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靠什么重新崛起?

  今年5月初,小米正式向香港证券交易所递交IPO招股说明书,这或将成为今年全球最大规模IPO,并有望贴上港交所IPO新规下“同股不同权”第一股的标签。小米在经历了低谷后重新崛起,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小米逆风翻盘

  正如“雷布斯”所言,除了小米,还没有任何一家手机公司,在历经销量下滑之后能够成功逆转。那么,小米是如何重新崛起的?

  小米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至今已走过8年创业历程。其于2011年6月发布旗下首款智能手机小米1,当年出货30万台。

  随后5年中,小米的出货量持续保持增长趋势;不过,受竞争对手线下营销的冲击,其2016年的出货量出现了24%的下滑;尽管如此,小米在2017年迅速调整策略,终于实现逆风翻盘,手机出货量9240万台,同比增长74%。

  根据IDC公布的2017年第四季度智能手机销量排名,小米的出货量在全球市场排名第四,仅次于苹果、三星和华为;在中国市场同样位列第四,仅次于华为、OPPO和vivo。在最新公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机销量排名中,小米依然保持了全球和中国市场均排名第四的好成绩。在IoT领域,靠着高性价比和综合净利润率不超过5%的硬件生态,小米链接了超过1亿台设备,市场份额1.7%,全球排名第一,远超苹果、亚马逊等行业巨头。在海外业务方面,小米的增速也十分强劲,2015年-2017年,其海外市场收入分别为40.5亿元、91.5亿元和320.8亿元,第一阶段增幅已高达125%,第二阶段更翻一倍,达到250%。

  2011年,小米公司年销售额仅5.5亿元,到2017年已超过1000亿元。

  2010年8月,小米推出MIUI首个内测版,到2017年12月,MIUI全球联网激活用户已超3亿,活跃用户1.9亿。

  2017年,雷军更新了小米的“铁人三项”理论,把“软件+硬件+互联网”变更为“硬件+新零售+互联网”。其中,硬件板块业务依然是小米自身的三大硬件体系—手机、电视和路由器,以及外部的生态链智能硬件;新零售板块业务包括小米商城、全网电商、小米之家和米家有品等;互联网板块业务则有MIUI、互娱、云服务、金融和影业。

  可以看到,原先的软件业务已经被并入互联网板块,而新零售板块又将电商和线下直营门店一并包含,不可否认,小米重新整合了所有的渠道资源。

  对于重新崛起,雷军给出了三个原因:渠道建设、技术创新和海外战略成效初显。此外,公司转型和“性价比”承诺也为小米“重回世界前五”打下了坚实基础。

  低头向友商学习,加强渠道建设

  竞争对手的线下营销是造成小米没落的重要原因。小米长时间疏于对渠道的建设,出货量在新机首发时常常捉襟见肘,这给竞争对手留下了可趁之机,并于2016年被竞争对手打得抬不起头。此后,小米痛定思痛,大量发展线下实体店铺,加强对渠道的建设。2017年4月,小米世贸天阶店开业,成为全国第68家线下店,标志着小米之家吹响了进军各地顶级商圈的号角。2018年1月,小米之家全国范围内门店数已突破300家,渠道建设取得明显改观。充分发展“新零售”概念,通过互联网工具和方法,提升传统零售的效率,实现线上和线下的融合,这是小米能够在2017年重新崛起的核心原因。

  专注于技术创新,提升长期竞争力

  是否掌握核心技术是决定一个手机厂商能否长久存活下来的关键,但长期以来,小米在核心专利方面始终匮乏。2016年3月,身处逆境的小米终于决定在CPU上发力,投资了全资子公司松果,专门研发手机处理器。其发布的小米MIX第一代全面屏手机中就含有大量的黑科技,例如骨传导技术、全面屏下巴封装技术等,至此,支持小米手机的呼声越来越高。截至2018年3月,小米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3600多项授权专利,并在多个海外国家及司法权区(主要是美国、欧洲、印度、日本及俄罗斯)注册3500多项专利。同时,小米生态链这一概念也已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在业内得到普遍推广。目前小米投资或孵化的公司超过210家,其中90家专注于发展智能硬件以及生活消费产品。

