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平民生存现状调查 21世纪最大的人道主义危机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6-13 14:14
叙利亚危机被称为“二战后最惨烈的人为灾难”。一方面,7年过去,由于众媒体各执一词,真相仍扑朔迷离:叙利亚人民的生活到底怎样?另一方面,叙利亚难民营已成为大批富人的购物中心,约140美元就可买个“妻子”。
2018年,叙利亚时间4月14日凌晨,美、英、法三国以“化武袭击”为由,对叙政府军军事设施实施了“精准打击”。这一军事行动直接略过了联合国,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
在阿拉伯语中,“叙利亚”意为“白皙的美女”,但自2011年内乱爆发以来,这片国土被炮弹摧毁,风韵不再,已然成为大国博弈的角斗场,美国、俄罗斯、土耳其、伊朗、沙特、以色列……各方暗自角力,各相为谋。
不幸的是,叙利亚平民沦为这场政治漩涡的牺牲品,战争与冲突带来一幕幕人伦惨剧。据联合国机构统计,持续7年的冲突共造成至少35万人死亡,150万人致残,近1100万人流离失所……2018年,大约1310万叙利亚人正等待各种人道主义援助。
童工和“叙利亚少女”的悲剧
难民成人体器官贩子的摇钱树
对叙利亚平民来说,去年的冬季是真正的“严冬”:由于房屋被炸毁,大量平民露宿街头,电和煤限量供应,没有热水,成人或者仅是几岁的孩子,需要到离家几百米远的指定地点打水,而孩子“几乎拿不动水桶”。在叙利亚街头,还能看到有少数几家商店在营业,但他们能供应的商品非常有限。由于水果、蔬菜、面包、医疗用品等严重短缺,当地物价飞涨,一包白砂糖的标价甚至超过100美元!然而即便有钱,排队等待一天,也不一定能买到。情况更恶劣的是,这些短缺的生活必需品,还是冲突各方谈判的筹码、战争的另一种方式。
为了生存,大量叙利亚孩子不得不辍学,过早承担起生活重担。据调查显示,约有46%的叙难民男童工在工厂中每周工作超过44小时,更有甚者,部分男童工长期处在化工厂、工地或农场等危险环境中,或接触农药、有毒化学物品,或承担焊接等重体力活。此外,叙男童也被卷入冲突——被武装部队强制入伍的童兵,年龄趋于低龄化。
而叙利亚女孩,则面临“难民新娘”的悲剧:由于家庭无力供养,到了14、15岁,她们就会被嫁出去,对象通常是比自己大七、八岁甚至十几岁的男人。据报道,年龄最小的新娘只有9岁。由此,大批未成年难民少女因怀孕致死。此外,少女买卖现象也屡见不鲜,她们被称为“叙利亚少女”,在沙特首都等地公开买卖,价格从“一包香烟的价格”到几百、几千美元不等。据阿拉伯媒体报道,叙利亚难民营已成为大批富人的购物中心,100第纳尔(约140美元)就可买个“妻子”。叙少女被买走后,给这些富人当“临时妻子”,很快便遭抛弃。
国内生存环境恶劣,于是,大批叙利亚人民选择前往和平富裕的欧盟国家,依据《都柏林协定》,他们可以在入境的第一个欧盟成员国申请庇护。
叙难民出逃的代价极为巨大,除了高昂的偷渡费用,还可能遭遇命丧海底、被警察射杀等致命危险。即便他们顺利逃亡至异国,也需要面对无数新的问题:叙难民被集中安排在经济不发达、失业率高的城镇或区域,由于言语不通,成人和孩子都必须上“融合课”,熟悉当地语言和基本知识;即便找工作,他们也只能从事“简单劳动力”的工作,并且在相同工作时间内,儿童的薪酬只有当地人的一半。
在黎巴嫩,找不到工作带来的后果尤其恶劣。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由于黎巴嫩法律,绝大多数难民都无法获得工作许可,因此,不少叙利亚难民只能以出售人体器官为生。一个人体器官贩子接受采访时说:“我承认我是在剥削别人……但对于这些难民来说,都经历过那么多可怕的事情和危险了,奉献一个器官出来,不值一提。”同时,他表示:“自从叙利亚难民逃往黎巴嫩之后,生意越来越好”。
人道主义走廊
撤离16万余平民
关于叙利亚,不只有战火纷飞,也有各种援助。据联合国统计,2018年,大约1310万叙利亚人正等待各类人道主义援助,这是“21世纪最大的人道主义危机”。
叙利亚战乱以来,世界人民被迫熟悉该国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地名。譬如,东古塔。在阿拉伯语里,东古塔专指大马士革东南部的一片绿洲,但自内乱以来,这片绿洲早就黯然失色,因反政府军控制6年成为“孤岛”,是叙利亚政府军的心头大患。今年2月21日,叙政府军聚集数万兵力,集中围剿盘踞在东古塔地区的叙反政府武装人员。双方发生激战,引发重大人道主义危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紧急发声:东古塔地区40万平民正处于“人间地狱”之中,要求各方紧急停火。
24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决定“冲突各方在叙利亚全境实施30天停火”,尤其要求解除东古塔的封锁,允许人道救援车队进出。27日,俄罗斯率先进行人道主义停火,建立起人道主义走廊,以便平民撤离,但此时,其他各方的火拼仍在继续,人道主义走廊遭到反政府武装的炮击,一名平民都未撤出。
直到当地时间3月5日中午,在联合国、国际红十字会和叙利亚红新月会的带领下,46车人道主义物资进入东古塔。这是自上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0天人道主义停火决议后,首批进入东古塔的人道主义物资。不过由于炮击,卡车被迫离开,一半的食物未能卸载。9日,人道车队终于得以返回杜马,卸载剩下的援助物资。此后,各方陆陆续续开放人道主义走廊,撤离被困平民。联合国负责人道主义救援事务的助理秘书长乌尔苏拉·穆勒表示,在3月9日至4月15日之间,共有16万余人离开东古塔地区。
除了来自他国的援助,叙利亚人民也在积极自救。为应对食物短缺,许多叙利亚人包括城市居民,开始在住宅的屋顶种植蔬菜,并在后院饲养动物。由于家用燃气短缺,他们选择跟以前一样用火和木柴煮饭。此外,叙利亚人开始更多地步行和骑自行车,这样不仅能避免众多安全检查站造成的交通堵塞,还可规避交通成本。
虽然大量学校被关闭或毁坏,但仍有少数学校在正常上课。除了此类公立学校,许多志愿者自发在自己生活的区域开办起简易学校,他们将帐篷或者拖车房当做教室,自己写教材,动手做桌椅、游戏设施等。志愿者通常也是叙利亚难民,他们曾经的身份可能是工程师、艺术家或者是校长、老师。在难民营,志愿者开办的简易学校广泛存在,几乎每一个难民聚集区都会有。
2018年4月23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表示:虽然经历了超过7年的战争、暴力和流离失所……490万叙利亚儿童仍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化武袭击真的存在?
