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新变化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提升,金融监管,资产
  • 发布时间:2019-07-25 23:37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金融监管的强化、同业竞争的加剧、宏观金融政策的调整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不断转变经营理念、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经营行为呈现一系列新变化。本文基于对河北省43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调查,研究发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快速扩张的势头明显收缩、结构趋于优化,资金运用上日趋回归本源、信贷投放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同业业务收缩、表外理财更趋规范,市场化融资能力提升、负债稳定性有所上升,但在补充资本、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进一步做好审慎经营等方面仍需加强。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结构及经营行为的变化趋势

  从调查情况来看,2017年以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扩张速度持续下降,2018年以后,结束了持续下行趋势,增速逐步趋于平稳。其中,资产方面,贷款的稳定增长抵消了股权及其他投资以及表外理财增速的持续下降;负债方面,存款的稳定增长修复了同业负债的下降。分机构类型看,不同类型的法人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总体增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见图1)

  地方法人金融機构资产配置的变化趋势

  2018年以来,样本金融机构的资产余额结束高速扩张趋势,呈现低速增长态势,主要受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以及表外理财这三大类资产增速放缓的影响;而贷款和债券投资增速总体较为平稳,占总资产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从数据来看,样本金融机构的资产增速从2017年一季度末的44.6%持续下降至2018年一季度末的2.1%,增速明显放缓,此后的增速稳定在6.3%至8.3%,结束了持续下降趋势,与实体经济的增速更为契合。(见图2)

  贷款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占总资产比重上升,贷款主要投向实体经济。2017年一季度末-2018年四季度末,样本金融机构贷款增速持续保持在20%以上,2018年四季度末增速为26.7%,分别较2017年一季度末和四季度末微升1.6和1.0个百分点;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由2017年一季度末的34%上升至2018年四季度末的44.5%,上升了10.5个百分点。从贷款期限结构来看,中长期贷款占比呈上升趋势,由2017年一季度末的占比24.5%持续上升至2018年四季度末的28.9%,提高了4.8个百分点。从贷款投向看,民营和小微企业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重点,其中,2018年末,样本金融机构民营企业贷款占比60.3%,小微企业贷款占比54.5%,此外制造业贷款占比22.3%、基建类贷款占比15.4%,而房地产贷款占比为8.8%。同时,投放到民营、小微、制造业等领域的贷款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可见,实体经济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重点。(见图3)

  同业业务收缩,业务发展更趋规范。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对同业业务的监管不断强化,如银监会“三三四十”系列文件。2018年,样本金融机构传统同业业务下的买入返售余额持续负增长,2018年末余额同比下降30.0%,下降趋势明显。同时,同业业务更趋规范、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某城市商业银行为例,2018年末该机构非标资产余额为96.8亿元,较2017年下降64.5亿元,压降率达40%,而腾出的资金主要转投向债券等标准化债权资产。可见,金融监管的强化减少了监管套利、资金空转,促进了资金回归本源和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提升。

  债券投资稳步增长,非金融企业债券投资略显不足。2018年末,样本金融机构债券投资余额2349.5亿元,同比增长24.7%,增速比上年末高7.8个百分点,占广义信贷余额的16.8%,占比较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样本金融机构债券投资的主体为城商行,投资标的以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地方债等利率债为主,风险较低的信用债为辅。2018年,受非金融企业债券风险上升影响,样本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债券投资增速出现负增长,占全部债券投资的比重由2017年末的13.2%下降至2018年末的8.7%。

  表外理财业务逐步回归本源,理财子公司的筹备受到关注。2017年,为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促进金融回归本源,人民银行将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2018年,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资管新规,并发布了细则。政策实施以来,金融机构稳步压降不合规资管业务,通道业务、类信贷业务有序回表,表外理财业务正逐步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以城商行为例,表外理财余额明显下降。2018年末,样本金融机构表外理财余额同比下降29.7%,增速比上年末低22.0个百分点。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逐渐剔除了理财配置的非标资产,另一方面是过渡期内严控预期收益型老产品规模,不再新发同业理财产品。受访的城商行均表示在密切关注同业理财子公司的筹备情况,并就自身理财子公司的筹备不断进行可行性论证,待条件成熟后,将正式启动并上报筹备方案。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负债来源的变化趋势

