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资产管理服务商排行榜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资产管理,服务商
  • 发布时间:2018-09-11 15:43

  所谓资产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受托管理别人的资产。一般是对外募集资金进行投资,并收取管理费以此盈利。与财富管理不同的是,资产管理服务商相对注重产品设计,追求金融的产品的深度,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以收益率为导向来聚集资金。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已有20多年历史。历经各类金融机构全面参与的市场竞争后,如今资管业整体规模已推至百万亿量级。据《2017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报告》显示,中国各类资管机构(包括银行理财、信托、保险、券商资管、公募基金以及基金子公司在内)管理资产总规模达到107万亿元。

  近年来,伴随居民对财富管理需求愈加强烈,我国资产管理行业也飞速发展,也因此带来了一些潜在风险。部分金融机构存在加杠杆、加久期、产品层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监管等问题。针对这些痛点,被业内称为“资管新规”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出台,在中国资管行业激起了千层浪。它带来的并不是短期阵痛,而是整个行业作业场景的全面变革和市场规则的重新定义。

  大基金洗牌,货基分化

  对于众资产管理机构而言,资管新规开启的历史新篇章,是挑战更是机遇。与往年不同的是,据统计,公募基金今年上半年规模变化较大,不少基金规模都有缩水的现象,部分大公司、老牌公司在非货币规模上出现了发展停滞。伴随支付方式的迭代更替,货币基金今年上半年呈现增减分化加剧的态势,且余额宝平台显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优势”。

  今年5月开始,蚂蚁财富宣布余额宝陆续接入中欧滚钱宝A、博时现金增利A等5只新的货币基金。截至6月30日,余额宝对接的6只货币基金合计规模达到18602亿元,除了天弘余额宝外,其他5只基金规模均超过600亿元。

  由此可见,货币基金与公募基金分化明显,而未来在高新电子科技产业的推动下,新发基金虽然仍是规模逆市扩张的主要途径,但当下的投资者已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主动管理能力强的基金公司。

  新规加持,保险资管有望“翻身”

  与公募基金的“水逆”不同的是,在资管新规的滋润下,保险资管正在茁壮成长。

  与其他资管行业相比,保险资管历来以稳健安全为先,以往多埋头专注管理母公司保险资金,除平安资管等几家超大型的保险资管公司有较可观的第三方资管规模外,行业整体涉足第三方资管业务的时间较晚,因此错失了发展良机,在争取资管业务准入和市场地位方面颇显被动,业务规则上也频受掣肘。

  2018年4月底,资管新规出台后,其成长空间则被进一步打开。不但统一了同类资管产品的监管标准,还明确了保险资管的公平竞争地位。对于没有自主投资能力的保险公司而言,即将重新划分的市场份额,或也意味着投资渠道、产品和收益将有更多。另外,保险资管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资金管理及养老资产管理业务等方面拥有先天优势,也预示着更为熟悉长期资金对投资安全性的保险资管,将更符合大众对收益稳定性及资产负债匹配的需求,或可成为未来向实体经济输血的有效渠道。

  规定了业务的规范和方向的资管新规,其导向作用与保险资管目前受托的险资追求的低风险、安全性、长期性、流动性等特点相匹配。它不旦为市场预留了充足的过渡期,也令大资管的发展路径更加清晰,各类资管机构在统一规制下公平竞争,将有更多优秀从业机构迎来更多发展机遇。依托中国经济的丰沛动力,中国稳健合规的大型保险资管公司或有望向国际一流资管巨头迈进。

  银行转型迫在眉睫,证券化和银保联手或是新方向

  对银行理财而言,在当前的形势下,进行表内转表外非标投资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现在的资管银行亟需构建主动管理能力,而这绝非一日之功。资管新规的重要监管方向是限制银行表外业务和非标业务的无序快速扩张。在资管新规要求下,转型中的银行要开展新的资产业务来源,盘活存量资产,需要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或工具来实现表内业务的快速更迭。

  因此,在严监管和银行非标资产压降的背景下,众银行纷纷成立资管子公司,明显加大了配置标准化产品的力度,对标公募基金运作模式。产品中包括净值型理财产品,以及当前很流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特别是AAA评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即便如此,对于银行系的资产管理公司,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仍然是资产证券化,以及拥有可穿透的底层资产等标准化产品,而不是多层嵌套的非标产品。

  除此以外,原银监会和保监会已正式合并,机构改革将为传统的银行保险合作带来新的化学效应。通过借助外脑迅速提高净值化产品的管理能力、拓宽投资能力边界,实现跨市场、多品种、多策略的大类资产配置是势在必行。目前来看,银行大概率会选择成熟的大型资管机构作为合作伙伴。这方面,保险资管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上经验最为丰富,行业领头羊企业在投资能力和产品布局上也已完备。因此从市场化的供需关系来看,银保合作在资管新规的新时期,或能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互惠双赢,并创出银保合作的新模式。

  为券商开启一扇“窗”

  事实上,资管新规对资金池和通道业务关上“门”的同时,也对资产证券化开了一扇“窗”。资管新规中提到,“依据金融管理部门颁布规则开展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依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颁布规则发行的养老金产品,不适用本意见。”这意味着资管新规中的一些规定,资产证券化业务(ABS)产品是可以豁免的。

  据报告显示,从市场规模来看,资产证券化市场有望维持万亿元发行规模并继续扩容。2017年资产证券化市场发行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18年增速或趋缓。于严监管环境下,银行资产需求较为强劲,信贷ABS仍有放量的潜力成为其中一大原因。

  与银行理财状况不同的是,券商资管业务中,通道业务占绝对优势。通道业务的缩水将有利于鼓励券商资管拓展主动管理型业务,主动管理型产品很有可能会顺势扩大城投债的持仓比例。虽然资产支持证券在主动产品中所占比重不高,但由于不在资管新规限制范围内,未来仍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资管还是那个资管,信托却非当初的信托

  此次资管新规对资管行业影响最大的还是资管信托业务。原来信托的纯通道业务、一本万利的无风险表外业务将受到较大影响。信托公司本是银行表外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重要渠道,受益于银行前几年信通公司的通道,其业务发展十分迅猛。

  在资管新规的影响下,信托行业的通道承压,资金来源渠道收窄,迫使其结构不得不转型。资本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和风险防控的需要,也令信托公司在固有资金运用方面更加谨慎。因而当下信托公司多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是开发更多的标准化产品,如加快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发力度,这其中包括ABN(资产支持票据);二是根据资管新规要求,其资管产品要从预期收益率调整到净值模式。目前信托公司也在积极探索替代预期收益率描述的方法。

  如果要符合资管新规的要求,信托公司就需要把底层资产做实、做透,开发出更多的标准化产品,而不是简单利用牌照优势进行通道套利。在中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信托业需要回归本源、重构业务模式,才能更好地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把杠杆率控制在监管部门的要求范围之内,从而做到规范经营,才是信托公司发展的正道。

  大一统的资管行业是内心世界的映射

  “资管新规”初步构建的“大一统”资管监管架构下,其立法目的在于消除同类资管业务的监管规则和标准的不一致,力求解决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监管套利、产品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这或是监管者的心声,也是民声所求。

  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那些真正的大资管企业,都是把它当做一个事业来做。最终想要成为资产管理服务商中的佼佼者,能否把用户留住是一门学问。这不仅需要在产品和利益分配上苦下功夫,还要将 “集体利益”放在心上。如此,不管行业竞争多么激烈,都将保有一席之地,名垂青史。

  文/子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