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长城的兴衰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古罗马,长城,兴衰
  • 发布时间:2019-04-01 11:08

  公元前8世纪,在中国,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刚刚开始。此时,一万多公里外的地中海地区,罗马人开始建立政权,一个崇尚武力和血性的民族即将在历史上掀起腥风血雨。

  公元前5世纪,罗马人开始对外扩张,公元前27年,闻名于世的罗马帝国诞生,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达到最大规模,疆域横跨亚、欧、非三大陆。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为了守卫攻下的城池,罗马军团在欧洲大陆广阔的土地上开始建立长城,这就是“古罗马长城”。尽管到了最后,泥土和砖石的防线没能挽救古罗马帝国的衰落,但那些拥有约两千年历史的古罗马长城,却如墓碑般永恒地镌刻着帝国的荣辱与兴衰。

  德国的“千里长城”一堵墙后的罗马小社會

  中国有万里长城,德国则有“千里长城”,也就是古罗马人修建的德国长城。

  公元9年,一向战无不胜的罗马军团受到重创——在条顿堡森林战中惨败。当时,罗马帝国的缔造者屋大维痛心疾首,同时也认清楚了一个事实:位于莱茵河以东的“蛮族”——日耳曼人并不容易征服。于是,他停止了对西日耳曼的扩张,确定了罗马帝国北部的边线为莱茵河与多瑙河以南一带。局势转攻为守,屋大维开始在帝国的边境线上修筑防御工事。

  接下来,国王图密善在位时期(81-96年),他将位于莱茵河、多瑙河之间的防御工事连接起来,建立了德国长城的雏形,图密善的继承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固、扩建,最终形成了一条长约550公里的长城防线,即德国长城,也称日耳曼长城。

  长城整体呈“Z”字型,Z字的上半段从莱茵河畔的莱茵布罗尔出发,蜿蜒向东延伸到阿恩斯贝格地区;Z字的中间部分从阿恩斯贝格地区经过莱茵河的众多支流,到达洛尔希;Z字的最后部分,从洛尔希出发,一直向东,在诺伊施塔特与多瑙河汇合,最终抵达雷根斯堡。

  尽管德国长城号称“长城”,但与中国长城的概念不尽相同。英语中,德国长城被称为“Limes(即界墙)”,而并非“Wall”。在构建之初,沿线仅由一条浅沟和一座木质瞭望塔构成,及至公元120年左右,浅沟旁才加上木栅栏,瞭望塔也被加固;25年后,木塔被石头碉堡代替,直到公元200年后,木栅栏才被土墙和壕沟取代。

  为了保证长城全线都在监测范围内,德国长城沿线的瞭望塔数量多达900座。不过,德国长城最引人注目的,是沿线的120座大小军营,其建造的“豪华”程度远超界墙。

  从德国西部著名的疗养小镇巴特洪堡向北出发,仅需20分钟车程,就能到达萨尔堡罗马界墙遗址公园,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被重建的罗马长城要塞,在这里能一睹当年军营的盛景。

  萨尔堡要塞始建于135年,罗马军团退守德国后被废弃。1897年,威廉二世下令对这座军营进行挖掘,并按原样重建。军营为四方建构,四周筑城墙,每一方均设有城门,城门两侧各有一座城楼。如今,人们在进入遗址公园的大门前,首先会瞻仰一座罗马国王安敦尼的雕塑,他身披战袍,一手持着权杖,一手向前挥动,浑身散发着一种神圣不可冒犯的威严。

  走进城堡内部,中心位置是高级军官的住房和办公室,两侧是商议军事的集会大厅,其余地方则分布着营房、厨房、粮仓等设施。如今,营房已被改造为博物馆,里面展示着长城地区出土的古罗马钱币、古代刑具、兵器、衣服鞋子等物品,从这些沧桑的物件,人们很容易想象当时最真实的士兵生活。

