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 “时间移民”比“星际移民”更具操作性
- 来源:凤凰生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7-18 14:07
五十八年前,物理学家佛里曼·戴森预言说,假设宇宙中的所有文明能够存活足够长时间,那么这些文明所在的行星最终难以逃脱资源枯竭的厄运。
霍金生前曾吁投资者支持他的“突破摄星”(Breakthrough Starshot)项目,他认为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周围可能有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
埃隆·马斯克也说过,他认为未来的人类文明大致有两种走向,其中一种是发展太空文明和跨星球物种,实现星际移民。
而科幻作家刘慈欣说,人类目前不具备在太阳系内进行大规模太空开发的技术。在太空航行最基本、最关键的推进技术上,人类目前只处于化学推进阶段,而大规模行星际航行则需要核动力推进,目前的技术距此还有相当的距离,核动力的火箭和飞船还只是科幻小说中的东西。
这些年,人们常常担心地球资源枯竭问题,更有人担心未来智能机器人操控人类的可怕结局,当地球资源走向枯竭或者遭受致命打击时,人类的出路一定要移民其他星球吗?雨果奖获得者、科幻作家刘慈欣先生给出了不同的思考方向。
关于星际移民的可行性
态度:否定
建议:地下生存,防护罩内生存
P:除了《三体》系列,你也写过短篇小说《时间移民》,迫于环境和人口无法承受的压力,政府决定进行时间移民。假如人类真的需要星际移民,从科幻与科学的角度上来讲,时间移民与星际移民,哪种更具操作性?
刘慈欣:从目前看来的话,时间移民显然更具操作性。因为时间移民所需要的技术比星际移民要简单一些。
P:这个技术就是冬眠吗?
刘慈欣:对,当然目前来说,冬眠技术还无法实现,但是从长远来看,首先相对来说,冬眠技术比光速飞行要简单;其次,冬眠只需要这一项技术,而星际航行就需要很多技术,除了像接近光速的飞行以外,还需要有飞船上的生态环境等等各方面的技术,甚至还包括飞船在宇宙空间运行的防护,防止陨石撞击等等。
其实不管是星际航行还是时间移民,都需要冬眠技术,假如距离很远的话,可能要飞行几百年或上千年,这样的话,必须要有完善的冬眠技术,否则理论上都无法实现。
P:据你的了解,目前国际上关于冬眠的这项技术研究处于什么程度?
刘慈欣:目前倒是有这个项目正在研究,但是离真正的实用还差得很远。
P:在你的小说《三体》系列中,讲到的三体人准备放弃母星,移民地球。那么反过来,假设地球的能源已经枯竭,或者即将遭遇毁灭性的大灾难,又或者如大家担心的,将来智能机器人统治了人类,总之就是地球不适合生存了,你认为人类除了寻找可移居的类地球星球之外,还应该做何打算?
刘慈欣:从科幻角度来讲,星际移民是科幻小说的一个题材,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其实在目前为止,星际移民这个说法是最不可能发生的一个解决办法,就是说地球上的环境不管如何恶化,它也比我们目前能够到达的太空中的环境要好。
目前我们人类的能力能够到达的星球,也就是太阳系内部的几个行星,包括火星木星等等,这些星球的自然环境跟地球相比十分恶劣。哪怕最后地球环境完全恶化,那也比这些行星的环境要好得多,至少地球上有水、有大气层。我打个比方,比如现在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一些地方,像沙漠和南极洲,这些地方和火星、木星这些星球的环境相比也好很多。
所以说不管地球环境怎么恶化,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在可以看到的未来这么长远的时间里面,我认为人类不太可能采取星际移民去解决地球问题,只能是,要么重新改造地球的环境,使地球的生态恢复过来,要么就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下,想尽办法生存下来,比如可以在地下生存,可以在防护罩里面生存。
但是,从长远来看,星际移民这个事情,还是人类文明在以后,为了能够长远发展应该要做的一项事业,但那应该是很遥远的、未来的一件事情。首先向太阳系内的星际移民,我们还能看得到它的可能性,目前人类的技术还是有可能达到的。而恒星之间的移民,对于现在来说是极其困难的,即便从理论上来说都十分的困难,因为它的距离实在太远,以现在人类的技术,我们还看不到星际移民的可能性。
P:说到星际移民的方式,科幻电影里表现的方式几乎都是建造宇宙飞船,以光速飞行,那么就是说,“星际移民”之说仅存在于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中,诚如你所讲,人类的航天科技能够抵达或探则到太阳系里的火星等行星,但它们的环境不具生存条件,而像系外半人马座阿尔法星那样的恒星,由于距离遥远,人类现有科技无法实现,那么科学家目前有没有在“星际移民”这方面做一做努力?
刘慈欣:我不知道谁在做这方面的努力。目前我所知道的是,人类所做的努力都是着眼于太阳系之内的,甚至包括我们地球周围轨道的、地球周围空间的航天探索。对星际移民没有做过什么实际的努力,可能有一些研究项目在进行,大概也是很例外,很稀少的,人们在星际移民上没有投入过多的资源,也只是在理论上进行一些探讨而已。
P:你的小说《三体》中讲过,三体人的母星,就是半人马座阿尔法星,说那个地方是距地球四光年,四光年的距离,假如以我们现在的宇宙飞船航行的话,应该要飞多久?