永无止境的罗生门
今年4月14日,美英法组成国际联盟,以“化学武器”为由对叙利亚军事设施实施了“精准打击”。此前,4月7日,有媒体爆料叙利亚再次发生严重化武袭击事件,造成至少70人死亡……一场关于“化武袭击是否真的存在”“谁才是化武袭击真正的幕后黑手”的唇枪舌战再次席卷而来。
事实上,早在2013年,东古塔地区就曾经爆发“化学武器危机”:遇害者基本是在晚间睡觉时死亡,而他们身上基本没有任何伤痕。对此,叙利亚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相互指责,声称是对方使用了化学武器,后来在俄罗斯的斡旋下,国际社会与叙利亚政府签署了化学武器协定,并帮助叙利亚政府销毁了手中的化学武器。2014年7月,在美国“光芒角”号战舰上,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确认了叙利亚最后一批化学武器已销毁。
但之后,关于叙利亚发生化武袭击的报道仍层出不穷,尤其是2017年4月4日关于汉谢洪镇的报道尤为引人关注:该镇由叙利亚反叛武装占领,当天一架战机对汉谢洪镇进行了空袭,造成至少80人死亡,500多人受伤,据说许多人有中神经毒气的症状。对此,土耳其和英国表示“测试证明了在汉谢洪使用了沙林毒气和类似沙林物质的东西”,而美国直接对叙利亚一处空军基地实施了单方面的空袭打击;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则回应称,关于叙政府军使用化学武器的报道是“100%的编造”,西方才是汉谢洪镇事件的幕后黑手,目的是为了对叙政府军实施军事打击。同时,支持叙政府军的俄罗斯表示,所谓化武袭击实际上是反叛军的化学武器弹药仓库被炸。
此后,由联合国和“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的联合调查发现,叙利亚政府应该对此次事件负责,但阿萨德驳斥该言论是捏造的。
时隔一年,4月7日,叙利亚再次爆出化武袭击的丑闻。报道称位于东古塔地区的杜马镇,疑似遭到沙林毒气攻击,造成至少70人丧命,并有视频为证:一个小男孩疑似遭到化学武器的袭击,他面色苍白、惊慌失措,有人在努力给他浇水洗脸、洗手。报道一出,叙利亚反对派、美国、英国、法国等纷纷指责叙政府军使用化学武器袭击无辜平民。叙政府官方媒体随即否认了这一说法。
当月18日,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发表文章称,叙利亚化武视频为造假:该报随军记者找到了视频中“中毒”的男孩哈桑·迪亚卜,他毫发无损,并详细讲述了摆拍的经过;随后,记者采访了当地居民,他们声称当天确实发生过爆炸,但对化武袭击一无所知;在伤者被送往的医院,一医生表示“当天没有任何人表现出相应的中毒症状”,在他救治伤员时,诊室里突然冲进一群不明身份的人,他们一边大喊“化学武器、化学武器”,一边拿水管朝病人身上冲水,同时拍摄……对此,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当日在脸书上发文称,这是一套“血腥的剧情”。而截止4月20日,中、美、英等多国记者都曾进入当地一探究竟,类似“未发现化武袭击”的消息不绝于耳。
杜马镇疑似化武袭击事件发生后,叙利亚常驻联合国代表巴沙尔·贾法里在联合国呐喊:“西方如果掌握了相应证据,那就展示给全世界看。”但对叙利亚实施“精准打击”后,白宫政府表示,所掌握证据属于机密信息,因此不能进行详细披露……
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七年过去了,如今,依然没有人确切知道叙利亚正在发生什么。关于叙利亚化武袭击的报道,仿佛永无休止的罗生门,辟谣与反辟谣循环往复,众媒体各执一词,而政治立场之间的交锋,总会导致结果与真相相去甚远。其中,唯一没有争议的只有由联合国得出的结论:叙利亚危机是二战后最惨烈的人为灾难……任何一方都不是赢家,人民是战争中最大的输家。
文 杨静 图 Madio 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