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启示录

  经过60年的发展历程,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已经在创新、人才、产业配套、市场品牌、政策支持等方面积累厚重,形成了诸多发展优势,为进一步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靓丽名片,而这靓丽名片的背后,是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的迅速崛起以及诸多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强力支撑。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的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无疑是其中的卓越代表。

  发展历程

  株洲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其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发展源起于20世纪30年代,历经80多年的发展,这里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回顾其发展历程,有几个年份显得格外特殊而重要。

  第一个是1936年。这一年,为了对粤汉铁路进行维护,国民政府利用“庚子赔款”在株洲的田心打下第一根桩基,建起了一座修理铁路蒸汽机车的工厂——“株洲总机厂”,这就是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前身。然而,由于连年战乱,“株洲总机厂”并未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一直只做修理蒸汽机车的业务,并不具备机车车辆的制造能力。

  第二个是1949年。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重启了株洲轨道交通项目,之后在新中国启动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株洲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5个大工业城市之一。前苏联援助中国156项重点工程有4项在株洲,国家重点建设的694个限额以上的工业项目中有7个在株洲,为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建设打下基础。

  第三个是1958年。这一年,在之前国外技术支援下,中车株机公司、湘潭电机厂联合研制出的我国第一台电力机车成功下线。从此,我国进入电气化铁路时代,株洲也成为了“中国电力机车摇篮”,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的大幕正式拉开。一年之后,在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的基础之上,成立了中车株洲所,是新中国铁路机车车辆领域最早成立的专业性研究所之一。

  第四个是1968年。这一年,中车株机克服国际环境带来的重重困难独立研制的第8号电力机车下线并定型,机车被命名为“韶山1型”,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韶山”二字,从此,“韶山”作为中国铁路运输的主力车型,成为中国电力机车的代名词。

  第五个是1978年。这一年,中车株机厂抓住铁路电气化大发展的机遇,全面转产电力机车,成为我国第一家电力机车的专业制造厂,更名为“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工厂”。 1978年10月28日,株洲机车厂修理的最后一台蒸汽机车出厂,中车株机结束40多年的蒸汽机车修理历史,进入了全面制造电力机车的新时代,中车株机也由此成为中国第一家专业研制电力机车的厂家,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壮大,也全面开启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化进程。

  第六个是2001年。这一年,株机厂取得了城轨及车辆国产化定点企业资格,正式进军城轨产业。自此,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开启了多元化发展道路。产品方面,从单一的电力机车逐步扩展至城际动车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储能式电车、轨道交通工程车等多个新兴领域。企业方面,中车株机等大企业不断延伸、裂变,在细分领域和环节衍生出新企业和新业务,集群内企业数量逐步增长。也就在这一年,电力机车产品成功进入乌兹别克斯坦,随后又获得了哈萨克斯坦的订单,成功实现中国电力机车“回娘家”的夙愿。

  第七个是2013年。这一年,株洲提出打造“中国动力谷”的战略构想,提出以最先进的机车牵引引擎、最强大的航空动力引擎和最环保的汽车动力引擎为核心助推器,打造当今的“中国动力谷”和未来的“世界动力谷”;同年12月,“中国动力谷”纳入了科技部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项目和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范围,上升为湖南省发展战略。一年之后,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国动力谷”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第八个是2015年。这一年,南北车合并,株机等成为中国中车的核心子公司,中车株机已获得大部分国际市场准入许可,中国铁路装备首个海外制造基地中车株机东盟制造中心建成投产。也是这一年,轨道交通产业中工业企业实现总收入907億元,与轨道交通制造产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总收入96.7亿元,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使株洲成为国内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第九个是2019年。这一年,株洲“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建设方案”成功通过论证,成为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目前第一家也是唯一家国家级创新中心。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的运营模式,由中车株机牵头,联合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中车株洲投资控股四家中车在湘核心企业,株洲国投、株洲高科等株洲市国有平台公司、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联诚控股、九方装备民营企业,以及深圳麦格米特、南京高精齿轮传动、金蝶软件(中国)上市公司等12家股东单位和298家联盟单位,轨道交通领域相关多家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资源、人才资源等得到充分整合。

  集群优势

  经过多年发展,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已经在创新、人才、产业配套、市场品牌、政策支持等方面积累厚重,形成了诸多发展优势,为进一步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资源优势。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是一个产业集群能够持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之处。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过程,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依靠前苏联专家的技术支持,株洲生产制造出第一台电力机车。后来苏联专家一夜之间全部撤走、销毁图纸,让中车株机等企业明白了创新尤其是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性。现在,中车株机、株机所、株洲电机等企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分工合作模式,相互协作完成引进技术的再创新。以中车株机公司为例,中车株机公司大力整合创新资源,引导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向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集聚,快速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其中,在科研经费上舍得投入是其一大特色。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初,中车株机就提出了1:3的投入理念,即每花一元钱引进技术,公司就要投入3元钱进行消化吸收。这种持续的研发投入模式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力支撑。

  同时,株洲各企业也充分认识到,面对轨道交通这样一个技术复杂度高、创新投入大的领域,利用平台进行资源整合显得尤为重要。株洲政府及各企业都高度重视创新平台建设,并持续加大各类技术平台和中心的建设力度,提高创新资源使用效率。目前,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已经拥有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中心。正是基于根深蒂固的创新理念和持续的创新投入,使得株洲轨道交通取得了多项首创技术和重大产品,如当前唯一“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国内首列商业运营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国内唯一8英寸大功率IGBT芯片及模块封装生产线、国内第一个高速永磁同步牵引系统及电机等。目前,株洲已经在电力机车、城际动车、城轨车辆、铁路货车、工程及养路机械等领域拥有一批国际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

