作为建筑的屋顶材料,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明晰可见,并在一定的受力逻辑下构成了整体建筑(图 2)。

2.1 传统材料的延续性的建构表达

通过中国古代建筑给予我们的启示,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从建构本质把握传统材料的逻辑表达和深刻内涵,要了解材料的本质,了解它能做什么,发挥它的最大潜力,这是当代中国建筑师所应当重视的。建构的根本在于建造,在于建筑师应用材料并将之构筑成整体的建筑物的创作过程和方法。建构应对建筑的结构和构造进行表现,甚至是直接的表现,这才是符合建构文化的。

由刘克成设计的富平县陶艺博物馆,正是他深刻地认识到砖材料的特点,充分发挥其潜力,将建筑的形态与材料的特性完美地结合到一起。富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属于黄土高原沟壑地貌,窑洞特别是砖窑是此处的典型建筑,该建筑又是作为陶艺村的博物馆主馆。建筑师选择了极具有地域特色的砌砖拱来作为建筑的主题,基于传统的建造技术,展厅是一系列变直径的半圆形砖拱构成,大厅则是砖砌的穹顶。出来对于当地特色的砖砌技术的采用,设计还从陶瓷艺术中得到启发,从而达到材料与结构以及建筑的艺术表现完美统一,在充分发挥砖材料的同时,也使得建筑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和地域内涵(图3)。

2.2 传统与现代材料结合的建构表达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建造技术、建筑材料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新的技术与材料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建筑空间或者建造上的要求。传统材料在这些方面的局限性,正好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来弥补,所以新的建造技术或者材料与传统材料的结合是建筑设计的一大趋势。

苏州的董氏义庄中,建筑师童明将砖这种传统材料进行变革,因为砖的特性特别适合砌筑镂空花格,传统的砖砌表皮由于承重的需要,不可能大面积去进行镂空和造型的变化,而在董氏义庄中,建筑师将砖的表现特性进行了抽取和放大,而砖表皮完全由悬挑于建筑主体之外的水平工字钢承载,这里砖已经被建筑师抽象成了一个不具有任何结构作用的填充材料,而且因为墙体本身无须承重,所以砖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轻盈姿态。虽然砖材料失去了作为结构承载的作用,但是它与现代钢材料的结合却很巧妙地拓展了砖材料的表现方式,使得传统材料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样在结构上确实清晰的,钢结构支撑,砖作为填充和表现材料,最后构成了建筑的整体印象,其中的传统印记并未消减(图 4)。

2.3 传统材料在数字化技术下的建构表达

“当某一结构概念经由建造得以实施,其视觉效果会通过一定表现性的品质影响我们,这样的品质显然与力的作用以及建筑构件的相应安排有关,可是又不能仅仅用建造或结构进行描述。这类品质表现形式与受力之间的关系,对于它们而言,建构这个术语正有用武之力” [6]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深刻的影响到建筑设计的各个领域,类似于参数化设计的计算机技术带来了建造方式的变化。通过计算机三维模拟技术,建筑师可以更方便的实现更复杂的曲面形态的设计。数字化技术大大拓展了建构表达的范围,给予建筑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位于四川牛背山的志愿者之家更是在数字化技术下对于传统材料的合理应用与建造,整个建筑虽是原建筑改造而成,但其改造后的效果令人赞叹不已。建筑师李道德在进行改造时,特别考虑了建筑所在地域的环境特色:群山以及云海,于是对屋顶进行了特殊设计,面对主屋你可以看到从左至右,逐渐由传统转变到了现代,甚至是对未来的探索。一个和背后大山、云海相呼应的有机形态的屋顶呈现了出来(图 5)。而这个加建的构筑部分采用了数字化的设计方法和生成逻辑。但其所采用的建筑构件和材料是采用当地生产的青瓦和竹复合材料,运用材料的特性去搭建整个屋顶的构架,并在上面铺以青瓦,结构清晰可见,从而屋顶在表达了整个结构和受力同时,也更诗意地去表现了群山云海。

3 传统材料的建构反思

建构理论虽是由西方产生发展,从萌芽到成熟历经近百年,然后进入中国,建构理论的引入也只不过十几年,可以说中国的相关建筑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对于外来文化和建筑思想我们应该取其精华,结合中国国情,因地制宜,将建构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特色相结合,西为中用,逐渐将建构理论带入中国文化的体系构架内。建构理论的引进以及对中国建构传统挖掘,对于改善目前中国建筑品质低下、建筑传统缺失、缺少正确建筑观的状况很有帮助。

4 结语

文章主要探讨建构理论下的传统材料的应用,去思考建筑本体性的意义。从多角度探讨传统材料在建构语境下的特征以及应用可延伸性。关注传统材料,并运用自己的方式寻求建筑的表达方法,真实并诗意的用材料去表达建筑,使得建筑的内涵思想与外在表达能统一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的逻辑系统下建造。我们要用建构的思想认真去对待每一个建筑设计,立足本土,用理性去表达感性,这样中国建筑师才有希望去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建筑现代之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