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龙川:千年古邑焕发产业生机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广东龙川,投资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7-10 14:05
“龙川富不富,关键看服务;干部行不行,关键看执行”,龙川积极开展“产学研建”全产业链条招商,挖掘并引导主导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到龙川考察落户,促成了一批批产业链条项目集聚龙川,抱团发展。
如果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部史诗,广东实践必定是其中最辉煌的篇章之一。在经济总量上,广东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领跑了28年,然而漂亮的数据并不能让人安心。
长久以来,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发展严重不平衡--东西两翼交通基础设施滞后,营商环境吸引力不足,支柱产业带动能力不强;粤北地区绿色发展模式尚未形成,生态优势没有充分发挥,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广东“全面小康”进程。
龙川,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岭南历史上建制最早的一个县,有“世界客家古邑”及“秦朝古镇、汉唐名城”之称,同时它也是粤东北典型的省级山区贫困县--不沿边、不靠海,过去很多年里因为没有享受到地缘优势而发展缓慢,作为拥有100万人口的大县,龙川的脱贫攻坚及全面小康目标尤为艰巨。
2013年,广东实施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龙川“知耻后勇”抢占机遇,主动融入粤港澳及深莞惠经济圈战略,全力推进与珠三角地区形成同等水平的错位分工,探索出一条与珠三角产业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互利共赢的产业共建发展之路,这座粤东北千年古邑离“产业大县”的目标越来越近。
“寻根”--高质量发展根基
行走在龙川,就是行走在山水之间。71.3%的森林覆盖率使人置身于天然氧吧,抬头扑面而来绿色气息,低头看古朴的印记映入脑海。
龙川县拥有4.1万人的佗城镇统计有姓氏179个,其中仅有2000多人的佗城村包含了140个姓氏,这179个姓氏解开了“千年之谜”--2000多年前秦朝50万南下大军到此尘埃落定。这位领军者就是赵佗,当年他第一次打通从中原通往百越地区的通道,把中原文化带到两广地区,这位历史上首个“南下干部”从此名扬岭南,这座古城因此更名“佗城”。
佗城历史记载的古祠堂就有89座,现仍存48座,被誉为“中华古祠博物馆”,有力证明了古龙川是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的聚集地。
古代龙川历史辉煌,近代龙川也有着红色革命传统,1925年在佗城镇建立了龙川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特别支部,2011年龙川县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斑驳的革命旧址都随着时光的流逝沉淀下来,成为近日红色龙川的精髓。
珍稀的历史文化需要传承发展。2018年初龙川县正式启动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计划用3年时间,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龙川县成立了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龙川县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方案(2018-2020年)》。此外还特别聘请广东省人民政府特聘参事、暨南大学教授王元林为龙川县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总顾问,对创建工作进行指导。
在龙川县委书记黄添胜看来,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就是要以文化做突破口,龙川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和魂,也是龙川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
十年产业园涅槃之路
产业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和主引擎。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以下简称“龙川产业园”)作为拉动龙川县域经济的强有力推手,成为龙川弯道超车的重要砝码,然而在百舸争流的产业发展大潮中,龙川产业园的十年发展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因为招商成效差,龙川产业园2012年被摘去省级产业转移园的招牌,成为广东设立省级产业转移园以来唯一被摘掉省级“招牌”的园区。这给龙川人当头一棒,挫败感顿时袭来,粤东北山区究竟有没有发展产业的基因?
痛定思痛,不服输的龙川人从调整产业布局着手。在充分调研后,龙川人发现珠三角分布近百家空气能企业,它们都想增资扩产,可产业链齐全的珠三角地少价高,于是决定把清洁能源空气能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然而彼时的空气能企业对人均GDP不足全省1/3的龙川并不“感冒”,龙川人再一次发挥了不服输的精神,县招商团队跑完全省所有120家空气能企业,邀请企业“抱团”转移,这个策略让众多空气能企业动了心。华南师范大学课题组调研发现,“抱团”入驻后,原本偏僻的园区成为产业内信息、人才、技术和产品交易交流中心,龙川园区产业配套能力和产业根植性明显增强,2016年龙川县获评全国首个“中国空气能产业基地”。
黄添胜认为,龙川县多年落后的原因关键在于产业发展水平低,但是传统的梯度承接式园区发展之路有着明显的弊端--缺乏创新环境,技术承接能力弱,协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深圳宝安区,是龙川县的对口帮扶单位,也是其县域发展的“导师”,龙川积极与宝安区开展产业共建,积极对接外溢产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高位谋划自身产业发展新图景。如今,龙川产业园的主导产业不断突出,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一个以现代建筑工业化产业为统领,电子电器、空气能、钢结构、光电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
2017年龙川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6.7亿元,其中龙川产业园实现工业产值48.14亿元,税收2.87亿元。截至2017年底,龙川产业园落户企业共7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扶持2家企业上市,推动8家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完成14家工业企业上规模。
营商好 赢好商
营商环境关系到县域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对于龙川这样一个地处粤赣交界,区位偏、环保严,工业基础差,招商难度大的县域,如何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显得至关重要。
“龙川富不富,关键看服务;干部行不行,关键看执行”,在黄添胜看来龙川的兴旺与营商环境互为一体。为有效破解“办事难”,特别是重点投资项目审批“办事慢”、“办事烦”问题,2013年,龙川在全市率先创立了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开始了创新服务方式的有益尝试。
为此龙川成立了“代办制”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代办制”指导性文件,明确了“代办制”代办的投资项目、代办内容和受理代办的行政审批效率和责任,使“代办制”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几年的实践证明,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在招商引资及推动产业快速发展方面卓有成效,它还以优质、高效、便捷的审批代办服务方式,带动机关政风行风进一步转变。
“龙川将来还要实行包办制,我们在缺乏技术支撑情况下,还是用比较土的办法把服务效率提高,这只是开了一个头,我们始终在坚持一个理念,那就是服务是最好的招商环境。”黄添胜表示。
在黄添胜的带领下,开展“产学研建”全产业链条招商,积极争取落户龙川的龙头企业及宝安对口帮扶龙川指挥部,共同协助挖掘并引导主导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到龙川考察落户,促成了一批批产业链条项目集聚龙川,抱团发展。
为了更好打造营商环境,龙川着力引进多家大型物流企业落户龙川,畅通企业产品物流通道。2018年初中铁五院牵手龙川,携手共建龙川县铁路综合物流产业新区,这将极大推动龙川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为把龙川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枢纽节点发挥巨大的驱动作用。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谈乐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