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庭时代的家风传承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重视家庭的作用。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序列里,“齐家”强化个体的修身,是筑实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而达成“齐家”的目标,就需要在家庭或家族内部涵养良好风尚。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所代代相传的风尚。在中国古代社会,大家族合众而居,良好的家风对维护家族秩序至关重要,也会提升家族的社会形象。

  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大,曾经几世同堂的大家族慢慢变为一个个散落的小家庭,家风传承的形态也发生了改变:家风教化的责任由宗族的“大家长”转向小家庭的核心成员,背诵家训家规的教化手段也不再常见。

  在“小家庭时代”的语境下,建设与维护家风的必要性仍然存在。

  习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在良好家风的陶冶下,小家庭将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细胞,从而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所裨益。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小家庭开始注重对家族的寻根,在重新认知家族史的过程里回溯家风传统。

  一百年前,曾参与“戊戌变法”的学子黄嵩龄,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担负起修建粤汉铁路广东段的重任。如今黄嵩龄的子孙通过对百年家族史的整理,继承起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奋斗不息、自立自创的家风。

  当“小家”回望着“大家”,那些传统的优良家风,就再次得到了体认、维护和弘扬。

  而在海外侨胞的寻根过程里,被称为“侨批”的家书成了重要线索。“侨批”中承载着孝悌之情、故土之思和爱国情怀,当侨胞们看到祖先在“侨批”里写下的字句,不仅寻找到了家族的根,也寻找到了民族的根。

  孝悌为本和家国一体,是“侨批”中所体现的共同家风,也是中国家风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自发的家族寻根之旅中,家风不仅得到了传承,也完成了“小家”凝聚“大家”、进而凝聚国家和民族的功能。

  家风传承是一种于亲情中培育规范、生养中予以教化的手段,内容关乎人在社会“能做什么”和“应该如何做”的起始伦理。

  如今,家风是在新的家庭结构之中传承的,家风的建设和维护,也站在一个多元开放、民主法治的时代基点上,结合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家风的内涵也会发生改变。

  但是,在每个小家庭中,培养出于己、于人、于家、于国的楷模,最终推动民族和国家的不断前进,是家风传承不变的目标。

  文/刘佳璇李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