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不中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河南方言,中原官话,中不中
  • 发布时间:2019-04-01 11:32

  今天的河南,古称中原,但中原官话不止分布在河南,西到新疆,东到江苏(徐州),中原官话大概是占据经度最多的汉语方言。在很长时间里,汴(开封)、洛(洛阳)地处“天下之中”,作为中原官话的代表,河南方言被视为“正音”,为其他地方的人民所效仿。譬如苏州评弹里的唱词规定:不许用苏州土白唱,要念成“中州韵”,实际上就是一种过去江南士人想象中的河南话。

  今天的河南方言在语音上跟普通话差别并不太大,所以河南人说方言,大多数国人都能听得懂。但河南话的词汇也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中”字。华夏先祖认为他们居天下之中,故称其所居的中原地区为“中国”,豫州为“中州”,华夏民族则被称为“中华”。甚至河南人说话,“好不好”“行不行”“可以不可以”“合适不合适”“能不能”等均可以用“中不中”代替,回答也尽可以是“中”或“不中”。就连许多文艺小品中的河南话,也是“中”字连声不断,频登大雅之堂。

  考查《辞海》等辞书,“中”并没有“好,行,成,能,可以”的释义,但河南话里这个“中”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先秦经史典籍中,《论语·子路》有“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之语,《孟子·离娄》有“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之言,前者的“中”是得当的意思,后者的“中”代指品德好的人。到了明清之际,“中”的用法已与当今河南方言“中”的用法如出一辙。比如元杂剧《窦娥冤》里的“婆婆,不中!你再寻思。”再如明清白话小说《红楼梦》第五十八回里就有“什么如何是好,都撵了出去,不要这些中看不中吃的。”

  不但如此,“中”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典故。东晋时期,大批中原士族南渡长江。虽然来到异乡,但他们还是操着河南话,甚至江南士族,也纷纷弃吴语而效仿“洛声咏”。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渡士族王导的后人王肃投奔北朝,回到了河南家乡。不过,此人长养于江南,惯吃鱼羹,饮茗汁,初入北魏时,他已经吃不了酪浆(牛羊等动物的乳汁)等北地食物。但数年之后,在一次宴会上,北魏孝文帝却惊讶地发现王肃已经能够大吃羊肉、酪粥了,遂向他抛出了一个问题,“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王肃的回答很是高明,“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是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 既然王肃认为茶不“中”,不成器,只配做酪浆的奴僮,孝文帝也就不再调侃他了。

  郭晔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