  勇敢开拓海外新兴市场,在印度等国家崭露头角

  在手机领域,2017年小米的销量增长主要来自海外,尤以“红米”系列在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表现最为亮眼。2017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售商按出货量计算的市场份额排名中,小米拿到了第四名的好成绩,而在印度市场则稳居第一。由于其极高的性价比,小米手机受到了印度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份额接近30%。不过,印度手机市场虽大,但仍存在很多变数:一方面,印度的消费主力大多青睐于几百元的低价手机;另一方面,当地互联网服务和付费意识极为淡薄,市场环境较为复杂;更为重要的是,印度当局的政策也很不稳定,风向时常改变。当然,小米海外市场的销量增长并非仅限于印度,其在拉丁美洲、俄罗斯及欧洲等市场的表现也都十分抢眼。目前,小米已在海外14个国家的手机销量排名中进入前5位。

  从硬件公司转型互联网公司

  雷军在公开信中一直强调,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但是,根据招股书披露的资料,小米的收入主要来自四大业务: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及其他。小米2017年的收入为1146.25亿元,经营利润为122.15亿元,其中,来自智能手机的收入为805.64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为70.3%;来自IoT与生活消费产品的收入为234.48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为20.5%;来自互联网服务的收入为98.96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为8.6%。近三年来,小米智能手机销售收入的占比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但仍占据七成比重,这说明,小米实际上仍是一家以硬件制造和销售为主营业务的公司。考虑到,以手机制造和销售为主营业务的传统公司与互联网公司在估值上存在很大差异,其外界传言的千亿元估值是否成立,就需要打一个问号了。当然,如果小米继续保持转型的势头,一旦其从单纯的硬件公司摇身一变成为真正的、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那其未来的发展将不可限量。

  不变的“性价比”承诺

  雷军在公开信中表示,小米的使命是,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小米以1999元的超低定价奠定了国产智能手机的心理价位,随后开始进行多元化的品牌延伸,“平板”、“电视”、“路由器”、“智能家居”……很多人说,盲目的品牌延伸,只会模糊小米在用户心中的定位,但就产品本身而言,小米始终没有违背当初“性价比”的承诺。因此,这种延伸反而会加强用户对小米的品牌意识。并且,小米的品牌延伸并非摊大饼。应该说,雷军的优势在于,发现消费者的痛点并击中痛点,比如运动手环,其就是小米为自己制造的风口。当然,“性价比”承诺也存在一定隐患,“米粉”中大部分为价格导向型群体,未形成真正的品牌忠诚度,当市场出现性价比更好的替代品时,上述消费群体很容易转变阵营。

  小米为何选择此时上市?

  还记得,在2015年的两会现场,雷军曾表示:小米5年内不会考虑上市。为什么现在就突然就想通了呢?事实上,在2016年的两会现场,雷军已主动谈及小米及其上市的相关话题,并且改口称:因为有投资人和员工,小米并不排斥IPO。走出泥潭的小米,遇上政策开放的港股和A股市场,上市已然水到渠成。

  对港股交易制度的改革意义重大

  多年来,港股一直坚持同股同权。2014年阿里巴巴也曾把香港作为上市目的地,但由于其不愿接受同股同权的制度,最终选择了赴美上市。现在,港交所终于破冰、开始推“同股不同权”,这不得不说是对当年放走阿里的一种检讨。同时,A股也迅速推出了CDR,让境外(或中国香港)的上市公司将部分已发行上市的股票托管在当地保管银行,由中国境内的存托银行发行在境内A股市场上市、以人民币交易结算、供国内投资者买卖的投资凭证,从而顺利实现了股票的异地买卖。由此可见,香港和内地两方都积极在争夺好的上市资源。小米在这个时候适时选择“H股+CDR”的模式上市,可充分利用双方平台,实现最大利好。过去港股的交易活跃点主要分布于金融和地产领域,科技板块仅腾讯一家;一旦小米上市,科技板块占港股大盘的比重必然上升,这将使港股更加符合时代气息,对提升香港作为远东金融中心的战略地位意义重大。

