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华丽转身创投小镇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汽车市场,创投小镇,海珠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7-10 14:07
广州创投小镇落户海珠区一年时间,大力培育科技企业、搭建科技金融平台载体、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创投氛围已日渐凸显,吸引了大量海归创新人才在这里汇聚,一系列创新成果在这里孵化,而关于产业与资本对接的“见面会”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广州创投小镇落户海珠区一年时间,大量海归创新人才在这里汇聚,一系列创新成果被孵化,而关于产业与资本对接的“见面会”几乎每天都在上演。5月23日,广州科创学院、创投学院在广州创投小镇正式揭牌,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系统化培训。广州科创学院和创投学院的成立旨在发现和培养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创投人才,创投小镇再次吸引了外界关注。
去年6月17日,广州首个创投小镇落户海珠区,全国首个创新资本研究院也在海珠区落地,原来的汽车专业批发市场变身成为新兴金融产业园区,探索一条产业、科技、金融创新相结合的新路。
广州创投小镇项目总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目前,风投板块已吸引10余个风投机构、金融机构入驻,聚集上百家创新企业,5年内创投小镇将吸引100家风险投资机构进驻,孵化创新型企业100-250家,资金管理总体规模约500亿元。设立一年的广州创投小镇到底有何吸引力?未来创投小镇另辟蹊径,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产业创投的“广州模式”。
转型:脱胎换骨“变”创投小镇
走在风景优美、充满科技感的洋湾岛内,很难想象3年前,这里是一个大型的二手汽车专业交易市场。由于毗邻海珠湖,华南汽贸城一直承受着环保排放的压力。
作为华南汽贸城的投资方和管理方,广州创投小镇董事长黎名准告诉记者,华南汽贸城转型已经势在必行,“从政府到公众,都对汽贸城转型抱有很高的期待”。
当断则断。黎名准曾反复思考过洋湾岛的未来,整个洋湾岛共有200多家大商户,要改善洋湾岛的生态环境,进行产业升级,破釜沉舟是他唯一抉择,放弃了几个亿的租金,分3年逐步将华南汽贸城的商户一一清退,同时投入了数千万元进行环境整治和改造。
2011年,海珠湖建成,黎名准感受到了环境的转变,先后辗转天津、成都、重庆、杭州等地调研产业,两年后,传统汽贸退出,广州华南(国际)鞋业展贸中心登场。但开业不到2年,黎名准又不惜赔偿,清退所有入驻企业,将园区转为电商产业园。
在此期间,黎名准进行了两次转型探索,但都不满意。 直到2015年,顺应金融创新发展、传统产业转型的趋势,黎名准再次组建智囊团,对洋湾岛的发展进行重新规划,最终确定的发展方向是以“产业+科技+资本”为特色的创投小镇。广州创投小镇很快获得批复,经过规划设计、管网改造、道路绿化,占地12万平方米的园区焕然一新。
广州创投小镇总经理梁光杰说道,每一次“转型”就是脱胎换骨,如今,杨湾涌畔的杂地被改造成了岭南风味的绿地公园,黎名准设计的龙舟雕塑、海珠湿地微景观等,无不体现着这位本土企业家的乡土情怀。
按照黎名准的计划,5年内,创投小镇将吸引100家风险投资机构进驻,资金管理总体规模约500亿元,投资孵化250家创新型企业。但创投小镇的发展势头远远超乎他的预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管理规模就已经达到200多亿,税收达到一个多亿。
“今年我们的税收就能达到3亿-5亿,500亿资金管理目标估计今年就能实现。”黎名准告诉记者,从汽贸批发到创投小镇,洋湾岛上的变革仍在继续,专业市场的转型需要所有的参与者在市场上实实在在打拼,拼出一条更合适的发展道路。“
海珠区南洲街道办相关工作人员对转型带来的变化感受颇深,”传统的批发市场看起来很热闹,但产生税收少,区域环境差、社会效益不高、治理挑战大、而创投可成为新的增长极。“
“广州市委、市政府紧抓发展契机,重点加大对传统批发市场业主的引导,力促专业批发市场自主向高端产业转型升级。而创投小镇构建适合大众创新创业的平台,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
梁光杰向记者透露,创投小镇充分认清广州跟珠三角的各大生产基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一个批发市场就是一个行业,着力推动广州的创投向产业创投方向发展。创投小镇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小镇入驻企业注册资金增加两倍,已集聚了广东广晟研究开发院、今日头条、易尊网络和中科院旗下的广聚生物等近百家属于IAB范畴的企业,以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方面的新业态企业和各种引领消费升级的都市时尚设计产业。
产业、科技与资本加速发酵,为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诞生一年的创投小镇正在成为传统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产融结合的创投集聚区、双创优选区,成为广州这座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缩影。
合作:产业技术与资本对接
5月7日,一场项目交流对接会在创投小镇020创新实验室举行,创投小镇负责人和中地集团、广州集特尚文化创意企业家代表等就“土地资源开发项目”如何做好资本与市场对接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希望通过创投小镇这个平台,让入驻企业之间、挂牌企业与创投机构资源实现精准对接。”广州创投小镇行政总裁孙海峰告诉记者,创投小镇搭建产业技术与资本对接的孵化平台,能提高产业、技术与资本的对接效率。通过专业机构,社会资本可挖掘到有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实现资本的再增值。同时,企业积累资本后,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寻找投资项目。