  军营附近是平民定居的小村落,村落里有官方的旅社、神庙,以及一个军民共用的大型浴室。罗马人对浴所别有一番钟爱,罗马帝国的城镇内遍布公共浴室,人们交流感情、议事均首选浴所。这个位于罗马边境上的浴室设计也非常精致,并且拥有相当完备的沐浴措施:更衣室、冷水池、温水池、热水浴室、桑拿室应有俱有。2005年,这座遗址公园作为德国长城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进入公元3世纪后,罗马帝国国力日渐式微,疆域领土不断缩减,德国长城逐渐失去了军事防御作用,260年后被完全废弃。随着时间的流逝,界墙被风雨侵蚀而损毁,生活在长城沿线的人也“物尽其用”——将能用的石料都搬去修建自己的房屋。这座在罗马帝国历史上发挥作用200多年的长城,最终只剩下一些土堆和断壁残垣供后人凭吊。

  征服英国的里程碑电影小说中的常客

  大不列颠是罗马人的梦想。早在公元前55年,凯撒大帝曾多次跨越英吉利海峡出征大不列颠,均以失败告终。直到将近100年后,克劳狄皇帝带领4万名罗马士兵登陆大不列颠,才成功占领了今天的英格兰地区。

  公元122年,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哈德良来到英国视察边境地区时,下令在边境上修筑长城。于是,罗马帝国3个军团的兵力,花了整整6年时间,在英国东海岸的泰恩河口到西海岸的索尔威湾之间,修建起一座宏伟的长城,这就是哈德良长城。

  哈德良长城全长约117.5公里,宽3米左右,高4~6米,其构造类似于中国的长城。此外,在长城两侧各修有壕沟,壕沟深约3米、宽9米,从壕沟里挖出来的土被堆到了壕沟两边,形成高高的土屯。城墙南部的壕沟通常距离城墙更远,城墙与壕沟之间就形成了最有利于掩护的军用通道,一旦发生军事攻击,就能从城墙附近的军营迅速赶往长城的各个地方,完成军事部署。

  在哈德良长城沿线,设有16座军营,与德国长城相同,军营内部设施齐全,包含仓库、医院,甚至还有面包房、庙宇等。考古学家在军营中发掘了众多写满字的木板,从木板上的字里行间,人们还原了古罗马士兵生活的场景:士兵们的饮食不错,猪肉、鹿肉、牡蛎、蛋类供应充足,甚至还有凯尔特啤酒和葡萄酒,每到重要的节日,士兵们还可以到庙宇里举行庆祝活动……

  如此“悠闲”的生活,似乎暗示着这条边境线上的战事并不紧张。事实上,当史学家研究起哈德良长城建立的目的时,大多数人认为,比起用来防御外敌入侵,哈德良可能更想以此来表明自己停止对外扩张的决心。传记作家安东尼·伯利认为,哈德良明智地意识到他的前任贪多嚼不烂的错误……决定审慎地守护帝国,不再毫无节制地将领土扩张至一贫如洗、无利可图的蛮族部落。

  所以,哈德良长城并不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的防御线,相反,在长城上,还设有专门的关口供长城内外的人通行,而罗马士兵则在关口设立检查站,向来往的商人征收关税、查获走私物品。

  当哈德良逝世之后,他的继任者安敦尼又开始了扩张之旅,将古罗马在英国的边界向北推移了166公里。公元142年,安敦尼下令从英国东海岸的福斯河湾到西海岸的克莱德河湾修建起一道长城,并命名为安敦尼长城。

  安敦尼长城长63公里,高3米,宽5米,长城的地基为石头,但墙体却是用分层的草堆和泥土筑成。不过,在安敦尼长城的草皮墙体上却内嵌着石头,上面除了刻写着长城的长度外,还雕刻着宗教神话人物。研究者对这些雕像进行了检测,发现里面含有油漆的微小残留物。这也就意味着,在当时,这些雕像色彩鲜艳,显示了罗马帝国高度繁荣的艺术文明。