  总体来看,2017年下半年以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负债余额结束了此前的高增长态势,由2017年一季度末的26.6%大幅下降至2017年末的1.0%,此后开始稳步回升,2018年末增速为5.8%,同比回升4.8个百分点。从负债结构来看,存款和同业负债占据绝对份额,这两项在样本法人金融机构总负债中的占比超过95%。其中,存款占总负债的比重稳步上升,而同业负债占比明显下降,同业负债结构进一步优化,同业存单占同业负债的比重明显上升。(见图4)

  各项存款余额增速总体回落,定期存款占比上升,结构性存款明显收缩,存款付息率上升。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增速由2017年一季度末的19%下降至2017年末的3.4%,2018年回升至8%以上,2018年末增速为8.5%,同比上升5.1个百分点。从期限结构看,定期存款占比稳中有升,2018年末定期及其他存款占存款的71.4%,较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同时,2018年末,定期存款余额较2017年一季度末上升1472.9亿元,对存款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8%,对总负债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3.9%,成为金融机构负债增长的主要支撑,有助于负债端的稳定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匹配。此外,大额存单余额增长较快,但占各项存款的比重微乎其微;结构性存款由快速扩张转为收缩,2018年末,结构性存款余额同比下降42.5%,而上年同期为增长25.9%。从负债成本看,2018年样本金融机构存款付息率较2017年上升0.16个百分点,但不同类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间存在在一定差异,城商行、村镇银行存款付息率分别上升0.23和0.06个百分点,农商行较上年持平,而农信社存款付息率则较上年同期下降了0.05个百分点。

  同业负债余额和占总负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同业存单余额和占比先降后升,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差异较为明显。2018年末,样本金融机構同业负债余额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连续五个季度负增长,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为16.2%,占比较2017年一季度末和四季度末分别下降6.0和1.9个百分点。其中,2018年末,同业存单余额增速为33.1%,结束了连续三个季度的负增长。2018年末,同业存单占同业负债的比重为40.6%,占比较2017年一季度末和四季度末分别上升10.3和11.7个百分点。分机构类型看,城商行同业负债占比最高,2018年末为19.8%,农商行占比为5.6%,农信社和村镇银行占比不足1%。而不同城商行之间差异也较大,半数城商行同业负债占自身总负债的比重超过20%。目前,城商行的同业负债的主要构成是同业拆入、同业存放、卖出回购、一年期以内同业存单、结算性同业存款等,其中以一年期以内同业存单、同业存放为主,占比分别为43.6%、31.4%。

  金融债券平缓增长,占总负债的比重较低,但略有上升,发行主体以法人城商行为主。2018年末,样本金融机构金融债券余额仅为120.8亿元,同比增长0.03%,增速比上年末低2.5个百分点。金融债券占总负债的比重由2017年一季度末的0.5%上升至2018年末的0.8%,占比较低。从发行主体看,金融债券的发行以城商行为主,城商行发行的金融债券余额占全部金融债券余额的比重为87.6%,其余为农商行。

  综合来看,近两年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按照政策要求积极调整经营行为,资产负债脱离实体经济的高速扩张势头得到遏制,与实体经济增长的需要更为匹配。其中,资产运用更加注重回归本源、支持实体经济,负债的稳定性不断提升。可以发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意识不断增强,经营行为更趋审慎,这也与宏观审慎评估中,达标机构数量占比不断上升的趋势相吻合。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业务经营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总体来看,经过近两年的业务调整,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经营行为更为稳健、审慎,但是调整过程中也面临着部分机构资本充足率不足、不良贷款率反弹、理财业务转型任务艰巨、流动性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平衡好稳健经营与收益增长的难度加大等问题和挑战。