“研究院一直有好的土地开发项目,由于缺少资金、缺少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未能转化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一直在思考研究院今后发展的出路,参加这个会议后,我茅塞顿开。”中地研究院院长陈海素在会上明确表示,他有意向通过与会企业家朋友的众筹合作,把过去办实业积累的部分土地资产项目用于风险投资,达到共赢。
事实上,广州创投小镇搭建起的平台,使小镇业主与投资人、创新型企业三方深度合作,让投资人在市中心找到项目、在身边培育项目、在小镇交流项目。
广东省创业投资协会是最早进驻创投小镇的机构之一,该协会名誉会长李春洪介绍道,目前的“科技小镇”无非几种探索形式,有的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各类基金落户,但大多没有与当地产业紧密结合;有的用政策吸引创新企业、项目落户,但没有和资本创新结合;有的利用租金补贴等提供物理空间吸引创新团队落户,但大多运营效果不佳。
“而海珠区的创投小镇,力图吸收上述几种模式的优点、弥补不足,探索一条产业、科技、金融创新相结合的新路。”李春洪说,也就是打造一个创投的“生态系统”,建立在产业转型需求上,科技作提升,资本作加速,用创投小镇带动周边。目前,洋湾岛创投小镇占据海珠湖、湿地公园优越环境,以广州市及周边产业为依托,筛选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团队和项目落户,建立产业、科技、市场运营和资本运营专家导师团队,提高创新团队和项目孵化、加速的成功率,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扩展主题;围绕消费升级和创新项目,吸引一批专业创业投资机构和创投基金落户小镇,配套其他金融服务;构造配套完善的政府服务和政策措施。
据悉,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创新资本研究院也落户在洋湾创投小镇,广东省创业投资协会也已加盟,小镇还链接了中关村股权投资协会以及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外的创投资源。
效应:创投氛围已日渐凸显
挂牌一年,小镇的创投氛围日渐凸显。
去年8月7日至8月13日,由广州市科创委、海珠区政府主办的全国首个创新创业创投活动周“广州创投周”在创投小镇上演,为期7天的“资本盛宴”吸引了超过1500家科技企业、500家机构、8000人次,举办了12场中银投贷联动直通车对接活动,仅中国银行即为87家大赛企业提供7.5878亿元贷款支持,银行与126家企业达成意向贷款10.3亿元。现场还吸引了IDG、深创投、粤科金融、广东中科招商、中大科创在内的89位投资大咖与106家企业进行深度对接交流,逾100家科技企业获得机构投资意向。
目前,创投小镇已吸引十余个投资机构入驻,集聚了近百家科技产业、时尚生活与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方面的新业态企业。
孙海峰说,创投小镇规划建设了风投集聚区、科技及时尚产业集聚区、综合配套服务区三个功能区,规划建设15栋办公楼。截至目前,在园区注册的资金规模已达8个多亿,已有8栋楼被预订。
广州市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总经理秦海鸥说,广州创投小镇大力培育科技企业、搭建科技金融平台载体、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创投氛围日渐凸显。先后举办了第十九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洋湾分论坛、广州创投周、中国科技金融路演、新三板价值风云榜、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州赛区决赛等100余场创投活动,吸引约500家创投机构参与,路演企业超过1000家,和创投资本及银行对接的企业超过3000家。
据秦海鸥介绍,广州创投小镇不断聚集创投资源,目前已经引进了IDG资本、无极道投资、广发纳斯特、英诺资本、中航资本等知名创投机构,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创投小镇注册资金管理规模超过200亿元,税收超过1亿元;创投小镇先后获评广东十大明星小镇、2017年度中国最受欢迎特色小镇、2017年度经济风云榜“风云园区”等称号,广州创投小镇已成为广州创投的一张名片。
“小镇已慢慢形成活跃的创投氛围,企业、投资机构乃至社会资本的热情均被调动了起来。”黎名准认为,创投小镇的发展,从创投机构到企业,产业链上的每个元素都还有重新发掘和认识的过程,需要以更大的魄力持续建设,才能将创投小镇发展为创新的枢纽,为“海珠创新岛”建设注入一股强劲动力。
“当前,海珠区正在全力建设创新岛。采取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协会联动的‘三动’工作模式,助推创投小镇建设中探索出一条创新模式和路径。”广州海珠区委书记马正勇表示,广州创投小镇走产业为依托、科技助提升、资本做加速的“三融”发展路径,以聚焦创新、创业、创富的“三创”发展环境为出发点,以价值创新为引领,培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创投小镇。目前,海珠区已出台系列政策,为落户的创投机构、科技金融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政务服务,为创投机构与本地的产业、项目搭建无缝连接的沟通桥梁,力促创投机构多投资本地项目、本地产业,不断提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殷云 洪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