  安敦尼长城花了12年才建成,但仅在建成8年后,长城上的卫戍部队便撤回到了哈德良长城,安敦尼长城惨遭废弃。尽管塞维鲁皇帝在193年称帝后,曾重建安敦尼长城上的守卫军,并对长城进行了修复,但这并没能延长安敦尼长城繁荣的历史,公元196年,安敦尼长城被彻底废弃。

  公元383年,罗马军团弃守哈德良长城,逐步退出英国,哈德良长城也不再有任何实际意义。失去荣耀加持的长城犹如“待宰的羔羊”,人们瞄准了长城上的石头,通过挖凿、炸药爆破等方式将其获取,随后运往自家的地界修建房屋,于是这些曾象征着古罗马征服荣耀的石块,散落在了英国中世纪的房屋里,留给哈德良长城的仅剩下土堆和残壁。

  尽管,英国境内的古罗马长城如今难见中国万里长城的雄伟气势,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它们的热爱和幻想:在当代著名小说家马克斯·布鲁克斯的小说《僵尸世界大战Z:僵尸战争口述史》中,安敦尼长城被设置为对抗僵尸的最后一道防线;在电影《亚瑟王》中出现的长城,就是哈德良长城;在美剧《冰与火之歌》中,那座巨大的阻挡异鬼入侵的冰墙,原型也是哈德良长城……

  遍布东欧的图拉真长城蒙古军团留在蛇墙上的噩梦

  比起德国长城和英国的哈德良、安敦尼长城,位于东欧诸国土地上的古罗马长城就更鲜为人知了。

  公元101~106年,当时罗马帝国的执政者图拉真率兵越过多瑙河,成功征服达契亚地区,并于107年设立达契亚行省(即今天的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以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和乌克兰的部分地区)。

  达契亚局势稳定后,罗马人开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修建数座长城,以防御外敌入侵。尽管长城修建的时间,并非在图拉真执政时期,但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征服者,所有长城统称为“图拉真长城”。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领土开始萎缩,罗马军团彻底撤出达契亚地区,这些长城同时被废弃。由于修建的时候,墙体多为土墙,在风吹日晒中,大多消失殆尽,只在罗马尼亚、乌克兰和摩尔多瓦留下少许遗址。

  在图拉真长城中,有一条被称为“南图拉真”的长城最为有名。这条长城横穿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3国,其构造与德国长城类似,城墙高3米,厚2米,沿线建有瞭望塔和军事要塞。

  南图拉真长城到底建于何时、由谁建造,在史学界一直存有争议。有史学家认为,南图拉真长城修建于公元3世纪,由多瑙河东北部的瑟文吉部落首领亚他那利克主持修建。不过另外一方却坚决反对:“要修建长城,需要大量的知识和劳动力,像亚他那利克这样的野蛮人两者都不具备。”所以,学界认为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亚他那利克只是重复使用古罗马时期的长城。

  除此之外,在乌克兰还有一条著名的“蛇墙”,从乌克兰东部的哈尔科夫州向西延伸,经过乌克兰首都基辅,抵达西部的波多利亚地区,全长1000公里左右。

  根据碳测计年法的测算,这些古城墙修建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7世纪之间。尽管建造的具体时间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条蛇墙曾留下过中国印记:公元13世纪,中国蒙古军队的铁蹄向欧洲进发。124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汗率领军队直捣基辅。当时,拔都汗的军队停在了蛇墙之外,希望基辅当权者能够投降,避免进一步的流血牺牲。

  基辅当权者拒绝了蒙古军队的投降倡议,在经过约一周左右的对抗中,基辅人死伤无数。最终,基辅城内的投降派打开了大门,成千上万的蒙古军涌入基辅城中。占领城池之后,蒙古军屠杀抵抗者、烧毁房屋,繁荣的基辅城变成了废墟。

  时过境迁,作为乌克兰的首都,基辅早已再次繁荣起来,但那条如今已经沦为土堆的蛇墙,却将当时惨痛的情景永远刻录了下来。直至今日,人们在蛇墙遗址的考古挖掘过程中,还能找到当时蒙古军队使用过的箭头。

  张莫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