  部分机构资本充足率不足。资本是保证金融机构可持续经营、有效支持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保证。广义信贷增速与宏观审慎政策要求的资本充足率相匹配是宏观审慎政策的核心要义。随着非标资产的回表、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不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本消耗承压、面临资本补充的压力。从总体看,2018年末样本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为13%,较上年末微降0.1个百分点,但不同机构间差异较大,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资本充足率较高,而农信社资本充足率较低,个别农信社资本充足率降至10%以下,亟待加大资本补充力度,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资本补充渠道总体较为单一,资本补充渠道有待进一步扩充。

  不良贷款率反弹压力加大。2018年末,样本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3%,连续5个季度上升,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分机构类型看,不良贷款率较高的机构由高到低依次为农信社、农商行、城商行、村镇银行,不良率同比分别上升0.8、1.6、1.0和下降0.5个百分点。农信社和农商行不良贷款率较高和不良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受经济下行、环保约束加大等影响,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不良贷款暴露较多;部分县域信用环境欠佳,担保圈风险集中显现等使得区域性信用风险暴露较为集中;部分农村合作类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和风控意识不足。

  理财业务转型任务十分艰巨。资管新规要求资管产品向净值化转型,非标资产禁止期限错配,封闭式理财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等,这些都对金融机构表外理财业务的管理模式转型提出新挑战。目前,被调查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均表示未成立理财子公司,主要是受到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金起点要求较高,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专营部门需连续运营3年以上等条件的限制。因此,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理财业务转型上任务仍十分艰巨。

  流动性管理面临新的挑战。近年来,受访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增速放缓,资金运用更为审慎,资金来源更为稳健,但流动性风险管理仍需强化。一方面,样本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以两倍于短期贷款的增速上涨,而中长期负债增速较缓,需要加强流动性风险的监测防范。另一方面,不同机构之间的流动性水平差异较大,被调研的城商行流动性比例从43%到121%,如何平衡流动性与收益性,做好个性化的流动性管理是每一家机构面临的课题。此外,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金融机构面临的流动性冲击更为复杂多样,对流动性管理时刻不能掉以轻心。

  平衡好稳健经营与收益增长的难度加大。从前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总体稳健经营水平提升。但与此同时,盈利增加的难度加大。从样本金融机构总体情况来看,2018年存款付息率较上年上升0.16个百分点,中间业务收入下降了38%,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下降了2.22个百分点,农信社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下降尤为明显。同时,资产利润率连续两年下降,2018年较2017年下降了0.16个百分点,降幅同比扩大了0.14个百分点。

  进一步优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对策建议

  精细化做好资产负债管理。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资产负债情况差别较大,必须具体分析、因行施策。农信社应着力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一方面增加优质资产配置,另一方面盘活存量,多方式做好不良贷款的化解处置,为资产的稳健扩张打好基础;作为类信贷回表的主要机构,城商行应深耕本地市场,围绕区域发展重点,创新性做好本地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流动性风险相对较高的金融机构应切实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完善管理机制,优化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并做好风险防范应急预案。

  创新性地做好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是服务本地实體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而言,服务本地实体经济就是要立足自身优势、在广泛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创新和打造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要围绕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难点、堵点,通过产品、服务、流程、机制的创新创造性做好本地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要充分运用各类支持政策,用政策杠杆撬动对民营、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要完善内部激励机制,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专业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人才队伍创造条件。

  培育多元化利润增长点。一方面,要做好金融机构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转变经营理念,进一步深化由规模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以较小的资产扩张、较低的资本消耗,实现更高的收益。另一方面,要加大金融科技的运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开发新的产品、业务和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立体式、多维度的金融服务,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增加客户粘性,在促进客户成长中,实现更高的综合性收益。

  持续提升审慎经营水平。要牢固树立长期审慎经营理念,而不是作为一时之计。要把审慎经营作为立行之本,植根于每一个分支行、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从制度、流程等各方面体现审慎经营的理念,使得审慎经营成为业务经营的长期遵循,摈弃对短期利益的追逐。要严格遵守各项监管政策,落实好宏观审慎逆周期调节政策,适时做好资本补充、扩充资本补充渠道,确保广义信贷增速与自身资本约束相适应,从根本上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中国人民银行秦皇岛市中心支行)

  高东胜 杨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