  大跃进融资后的最佳选择

  招股说明书显示,目前小米已经完成9轮融资,其中:第一轮轮融资于2010年9月签署,融资额为1025万美元;最后一轮融资于2014年12月签署,融资额为11.34亿美元。当小米完成最后一轮融资后,其估值达到了450亿美元。但值得注意的是,小米的9轮融资均完成于2014年前,之后再无融资,可谓遭遇了融资滑铁卢。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自2015年二三季度开始后,其业绩不断下滑;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经过前期不计代价的凶猛融资,现在后果开始显现。小米招股书中最引人瞩目的一句话,就是—“2017年小米亏损439亿元”,但事实上,小米2017年的经营收入并不差,而所谓的亏损则主要来自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因为小米的前9轮融资均采用了优先股形式。在未来的生态链建设中,小米仍需要大量资金,显然,其难以再依赖于优先股形式进行融资,而IPO便成为了当前的最佳选择。

  再思小米的未来和挑战

  与此前传言—雷军持股小米70%以上不同,本次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在股权结构上,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雷军持股比例为31.4%。按照目前业界普遍预估的1000亿美元市值计算,小米上市后,雷军的身家将达314亿美元,这或许使雷军超越前首富王健林跻身中国财富排行榜前五的位置,仅次于马化腾(442亿美元)、马云(419亿美元)、李嘉诚(334亿美元)和许家印(320亿美元)。按现行港交所IPO新规及上交所CDR细则,小米“H股+CDR”的发行过程预计分为三部分配售:第一部分是香港公开发售,由香港一般投资者认购;第二部分为国际发售,由国际机构投资者认购;第三部分为CDR境内配售,由境内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参与认购,可能引入战略配售。尽管有H股和CDR的完美配合,小米在上市后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事实上,自2017年开始,已经陆续有几家不错的独角兽公司登陆港股,如易鑫、阅文和众安在线等,但上市后的走势都不是十分理想,因为,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在投资者特性和流动性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将对小米“H股+CDR”的发行模式带来挑战。如何更好地处理和化解上述不利因素,是当前小米高层亟须探索的课题。也正因为如此,小米的CDR在几天前突然叫停。

  小米生态链也并非如此强大。小米科技被视为小米和手机业务紧密相关的核心企业,是公司营收的主要贡献者。最新工商注册信息显示,雷军持股77.80%,为小米科技实际控制人。相比于小米香港等小米旗下其他子公司而言,小米科技的投资活跃度也更高。综合天眼查、同花顺、IT桔子等多处统计信息,小米科技目前处于存续期内的对外投资子公司达10余个。而在具体的投资形式上,经梳理发现,小米科技系列投资主要以小比例战略投资形式居多,极少出现参股权超过30%的状况。

  截至2018年4月,小米科技所进行的投融资事件已逾200件。其中,智能硬件、文娱内容生产、金融服务位列小米科技主要投资业务领域。仅以金融业务为例,生态链业务形态就涵盖了银行、支付、众筹、保险等多业态。但根据财务理论,未达到绝对控股的生态链企业均难以实现并表。这意味着生态链企业带来的上市估值水准或许并不如外界预想的那样大。

  2015年,小米的销售额为668亿元;2016年,为684亿元,基本无增长。但到了2017年,小米的销售额竟高达1146亿元,增幅67.5%。那么,这种增长能否延续?答案是:非常不确定。这正是小米急于在今年上市的重要原因,且从其招股书中也可以得到证实—“我们无法保证日后能赚取利润”。2017年,小米手机的国内销量为5000万台左右,较2016年的5124万台相差无几,这说明,小米2017年的销量增长主要来自海外市场,而海外市场又以印度为主力,考虑到印度手机市场虽大但问题也多,所以小米日后的销量增长同样难以保障。而小米的手机,主要以性价比作为特点,但是问题是如果没有突破,性价比难以成为长期的消费者忠诚度保障,因为消费者的爱好是会不断变化的,而差异性能够更好地锁定消费者。

  在海外市场,小米的挑战也很大,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推动专利建设,进入到一些利润丰厚的市场,也需要在海外铺设自己的互联网业务平台,在保持自身的品牌定位的同时,谨慎地推动生态链的形成和维护好生态链的关系。

  关于小米上市后的走势,不可盲目乐观,但仍值得期待。

  文/陈春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