刘慈欣:按照我们现在宇宙航行的最高速度,假如我们从宋朝那会儿发射了一艘宇宙飞船去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现在还没到,你知道有多难吗?所以我说按照我们现在的技术几乎不太可能,除非你打算实实在在地在太空中生活,生活十几个世纪,但是这样的技术我们现在没有,我们在太空中不可能造出那么大的飞船来生活,也不可能冬眠。所以说即便像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算是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我们向这颗恒星移民,目前来说都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往更远的地方去航行,这段距离即便是四光年,对我们来说也是不可跨越的。像一般的恒星离我们都有几十光年几百光年,甚至像银河系边缘的核心区,距离我们有十万光年,你想想,这是多长时间?但是如果我们去火星的话就好办,一两年就能到火星。
P:你在小说《三体》中就描述了一个直径八公里,长度45公里的靠自转产生重力的圆筒形的太空城市,如果是说以人类目前这种科技发展的前景以及人力和财力上来看,建太空城市的这种可能性大吗?
刘慈欣:建造这种太空生存的城市可能性很大,这个比刚才说的移民到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的可能性要大多了,就算人力财力目前达不到,但它的技术基本上是成熟的,至少是可能的事,就是说人类有可能做到,因为建造它所需要的技术我们基本上已经具备了。但现实的角度上来讲,可行与可能也不太一样,毕竟建造它,投资是相当庞大的。
关于科幻小说《三体》
记得小时候,我都是从杂志上读科幻故事,比如《奥秘》《科幻世界》《UFO》等,直到《三体》的出现。七年前,作为中国第一次诞生出了被西方认可的一流科幻小说《三体》在拿到了“世界科幻协会”所颁发的奖项后,引发过一阵科幻热的风潮。然而,在采访刘慈欣的时候,他说,即便如此,除了《三体》系列,他的其他作品销量并没有更好,他说在《三体》获奖后,科幻文学在中国的现状并未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科幻小说的土壤目前还处于贫瘠状态。
P:作为科幻作家,对你来说,科幻的核心理念在你的理解中应该是什么样的?
刘慈欣:科幻有很多种,我很难说它的核心应该是什么。它就是基于科学的一个想象力来拓展人们的想象空间,对其他的同类的科幻我就不太好说,各种风格的刻画都不一样。
P:有人说你的小说中描写的“黑暗森林法则”,没有温情,有的只是冰冷的秩序和极致的生存竞争。你如何看待这样的说法?
刘慈欣:那只是小说里的情节,至于说到宇宙间的这个智慧文明到底是个什么关系?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因为我们现在连宇宙间有没有其它的生命和其他的智慧文明还不知道,所以它只是小说的情节而已,并没有得到过科学的证明。
P:《三体3之死神永生》的结尾,你重新定义了时间,重新安排了万物的起源,这么宏大的想像有出处吗?
刘慈欣:这也是科幻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题材,想象时间的尽头,就是宇宙终极命运。但是每个科幻作家的写法都不太一样。
P:不久前你参加了亚太科幻大会,你的小说被翻译成十五种语言,这让中国的科幻小说又拓宽了世界影响力,应该还会再次燃起一次《三体》热潮吧?当年你得奖之后,《三体》一度很轰动,那么七年的时间,中国科幻文学在你得奖之后有什么变化?
刘慈欣:变化不太大。其实《三体》热,是个特例。但从中国科幻文学的规模,包括科幻图书的销量,科幻作家群的数量等,都看得出变化不算大,当然除了《三体》之外。
P:据你了解,目前中国科幻文学市场跟西方的科幻文学市场最大的区别在哪?
刘慈欣:差别在于规模上,就是说国外的科幻作家非常多,可以给你说一个具体的数量,中国的科幻作家,目前经常写作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大概有20到30个人。而目前美国科幻作家协会里面的科幻作家数量大概2000人至3000人。美国一年出版的原创科幻长篇小说大概有上千部,而我们国内大概是几十部,这就是差别。
P:这几年,中国两位科幻作家,你和郝景芳都因获得了雨果奖而在国际和国内知名度高升,尤其这一次的亚太科幻大会之后,我想除了国际知名度之外,中国科幻文学市场也相应会受影响而扩大吧?
刘慈欣:这真的不好预测,现在不仅是科幻小说,所有的小说都处于一种衰落状态,就是人们现在不怎么看书了,其他类型小说也处于一个下滑的状态。
P:记得知乎上有人说过,碎片化阅读,会让人患上严重的阅读障碍。可能基于这个原因吧,现在人们不愿意坐下来认真的读一部小说。
刘慈欣:对,你看现在书店一家接一家倒闭,科幻小说也只是小说中的一种类型,所以你说以后的科幻小说会不会好,这个我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以后的科幻电影、科幻电视剧会繁荣起来。
P:这段时间你新的小说有没有正在构思或者创作中?新的构思这个小说大约在什么时间能让三体粉们看到?
刘慈欣:在积极的构思,但是比较慢。
科幻是什么?
人类科技的进步,有时候来自于人们的大胆想象,曾经的科幻,有可能都会成为未来的现实。采访完刘慈欣之后,我想借用两个人的观点来为这篇采访稿做个结语。
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在谈到什么是科幻时,是这样说的:“1、科幻创造另一个世界;2、科幻创造另一种时间;3、科幻创造另一种人类;4、科幻创造另一种生活,5、科幻以这些异己之物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这个世界的可能性。”
“大刘,他写的《三体》,其实讲的是人类的未来到毁灭,但是你完全可以把他当成一个镜子,如果这个镜子倒过来看,其实讲的是人类的历史”——高晓松《晓说》三体篇。
采访、文/郭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