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帽”取人的秘密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帽子,秘密
  • 发布时间:2018-06-07 14:24

  在古代,该戴冠而不戴是非礼的行为,相较而言,现在戴帽子就算不上流行了。戴帽子这件事情似乎和美不美的关系并不大,就连著名的制帽师都请你忘掉美,你要掌控帽子,不要让帽子掌控你。

  上回在介绍衣冠服饰中的文明时提到,衣冠服饰在社会生活中形式最为外露,最易标明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这回咱们就“从头”开始聊起,重点来谈谈“冠”。

  冠是一般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古代男子20岁举行冠礼后,冠就成了已经成人的标志,所以公开场合都要戴冠。该戴冠而不戴是非礼的行为。《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述卫国内乱,孔子的弟子子路被戈击伤将死,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忍着剧烈的伤痛重新结好冠缨,方才死去。

  天子、诸侯以及大夫祭祀时戴的冠称冕。冕的形制与一般的冠不同,上面是一块黑色的长方形木板,称为“延”,下面与冠相连戴在头上。延的前后沿挂着一串串的小圆玉,称作“旒”。旒的数量因身份不同也有差别。天子的冕前后各十二旒,诸侯则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汉代之后,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就成了皇帝的代称。

  古代除儿童和少数民族外,庶人与罪犯也不戴冠,故士人摘冠就有降低身份的意思。《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平原君赵胜得罪了信陵君魏公子无忌,信陵君打算离开赵国。当平原君得知是自己错怪了信陵君后,“免冠谢,固留公子”。其摘下冠是表示自己有过错,以此形式自贬身份。至于庶民,不得戴冠,只能覆以帻。帻就是包束头发的巾,庶人佩戴的帻一般是黑色或青色的,因此秦称百姓为“黔首”;汉称仆隶为“苍头”。由于帻本身有压发定冠的作用,所以后来发展到贵族也戴帻,不过在帻上还要加冠。

  唐宋以后,戴冠的等级开始混淆。如隋唐时期的幞头(形制相似于后代俗称的乌纱帽)已为官服,但到宋代一般男子也都戴这种帽子。为做阶级区分,统治者又开始在冠饰上做文章。用冠饰区别等级,以清代的顶子、花翎最为典型。顶子又称“顶戴”“顶珠”,是清朝百官缀于朝冠、吉服冠顶上的不同颜色的宝石等饰物。据《清会典》载,一品官员的顶子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水晶,六品砗磲,七品为素金顶,八品阴文镂花金顶,九品阳文镂花金顶。花翎是用孔雀翎毛制成的冠饰,插在礼冠上,垂于冠后,用来装饰和区别官员等级。花翎分为单眼、双眼和三眼(花翎尾端灿烂鲜明的圈叫眼),翎眼多者为贵。据《清史稿·礼志》与《清会典事例·礼部》载,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与固伦额驸(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戴三眼花翎;清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辅国公的贵族,还有和硕额驸(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戴双眼花翎;五品以上官员和在皇宫的内大臣,以及前锋、护军各统领、参领戴单眼花翎。而六品以下官员只能戴蓝翎,这是以鹖羽制成染为蓝色的一种饰物。顶子和花翎按规定都不得僭越,官员如被革职,就以摘去顶戴花翎作为标志。

  和古代相比,现在戴帽子就算不上流行了,在天涯社区和知乎上,都曾有人发问:为什么现在人都不流行戴帽子了?回答自然是五花八门,有“怕压坏发型”“因为美发业的发达”“现在洗头很方便”,等等。关于戴帽子这件事情,我最欣赏一位制帽师的感悟。在法国人Nick Fouquet的孩提时代,他从不戴帽子,他一直想成为一名艺术家。做帽子,对于他而言,也许是个意外,但他现在做帽子做得很成功,他把帽子看成是头顶的优雅,还觉得帽子是很浪漫的物件,他告诉人们,“戴帽子的时候,你要忘记美不美这件事,记住要自信。这就跟人生一样。你要掌控帽子,不要让帽子掌控你。”

  文/东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