  人才资源优势。人才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是以强大的人才资源为依托,因而才能获得源源不竭的动力。调研发现,株洲逐渐探索形成了一条“依靠产业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依靠制度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发展道路。株洲拥有轨道交通相关企业300多家,相关各领域、各层次的人才都可以在株洲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轨道交通行业的两位院士刘友梅、丁荣军分别来自中车株机和株机所,都是在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技术创新过程中培育的。除此之外,株洲还拥有近200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组成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高技术专业人才研发团队,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科技专家有50多名。

  除了科技研发人员之外,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也是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株洲是中南地区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城市,有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株洲铁路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48所。这些院校都深度参与到了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之中,与企业交流合作密切,可实现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企业人才的“订单式”培养。为了留住各类人才,各企业也不断探索用人机制,形成了很多好的做法。如,中车株机在人才资源上舍得投入,实行中层管理者目标年收入制、研发人员项目工资制、营销人员提成工资制、直接生产人员计件工资+质量工资制、稀缺人才协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工资分配形式,共享创新成果。中车株机坚持一边做项目,一边打造人才工厂,通过做项目把人才队伍快速培养起来。同时,每年选拔优秀技术人员赴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博士以及做访问学者、与国外公司联合设计。

  产业配套优势。一个有活力的产业集群,是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成,这其中既要有一个或者几个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领军骨干企业,更要有一批创新引领性强、发展活力强的配套企业,企业间合作交流密切、结网成群,才能真正发挥集群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创新效率等方面的功能作用。比如,中车株机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中车株机是整机企业,在立足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主动寻求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起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形成推动创新发展的合力。中车株机以市场机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实现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根据自身优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形成与高校科研院所一起谋长远发展、可持续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

  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现有规模以上企业70余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相关企业和机构300余家,形成了以五大板块为主的产业配套:一是以中车株机、中车长江车辆株洲公司为龙头的电力机车、城际动车组、城轨车辆及铁路货车总成和配套区;二是以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株洲国创轨道科技等为核心的主要为轨道交通车辆提供牵引传动、智能控制、安全装备、牵引电机及变压器等核心部件及服务的配套区;三是以联诚集团、九方装备、时代金属、天桥起重、特装科技等主要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提供配套部件及服务的配套区;四是以铁建重工为主的铁路道岔、施工装备、铁路混凝土制品、电气化制品板块;五是以中车物流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及物流配套区。五大板块相互配合,共同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整机、核心部件与配套产品、配套设施及服务集群发展的格局,建成了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物流配套于一体的产业链与价值链。

  四是市场品牌优势。一个成熟的集群,不仅仅是一个行业企业的集聚地,更是一种区域性品牌和一个地域符号。株洲轨道交通的产品、技术、质量、市场等方面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多个产品居全国甚至全球领先地位。如拥有准高速动力分散电动车组交流传动系统,以及韶山、时代新材、TMT、奥星、联诚及图等中国知名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产品品牌。在交流传动电力机车、铁路敞车及机车电机的实际市场占有量居全国第一;养路机械电气控制系统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高速动车组牵引电机、牵引变压器市场份额达到70%;轨道交通行业机电零配件产品中“株洲制造”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60%~80%;在电子、电机、电器等零配件产品中,株洲总量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电力机车、城轨车辆、铁路货车以及城市轨道交通产品已出口北美、南美、东欧、东南亚以及澳大利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德国SCI的研究报告,株洲地区的电力机车产品已经占全球市场的20%,市场份额全球第一,株洲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产业集群倡导“产品如人品,動手即负责”文化,引领精湛制造。比如,2001年起,中车株机在员工中推行“三精一认真”(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精打细算、认真负责)行为准则。进入2013年,中车株机在“三精一认真”的基础上提出“产品如人品,动手即负责”的理念,将东方人本文化与西方管理理念完美融合。“产品如人品”的理念准确把握了从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人”,将人品(人的品牌)和产品(产品及服务质量)紧密联系在一起。围绕“产品如人品,动手即负责”这个根本,着力打造精工细作的工匠团队,精打细算管理团队,以人为本精益求精的工艺团队,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工艺制造的技术创新团队,培养全体员工敢于担当的认真负责精神。几年下来,“产品如人品动手即负责”的要求融入到了每名员工的工作之中、灵魂之中,打造精品已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

  五是政策、投资资源优势。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一个产业集群的培育壮大,不但要靠集群内各企业自身的发展,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投资方向的引导也必不可少。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湖南省以及株洲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国家层面,株洲已经成为国家轨道交通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已成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3个轨道交通项目列入国家首批“智能制造”专项项目。省级层面,湖南省领导亲自挂帅担任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37个省直部门一把手为成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解决重大问题,统筹省市资源支持产业集群发展。湖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实施了《关于印发加快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湖南省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牵头,设立50亿元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子基金,引导各类社会资金、金融资本支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在市级层面,株洲市先后出台《株洲市产业振兴实施纲要》《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振兴行动计划》《支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在土地保障、标准厂房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项目绿色审批、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全力支持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

  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无到有、从弱变强,可以说是得益于长期向先进国家的学习,并在引进投资方面把握正确的方向。在引进投资的过程中,企业把握好了几个关系:引进技术和合资合作的关系。在合资合作中牢牢把握住企业的控制权,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有、被我所用。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的关系。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了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消化吸收,进行技术引进的配套投入;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引进技术后,快速建立基础的研发平台、制造平台和产学研联合开发平台,给自主创新预留空间。

  邵立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