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悬空寺

  悬空寺原名“玄空阁”,是取道家之“玄”,佛家之“空”而得名。因整座寺院悬于峭崖之上,如临深渊,故后称悬空寺。“翠屏开蜃景,古刹半崖悬”说的就是此寺。

  相传北魏太武帝时,道长寇谦之在嵩山经仙人点化后,吸取儒家五常,并融合佛理,将传统道教改革为新天师道。当时朝廷多信奉佛教,寇谦之找到左光禄大夫崔浩推行新道,崔浩正欲打击崇佛抑道的鲜卑贵族,两人一拍即合。崔浩上书力荐寇谦之,新天师道由此得到太武帝的崇奉。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因佛教僧侣堕落,蚕食国库,且汉胡矛盾加剧,太武帝断然灭佛。从这次事件,寇谦之看到了在风云诡谲的政治下宗教的脆弱。为了给道教留一条生路,寇谦之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公元491年,后人应天师遗训在北岳恒山修建了悬空寺。

  悬空寺是现存时间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高空木构摩崖建筑的杰作。它面朝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庙宇楼阁高低错落,极富结构感。寺庙下方立着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桩。而寺庙真正的重心撑在岩石里,人们把岩石凿成外小内大的石洞,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在木头一端打上楔子,当其打入横梁时,楔子自然撑开将之牢牢固定,类似膨胀螺钉,木头打得越深,横梁固定越紧。上下梁柱间构成了一个有力的支撑体系,各部件在受到外力时就彼此错动,分散受力,梁柱间的榫卯结构亦能吸收震能。梁柱所用木料则是当地特产的铁杉木,用桐油浸过,不怕白蚁,也能防腐。

  寺庙屹立千年不倒,除了巧妙的结构,选址也别有用心。恒山原是南去五台山、北到大同的交通要道,信徒进香十分便利。悬空寺位于翠屏峰内凹处,石崖突出部分恰好使其躲过雨水和落石;最高处庙阁离地90米(现因河床淤积,仅剩58米),哪怕洪水泛滥也不会受到波及;寺庙身处峡谷,四周都是山峦,每日仅受2、3小时日照。虽然谷底淌着浑源河水,但峡谷的风却带走了水汽,保持了悬空寺的干燥。

  悬空寺面积仅152.5平方米,分为南北两楼,以一长约10米的栈道相连。只见南北两座雄伟的重檐歇山顶庙宇凌空相望,似两位持剑而立的侠客。南楼高三层,有纯阳宫(供奉道教吕洞宾)、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雷音殿(供奉佛教释迦牟尼)。北楼亦高三层,有五佛殿、观音殿、三教殿(供奉三教鼻祖: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三教供居一殿,同受香火,正如《混元三教九流图赞》所言“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悬空寺也因此成为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文 丁垚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