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看右看,日企选择向中国“回归”

  那些一度“出走”东南亚的日本企业悄然“回归”中国

  进入2018年以来,中日政治关系明显开始“回暖”。而实际上,在此之前,那些一度“出走”东南亚的日本企业,也已经悄然“回归”中国。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一直是日本企业的首选对外投资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日企来华投资建厂更是达到了一个高潮。此后虽有过下滑,但一直保持在高位。2012年安倍晋三当选日本首相之后,“中国崩溃论”一度在日本盛行,再加上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日本企业向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印度转移。

  但到了2017年,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的调查显示:日本企业正向中国“回归”。

  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越智幹文告诉我,该银行刚刚对1001家在国外有三处以上在地法人、其中至少一处是制造业工厂的日本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回收的602份有效答卷来看,“2017年最大的变化是,日本企业重新将中国设定为中长期发展最有希望的国家”。

  这个变化,显然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关。日本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中国与东南亚,并非是必须二选一的“零和游戏”。实际上,与中国和中国企业保有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更加有助于他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用现在日本企业的话来说就是,在“第三国”市场——的商业发展。

  一家日本大型商事企业的高管告诉我,其公司在东南亚和中亚早有业务,加入“中国助力”后,他们有信心生意会做得更好。

  日本企业“回归”中国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虽然劳动力成本上升,但基础设施的便利程度远超东南亚国家。两相比较,还是在中国做生意更加顺畅。

  上述日本商事企业的高管曾在东南亚工作了10年,最近被调来中国,全面负责在华业务。他发现,同样的商品,从泰国运到马来西亚,在那里加工后,送到印度尼西亚的工厂,不谈语言、关税这些细节,单是进出口海关检查就花费了大量时间。

  中国比东南亚国家地理跨度更大,但统一且庞大的市场,加上便捷发达的交通网络,使得物流运输易如反掌。比如,广东生产的零部件运到上海,组装成模块后,再送到成都或北方某地,只需要一个指令就可以完成,不再需要操心通关、语言、法规等环节,大大节约了成本和人力。

  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这家企业的在华销售额从最初的数千万元人民币,一路增加到数亿元,现在已经超过了20亿元。左看右看,抚今追昔,日本企业最终还是发现,中国市场仍然是不可替代的首选之地。

  文/陈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